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相隔千里也可以取得即时联系,素不相识也可产生对话。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人们带来一种“法不责众”的错觉,导致大学生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随意评判他人,滋生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侵害其他网民的权利。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杜绝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遭遇“网络暴力”如何维权进行简要探讨。

  • 标签: 网络暴力 维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癫痫患者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80例脑卒中癫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戊酸钠)与对照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70.00%(28/40),P<0.05)。两组治疗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控制脑卒中癫痫的发作情况,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

  • 标签: 丙戊酸钠 脑卒中后癫痫 疗效 凝血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50例,等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疗参照组和心源性栓塞型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基线NIHSS评分参照组患者低于观察组,而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手术时间、术中行补救性支架成形术参照组患者高于观察组,且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血管内进行治疗,虽略有不同,但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并且脑卒中与预后没有关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和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止血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腰骶部疼痛、盆腔静脉受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成功止血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手术指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动脉结扎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和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rteriography,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人工组和AI组,比较两种方法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及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以CAG结果为金标准,以血管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236.57±20.66)s,较人工组[(789.74±63.38)s]缩短了约70.04%(P<0.05);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检测斑块总准确率为96.32%(131/136)。人工组与AI组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较好(Kappa=0.901,P<0.001)。以血管为单位,AI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72%(50/57)、94.12%(48/51)、94.34%(50/53)、87.27%(50/53)和90.74%(98/108),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P<0.001)。结论:AI在CCTA图像后处理效率、斑块性质识别及冠脉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分析诊断CCTA的有效辅助工具。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主动脉壁夹层动脉瘤(ADA)病人进行循证护理,探索其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ADA干预的32名患者,并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名,观察组使用循证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结果:不管是在生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信仰和生活质量评分,还是在SAS、SDS评分方面,观察组都比在护理之前有了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SAS、SDS评分较两组都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循证护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心理及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7月-2022年4本院收治的42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血管超声检查。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探究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2.86%、6.45%、9.09%,与DAS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应用价值显著,其诊断准确性虽然较DSA较差一些,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可作为临床疾病确诊、治疗的诊断依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超声 应用效果 准确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蒋燕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9-13
  • 出处:《临床护理研究》2023年11期
  • 机构: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  241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采用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检查方式对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检出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检查方式,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准确率明显提高,诊断效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血管超声 诊断结果 颈动脉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1-2022.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同时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二者之间的检查效能。结果 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为阳性病例数为81例,阳性率为81.0%,其中15例患者为单支病变,34例患者为双支病变,32例患者为3支病变;阴性患者19例。而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100例患者中,异常心电图患者65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阳性59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阴性6例;心电图正常患者35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阳性者2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阴性13例(x =8.081,P=0.002),可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视为金标准。结论 心电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同样具备预测价值,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为了避免出现漏诊或误诊,应充分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通过引导导管和微型线穿过血管,将栓塞物注入瘤内,以阻塞瘤腔血流,从而促使动脉瘤逐渐衰退。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结果。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后,瘤腔血流被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大小逐渐缩小。患者的症状也有所改善,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然而,在手术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术中可能发生导管穿透血管壁、栓塞物脱落或移位等情况,这可能导致脑梗死或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和操作过程中,医生必须谨慎权衡利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瘤腔扩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临床分析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临床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因病机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收集整理针灸治疗实验与临床应用。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虚损及痰浊瘀血热毒等致病因素密不可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针对本病病程进展的干预多数从调整血脂、减轻炎症和控制斑块面积的角度出发且应用广泛。结论:动物实验的结果丰富了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且在临床治疗中针灸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明。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胸痹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