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一、为'小民'立传的小说得到夏天敏的小说集《乡场上的皮匠》时,我刚刚啃完厚厚的几大本历史书。那几本派头十足的精装书让我很沮丧——书的作者把自古以来大人物们围绕着政治权力而展开的相互使坏、暗算、诈骗、出卖、杀人、抢劫、打仗之类下流行径统称为'历史',并且还尽拣好听的话说,把这类众狗抢屎吃式的勾当美化得'惊天地,泣鬼神',仿佛那些大人物都跟作者沾亲带故的。在这类精装书里,构成生活和历史主体的无名无份的普遍民众永远只配得到一种被忽略、被故意忘却

  • 标签: 文学评论 夏天敏 小说集 《乡场上的皮匠》
  • 简介:贾老今年92岁。在人类的生命史上,这自然算得上生命的一个奇迹。故有人称,贾老是中国的"活化石"。当年,贾老去周口店时,才22岁。然而,岁月不饶人,一眨眼,70年便过去了。当年的小贾,很快变成了老贾,再后来,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贾老。

  • 标签: 周口店 北京人 新生代研究室 地质调查所 头盖骨 古人类学家
  • 简介:我曾想象:一百年后假若我生命中最后一克灵魂还在身体里眷恋那先飞的二十克是会耐心等待还是各自奔走一块巧克力大小的灵魂一枚五株钱重量的灵魂

  • 标签: 我不知道 秋霜 在人间 火神 如约而至 羊皮书
  • 简介: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尚未完全成书之前,蒲松龄的文友如高珩、唐梦赉、王渔洋等便为之制序、题诗或发表零散性的评论;而1715年蒲松龄辞世后,随着《聊斋》手稿近半个世纪的流传,则涌现出数量甚夥的序跋;而1766年,青柯亭刻本的问世,所附之《弁言》与《刻〈聊斋志异〉例言》亦在《聊斋》阐释史上产生颇大影响;降及十九世纪上半叶,但明伦、冯镇峦等长篇评论的出现更是《聊斋》在清代接受的重要文献。

  • 标签: 《聊斋志异》 阐释史 汉学家 《聊斋》 译文 美国
  • 简介:蔡九迪教授《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一书着重探讨“异”之生成动因,即所谓的“越界”,性别、主客与时空等界限的跨越,而其以《画壁》故事作为结语,旨在进一步彰显蒲公对界限的操控。《画壁》作为《聊斋志异》中涉及释家思想的一则故事,主人公朱孝廉因欲凝滞而飞升画壁之上,在另一时空中与拈花天女欢爱数日。蒲公在故事中设置了独特的时空坐标,时间在故事中并非由过去而向着未来的直线型推进,过去与现在分别存在于并置的不同时空中,而各自推演,彼此之间既存在时间差,又以一定的界限而互相隔绝。

  • 标签: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操控 汉学家 语篇 美国
  • 简介:斯蒂芬春.威廉.霍金(一九四二年一月八日——二零一八年三月十四日),AIS患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

  • 标签: 物理学家 宇宙学 霍金 英国 威廉 时间
  • 简介:作为列国汉学史书系的成员,杨玉英的最新专著《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这位斯洛伐克汉学家的学术轨迹、成果和思想,堪称一部呈现其包罗万象的汉学研究全景的盘点之作。其中高利克的郭沫若研究涉及思想史、诗歌作品、文学翻译、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专著作者在对此的"元研究"中立足原材料进行了统筹、归纳、盘点以及评析,再现了一个异域和异质文明话语体系关照下的郭沫若形象。

  • 标签: 高利克 汉学研究 海外郭沫若
  • 简介:黄卫总从旧材料中"推陈出新",发现并揭示了《红楼梦》的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比花团锦簇、盛极而衰的现实更深层;比勾心斗角、情怨相生的世事更纠结;甚至比一般所谓"内心世界"(意识和情感)更隐秘的世界——深藏在大观园人物潜意识里的性心理世界。他提炼出两个源生于少男少女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概念——"拒绝成长"与"压抑欲望",不但串连起《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并将很多看似"矛盾"、"错乱"的情节合理化,而且贯穿起了人物与作者,版本与价值。

  • 标签: 拒绝成长 压抑欲望 红楼梦性心理世界
  • 简介:如果有人要问,在巴金诸多谈自己创作及有关文学艺术问题的文字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或者说一句话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那就是他说的“我不是文学家”的话。

  • 标签: 文学家 文学艺术 巴金 文艺思想 中国 作家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MariedePre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rtialCibot,1727-1780)神父译介《诗经》为例,对其诗译文本进行举证考析、解读,便可见出,《诗经》西渐法国(欧洲)初期,如何受制于译介者的传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诗译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诗歌(文学)西传法国和欧洲旅程中如何伴随18世纪传教士汉学的生成、发展而发展的某些特点。

  • 标签: 传教士汉学家 马若瑟 白晋 韩国英 《诗经》
  • 简介:苏李之争发生在词功能嬗变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北宋中后期,其本质是词学家面临词学变局而表现出来的迷惑以及各种观念的交锋。作为一种诗乐结合的综合性文体,词的发展趋势是音乐功能的不断下降与文学、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李清照的观点代表了对词音乐性的坚守,苏轼的观点代表了词文学性、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两家的观点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并从不同方向推动了词的完善与发展。

  • 标签: 苏轼 李清照 词的功能 乐本位 诗本位
  • 简介:接到这个会议通知时,我心里是有些犹豫的,到底要不要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来面对这么多的汉学家,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翻译家。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会议主办方一个主要动机就是推荐一些中国作家,来引起翻译家的注意,接受他们的挑选。有些情形下,等待被关注被挑中并不是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就我个人而言,对于翻译这件事的感觉可能比别人更为复杂。在每一部关于中国抗战的电影电视中,几乎都有一个翻译的形象出现。穿着中国的便服,戴着日本的军帽,传达的也总是来自侵略者的不祥的消息。

  • 标签: 会议主办方 中国作家 中国抗战 会议通知 嘉绒语 主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