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8月20日,是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的大喜之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学会被邀请为嘉宾单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杜甫学会秘书长周维扬十分重视,会前即指派两名工作人员作为代表前往甘肃省天水市出席盛会,并特嘱咐赠送花篮表示祝贺等事宜。

  • 标签: 学会秘书长 杜甫研究 杜甫草堂 四川省 博物馆 天水市
  • 简介:民国诗话中留存着大量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评论,涉及杜甫及其诗歌的方方面面,评论内容大致可分为杜注解、校勘与评点、杜渊源与影响、杜甫生平考证、杜甫与他人之比较、后人的杜甫评论五类,有的高屋建瓴,有的细致入微,有的陈陈相因,有的新见叠出,呈现出新旧交织、褒贬不一、众声喧哗的批评景象。

  • 标签: 民国诗话 杜诗 评论
  • 简介:这里的冬天已很少下雪了,一个叫暖冬的词语逼退了正在远道而来的雪。西岭的千秋雪还在凝望,只是雾霾太深,看不见了。东吴的万里船还在,只是永远地停靠在了歌声缤纷的码头。一行白鹭,只剩浅浅的一线影子,缓缓沉落到河堤的对岸。一条诗歌的溪流总绕着草屋轻轻流过,雷声连着的一场春的喜雨,洗亮草屋瓦檐上的一棵青草。诗人门前伫望的影子,已长成草屋前的丛丛瘦竹。节节上升的修竹,也总

  • 标签: 游杜甫草堂 草堂外
  • 简介:通过杜甫诗歌的回溯,着力探讨杜甫诗歌能超越时空历久存在的内在价值,即杜甫诗歌儒性根源的具体体现,如“儒生气象”与“儒生语言”,以及当今价值视野下思考杜甫诗歌现代价值的意义。

  • 标签: 杜甫 诗歌 核心价值
  • 简介: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作能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在今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杜甫的全部著作和立身行事中鲜明地体现出他的思想文化意识,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其本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展现,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就此谈六个方面的内容: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关注民生应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各级官员应当是怎样的人;文化人应何种社会责任;作者应当怎样写作.

  • 标签: 杜甫 精神追求 现代启示
  • 简介:报载,2008年是文人骚客电影年,西影厂筹备的有望搬上银幕.逝去千年的的杜甫,在当代传媒视野中再次引人思考儒者的忧患意识、关怀意识、笃行意识等.相信西影厂会再现一位真实伟大的杜甫.

  • 标签: 杜甫 传媒视野 儒者 人性光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8
  • 简介:    三、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是中国诗人中最具有和谐文化内涵和思想的人,以及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诗歌情感与节奏、意象的和谐等方面,    (三)杜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  杜甫对中国文化中

  • 标签: 和谐文化 文化精神 精神鼻祖
  • 简介:《解闷十二首》是杜诗中风格独特的佳构,它是一组特殊的联章,诗歌主题、章法与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和跳跃性;同时.该又阐述了杜甫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主张,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探讨其诗学思想;咏荔枝以小题材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寄慨遥深,从中体悟人生哲理,揭示社会现象。

  • 标签: 《解闷十二首》 联章体诗 诗歌理论 咏荔枝诗 杜甫 风格
  • 简介:杜甫对中国诗歌的贡献,不止是“集大成”而已,更重要的,是对诗歌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杜甫为一大变化。杜甫将诗歌表现内容和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杜众体皆有,诸体兼擅,诸法俱备,为后世开无数法门。“子美集开世界”,杜甫是古典诗歌由“唐韵”向“宋调’’过渡的开启者。所以说,杜甫不仅是集大成的诗人,而且是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 标签: 杜甫 诗人 诗歌创新 唐朝
  • 简介:杜甫思想中忠君与爱民是统一的。仅强调其忠君一面,未免失之偏颇。他所要求的君是励精图治的,对君民都有利。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得视矛盾的具体情况而表现不同的态度。总之,忠君与爱民是结合在一起的。近来又有对杜甫思想拔高的说法,说他最后同统治阶级决裂了,这不符合事实。

  • 标签: 杜甫 忠君 爱民
  • 简介:当我们回首20世纪杜甫研究历程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蜚声海内外的冯至先生(1905--1993)。他以著名诗人兼学者的身份,毕生辛勤耕耘在杜诗学的艺苑之中。“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先生以巨大的耐力和勇气,对人类和我们民族的内在生活领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生对于时代‘介入’而超越的沉思,对宇宙、自然

  • 标签: 杜甫研究 冯至 杜诗学 诗人 沉思 身份
  • 简介:<正>李白作的赋超过司马相如么?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引举了李白作的《大猎赋》中的几句:“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河汉为之倒流,川岳为之生风。羽旄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郭老紧接着用极为倾服的笔调写道:“诗情韵调的清新激越,的确是超过了汉代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之赋,反而不及李白此赋,未免有点阿其所好,揄过其实。这种议论就欠“平允”了。再说李白此赋,属于

  • 标签: 李白与杜甫 司马相如 战士 结论 质疑 汉代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4
  • 简介: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

  • 标签: 和谐文化 文化精神 精神鼻祖
  • 简介:伟大的唐朝诗人杜甫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名篇。单就在成都避难的四年期间,就写下了24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多篇上榜中小学教材。如今,他成了成都的历史代言人。

  • 标签: 杜甫 古城 诗歌 中小学教材 代言人 成都
  • 简介:意气飞扬的唐代诗坛,孕育了无数远播后世的英名。放眼唐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和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酿就了唐代诗人的远游活动和高亢的远游心态。在研究唐代诗人远游活动及其心态中,我们感到作为后人仰慕的“诗圣”,杜甫早期的远游活动及其远游心态颇值得探究,故撰此小文,以求教于学界。

  • 标签: 杜甫 远游经历 心态 人格修养
  • 简介:唐代科举与诗歌繁荣,在制度与文学的宏观研究以外,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作家作品与科举关系的研究。以杜为代表,唐代科举制度与其笼罩下的士人心态在杜甫诗歌中有全面的展现;科举失败对其“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科举试“策”的经验,促使杜突破传统抒情言志的功能,而在其中加入大量的时事叙述和议论,成为一种变形的“章奏”、“策论”,诗歌“以文为”,向散文文体靠近。

  • 标签: 杜诗 初盛唐科举 试策 叙事议论
  • 简介:传统与创新──杜甫的启示虎维铎中国诗歌传统如果从《诗经》算起,至本世纪初已有三千年历史。《诗经》到杜甫的时代有一千多年,杜甫到本世纪初也有一千多年。这三千年是一部没有断裂、持续发展的历史,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和杰出的诗人,给我们留下十分丰富的诗歌遗产。拥...

  • 标签: 传统与创新 杜甫 现实主义传统 诗歌传统 六朝诗歌 《诗经》
  • 简介:杜甫用一生心血凝结而成的.杜甫的一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形成的理想幻灭之感、国弊民瘼所引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流离困踬所产生的怀乡思亲之心以及生活困顿所造成的生命衰谢之叹,时时萦绕于诗人心头,这使他的诗歌渗透着浓浓的悲剧情感,凸现了时代社会的悲剧和人生自我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 标签: 杜甫 诗歌 悲剧意识 理想 悲剧情感 情绪
  • 简介:在诗歌中多次运用自称,是李白、杜甫诗中独有的现象,而尤以杜诗中这种运用最为突出。杜甫诗歌中的自称丰富而繁多,诗人面对不同的对象所选择的自称也各具特色,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诗人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这也是杜千百年来总能感动人心的众多原因之一。

  • 标签: 诗歌 杜甫 李白 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