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myoepithelioma-like tumors of the vulvar region, MELTV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MELTVR,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分叶状,呈灰白、灰黄,部分区灰褐;镜下见致密区及富于黏液变间质的稀疏区,细胞排列成束状、条索状、片状或微囊、网状,局部呈假菊形团样;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核略空泡,有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最多3个/10 HPF。大部分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alponin、上皮细胞膜抗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Ki-67阳性指数35%,INI1缺失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p63、SOX10、ERG、CD34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NR4A3基因分类信号阴性。结论MELTVR是一类伴INI1缺失的肿瘤,具有较宽的形态学谱,临床预后良好,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误诊或过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诊治的妊娠相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共收治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新发乳腺癌病例4010例,其中13例患者符合妊娠相关乳腺癌诊断标准进入本研究,占全部患者0.32%。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第8版乳腺癌分期标准,13例患者中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2例;预后分期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4例,Ⅳ期2例;分子分型Luminal A型0例,Luminal B型7例,HER-2阳性型3例,三阴型3例。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88.9%,3年总生存率79.1%。结论妊娠相关性乳腺癌临床发病率不高,病期较晚。伴随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发病率可能增高,规范诊治原则至关重要。

  • 标签: 乳腺肿瘤 妊娠 预后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经肾穿刺病理诊断的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肾脏小动脉、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IFTA)的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分析临床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5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5.0±12.7)岁,其中男性39例(75.0%)。50例(96.2%)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病程中位数为66(24,138)个月;41例(78.9%)患者有超重/肥胖。24 h尿蛋白量中位数为0.75(0.27,1.32)g,仅3例(5.8%)患者24 h尿蛋白量>3.0 g。15例(28.8%)患者有镜下血尿。27例(51.9%)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为0.43±0.05,正常血管比例为29.0%±17.0%。21例(40.4%)患者有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rs=-0.312,P=0.024)及IFTA半定量评分(rs=-0.291,P=0.037)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r=0.339,P=0.014)。高血压病程及体重指数分别与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呈负相关(rs=-0.303,P=0.029及rs=-0.274,P=0.050),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s=0.358,P=0.020及rs=0.432,P=0.004)。结论缺血性肾损伤可见于中青年患者,以小-中等量蛋白尿伴不同程度eGFR下降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和大量蛋白尿。小动脉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及IFTA半定量评分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高血压及超重/肥胖与缺血性肾损伤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肥胖症 补体C3 缺血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组织病理类型肺癌囊泡征CT表现,提高囊泡征在肺癌诊断中的认识。方法搜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5月本院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且CT上表现"囊泡征"的肺恶性肿瘤患者43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32例)和非腺癌组(11例),根据囊泡与瘤体的位置关系分为偏心型、中央型及蜂窝型3种类型,分析两组间囊泡征的形态学及瘤体特征。结果肺腺癌32例,占74.42%,其中包括非黏液腺癌27例,黏液腺癌5例。非腺癌11例,占25.58%,包括鳞癌4例,腺鳞癌3例,肺内转移瘤3例,癌肉瘤1例。CT表现为偏心型、中央型及蜂窝型分别为20、12、11例。腺癌组以偏心囊泡型多见,明显高于非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与蜂窝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内壁光整多见,与非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瘤体的成分、形态、边缘征象及囊泡内部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囊泡征病理类型各异,但具有相同CT形态学征象,尤其是偏心囊泡征是肺癌特征性的CT征象之一,临床实际工作中,尚需要结合瘤体的征象鉴别分析。

  • 标签: 肺癌 囊泡征 CT 病理类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正式出版,其中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相关的一些概念、名称和病变类型有新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胃癌的前驱病变、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相关概念和类型的一些更新以及病理诊断标准,并和日本胃癌取材规约(第15版)相比较,提出目前胃黏膜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的实际问题和对策。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胃癌 异型增生 病理学诊断
  • 作者: 黄海建 钟定荣 鲁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现在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 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现在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定类树突细胞肿瘤(indeterminate dendritic cell tumor,IDC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3例)和福建省立医院(1例)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4例IDCT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RAF V600E基因检测,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0~52岁(平均年龄40岁)。病理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细胞核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呈片状、旋涡状,束状排列。瘤细胞可见核仁,核分裂象(1~3)个/10 HPF,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呈S-100蛋白(4/4)、CD1a(4/4)、CD68(4/4)、cyclin D1(3/3)阳性,Ki-67阳性指数5%~30%,CD207/Langerin、Ki-67、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CD21、HMB45、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肌动蛋白阴性。分子病理检测,4例均未见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论IDCT属于罕见的树突细胞肿瘤,形态学无特异性表现,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必要时行电镜检查及分子病理学检测。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胎盘病理学检查对于判断围产儿死亡原因,促进围产和胎儿医学进步具有重要价值。胎盘病理学是外科病理学重要分支之一,但显然有别于外科病理学常用的诊断路径。胎盘病损以各种原因导致的母胎灌输不足、炎症和遗传异常等为主,功能性形态改变更为常见,需要密切联系母体和胎儿/新生儿情况,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遵循正确的胎盘病理诊断方法,结合现代影像学和遗传学取得的进步,将为胎盘病理学开启一个新时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的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血清学检测均显示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和/或抗血清内因子抗体阳性。12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4例患者中有2例内镜下可见多个息肉状广基隆起(直径0.2~0.9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神经内分泌瘤;2例胃体/胃底见10余个形态不规则隆起型肿物(直径0.8~3.5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增生性息肉。1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以胃体/胃底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具有不同程度的胃底腺萎缩,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小凹增生及胰腺腺泡化生。嗜铬粒素A或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有胃体神经内分泌细胞线状和/或微结节状增生,而胃泌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胃窦黏膜内G细胞增生。所有病例胃窦黏膜无明显炎性病变或呈轻度慢性炎。2例属于早期病变,6例属于旺炽期病变,6例属于末期病变。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部分较隐匿,内镜表现呈多样性,不同的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学改变。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形态学认识,避免漏诊、误诊,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胃炎 肠嗜铬细胞 神经内分泌瘤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医疗行业介入最多的部门当属医学影像/图像较为集中的科室,包括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和内窥镜相关科室。随着医疗实践中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尤其是最近10年医学检查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电子化医疗档案与数字化医学影像呈暴发式增长,丰富的医疗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宝贵资源。病理科是依赖于医疗图像诊断疾病、特别是诊断肿瘤的部门,但传统的病理学图像载体是玻璃切片,使得人工智能介入病理学图像诊疗过程有别于放射科影像、超声科影像和内窥镜图像(这些影像学科室在检查过程中形成的图像即是数字化图像)。该文面向病理学与医疗影像研究的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介绍病理学图像的特点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相关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透明细胞瘤(CC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病理科2008年8月至2019年8月病例共9例CC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病例男3例,女6例,年龄28~70岁(平均52.2岁)。肿瘤均位于肺的周边部,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24个结节)。肿瘤最大径0.5~5.5 cm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肺组织边界清楚,无完整的纤维性包膜。镜下见肿瘤细胞卵圆形、短梭形或多角形,核仁明显,无核分裂像;瘤细胞多围绕薄壁血管呈片状分布,血管周围间质可有透明变性,未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弥漫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黑色素A、抗黑色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及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不同程度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配对盒基因8(PAX-8)及肌调节蛋白(Myo-D1)均阴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低。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阳性,淀粉酶消化糖原后PAS染色(d-PAS染色)阴性。预后方面,9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随访5~137个月,除1例失访,其余8例均存活,未出现本病的复发及转移。结论CCT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可以多发;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但当肿瘤出现恶性的组织学特点时,需密切随访。

  • 标签: 透明细胞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外尤文肉瘤误诊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病理误诊原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市儿童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4例骨外尤文肉瘤患儿行回顾性分析,收集6例初次病理误诊的病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WSR1基因断裂,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情况。结果6例患儿中位年龄7岁,病初5例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局限性包块,其中4例位于皮下浅筋膜,1例为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物。肿瘤细胞呈分叶状、巢片状分布。2例由小蓝圆细胞构成,4例存在形态学变异,表现为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其中1例核染色质细腻;1例核透亮,可见核仁;1例由上皮样细胞组成;1例为体积较大的圆形、卵圆形细胞混杂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CD99、白血病病毒整合基因1(FLI1)、ERG阳性比例分别为5/6例,5/6例,2/6例。FISH均检测到EWSR1基因断裂重排。结论发病年龄小、位置表浅且初始表现为良性的生物学行为,存在组织学变异和不典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是儿童骨外尤文肉瘤病理误诊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WSR1基因检测综合考虑。

  • 标签: 骨外尤文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EWSR1基因重排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亚健康人群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观察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在亚健康人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体检并确诊为亚健康的8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患者在西医体检后行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研究组则以此为基础行中医体质辨识,并以体质类型为依据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干预,观察两组1年后再次参加体检的结果。结果:经过1年健康指导干预后,研究组各症状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参照组;同时,研究组中有25例恢复到健康状态,而参照组中只有9例,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亚健康 中医治未病理论 调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的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我院 2013年 1月到 2014年 7月期间收治的 106例消化道腺癌患者的病理、临床及预后等方面资料,根据患者的 TNM分期分为Ⅰ组 (4例 )、Ⅱ组 (23例 )、Ⅲ组 (27例 )及Ⅳ组 (52例 ),比较不同分期组间患者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四组患者平均术后 OS、 5年无事件生存率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消化道腺癌预后不同分期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四组患者腺癌直径大小 (χ2=12.35, P=0.00)、浸润深度 (χ2=8.90, P=0.00)、淋巴结转移 (χ2=15.74, P=0.00)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 (χ2=11.39, P=0.00)均差异明显,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Ⅱ组、Ⅲ组及Ⅳ组患者平均术后 OS分别为 (67.34±10.39)月、 (56.82±9.63)月、 (49.91±8.60)月及 (42.28±8.77)月,组间差异比较显著 (F =9.03, P=0.00);四组患者 5年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9, P=0.00); 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均是影响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组间预后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别明显,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消化道 腺癌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收治的年龄大于70岁,且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116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73岁,病程1周至5年,其中92例有伴发疾病。该组患者主要手术方式为乳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全切和腋窝清扫比例分别为70.2%和61.3%),术后病理浸润性癌占85.3%(99/116),其中黏液癌等特殊类型癌占6.9%(8/116),三阴乳腺癌占11.1%(11/99,HER2阳性乳腺癌占18.2%(18/99)。接受术后化疗者比例48.3%(56/116),内分泌治疗者55%(61/116)。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术后复发率5.1%(5/99),乳腺癌相关死亡8例,伴发疾病相关死亡17例。结论老年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特殊性,病程长,病期相对晚,伴发疾病较多,化疗耐受性差,内分泌治疗依从性较差,手术和内分泌治疗是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乳腺癌伴发疾病
  • 简介:摘要病理诊断向来就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然而由于临床病理诊断工作非常繁杂,偶有不慎,可能会出现标本缺失、张冠李戴、蜡块内混入其他组织等病理技术上的差错。法医物证中的个体识别除了广泛用于灾难事故、交通事故和失踪人口的身份认定、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同一认定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如医源性的病理切片、蜡块的同一认定,肿瘤组织来源的确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供体与受体的基因型比对等。该文就其中心鉴定的3个案例做一分析,并谈谈如何利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型图谱甄别正确的组织病理标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性激素分泌情况、肿瘤标志物、临床分期、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结果19例患者中,异常阴道出血或月经异常16例,其中闭经3例;性激素升高6例(雌二醇升高2例,睾酮升高2例,雌二醇及睾酮均升高2例),其肿物体积均较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卵巢癌分期以早期病例居多(Ia期1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及是否有生育要求选择不同手术方案,7例行术后辅助治疗。随访至今,19例患者全部存活,且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是影响治疗方案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其手术范围选择及术后是否需行化疗有待商榷。

  • 标签: 卵巢颗粒细胞瘤 病理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摘 要】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核的特征性变人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具体包含核沟、毛玻璃样核、核内包涵体、核重叠等,然而,有一些病例中不典型细胞核的改变则会致使诊断困难,产生病理医师间的诊断差异问题。创建客观性的诊断标准,并降低主观性的评价差异是临床病理诊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下文具体分析近些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在组织学中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与分子遗传学特点等展开综合性的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诊断 遗传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