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数据,研究券商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并购倾向和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没有聘请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企业,聘请了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并购概率和更大的并购规模,且能获得更高的并购绩效,即使在考虑实证模型的自选择问题、遗漏变量及自变量影响的滞后作用后,这些基本结论仍保持稳健。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券商背景独立董事的上述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价较高的企业、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 标签: 券商背景独立董事 企业并购 产权性质 账值市值比 企业成长性 公司治理
  • 简介:本文将独立董事任职的相关成本分为现实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等三大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独立董事任职的总效用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其辞职的选择。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是其决定是否辞职的重要因素,以开会次数和独立董事地域特征为代表的独立董事任职现实成本、以公司重大担保、重大诉讼、重大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等为代表的风险成本与独立董事辞职显著相关,而薪酬对独立董事辞职却无显著作用,同时没有证据表明常见的公司治理静态特征指标是影响独立董事辞职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独立董事 辞职 成本 个人因素 公司因素
  • 简介:一、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代理人问题的关键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体.股东除保留选举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控制权外,将本应属于他们的控制权大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在保留了聘用首席行政官、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的决策控制权外,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力授予了经理层,经理又将执行具体业务的权力授予其下层管理者,下层管理者又将一定的权限授予其下属,最终公司所有员工都成为了委托代理关系链中的一个环节.

  • 标签: 内部控制 独立董事制度 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 代理人
  • 简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 标签: 独立董事 任职选择 经济收益 声誉激励
  • 简介:债务结构,是指债务资金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还款期限划分即为债务的期限结构;以债务来源划分,则为债务的组成结构。文章以2008至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所有上市企业为样本,并运用倾向匹配评分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实证研究了审计质量与企业债务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独立审计的质量对企业的债务期限和组成结构有显著正相关影响,随着审计质量的提高,企业长期负债和商业信用占总负债额的比例明显上升,表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显著降低债权人的信息风险,提升企业的长期债务和商业信用的融资能力。

  • 标签: 审计质量 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组成结构 倾向匹配评分法
  • 简介:随着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薪酬改革大力推进,广大教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在收入提高的同时,达到个税起征点的人越来越多,扣缴个税数额越来越大,个税受关注度就越来越高。由于利益驱动发放部门对个税理解偏差,个人所得税税制上的缺陷,导致目前独立学院代扣个人所得税存在不规范、操作困难等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加强对独立学院个人所得税管理建议,并倡导一些积极合法的避税方法。

  • 标签: 独立学院 个税代扣存在问题 加强个税管理及纳税筹划
  • 简介:审计独立是近代中国审计立法和审计制度构建的主要原则,但近代中国的审计制度并未真正实现独立。清末新政筹设独立审计机关是为牵制内阁、巩固皇权;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处隶属于行政机关,此后的审计院为大总统控制,皆非独立;国民政府时期,审计的独立有所加强,但在国民党独裁专政之下,审计机关的独立相对有限。近代中国独立型审计制度及其实践表明,审计制度效能的发挥需要良好政治体制的支撑以及完备财政制度的配合,应赋予审计机关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并给予审计人员以特殊的职务保障。

  • 标签: 审计独立 监审合一 独立型审计制度 中央审计委员会 国家审计 审计机关
  • 简介:<正>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OverForm)原则,最早出现于1970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第2号说明书《构成企业财务报表之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的第25段中,并把这条原则作为财务会计的13个基本特征之一。何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一文的观点,即:“如果资料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通俗地说,那就是:当经济业务的实质与其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上应依据其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目前颁布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集中外会计研究成果之精华,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规定为12条,定名为“一般原则”,结合《准则》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清楚地知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没有纳入“一般原则”中,但是在《准则》的具体条文中却体现了它的精神。本文仅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作些探讨。一、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是《准则》第22条对企业资产所下的定义。这条定义正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从形式上判断一项资产是否?

  • 标签: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合并会计报表 经济资源 会计核算 子公司 会计原则
  • 简介:审计证据直接关系到审计质最的优劣。审计证据的收集是一项政策、技术强的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原则。审计证据相关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审计事项的内在联系程度。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审计事项必须密切相关才具有证明力。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与审计目标、审计事项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来证明和否定被审计单位认定

  • 标签: 审计证据 审计质量 相关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 审计方法 盘点法
  • 简介:稳健原则在会计学界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在我国会计实务的引入也只是近两年的事,但在世界上它已有久远的历史.那么,什么是稳健原则?它是怎样形成的?争议何在?我国会计改革中又为什么要引入?它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又怎样?本文就以上诸问题展开讨论.一、稳健原则综述(一)涵义起源于西方会计的稳健原则,也称审慎原则、谨慎原则或保守原则.它主要是指在可以或必须根据主观估计处理某些会计事项时,应多考虑不利因素,而不进行乐观估计.即预计可能的费用和损失,不计可能的收益和利得;及高估成本费用,低估收入.(二)思想渊源

  • 标签: 稳健原则 加速折旧法 稳健主义 固定资产 谨慎原则 应收帐款
  • 简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坚持谨慎原则即稳健原则。所谓稳健原则就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时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 标签: 稳健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 不确定性因素 会计信息使用者 运用 创新
  • 简介:一、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含义由于企业所有者、税务和管理者要求财务报告正确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使资产负债表采用了收益和成本费用配比的原则,只要是支出的费用都要摊入成本,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还没有摊入成本的支出部分。因而财务报表中资产计量的会计基础是以所费原则为主,辅以经济资源原则。即资产是预付资金,没有付出就没有资产。因此,财务报告在资产揭示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有投资才能形成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而且只能以投资额来计量资产的金额。这样一来根据所费原则,有些不是企业直接付出而形成的资产就得不到正确揭示。例如,企业长期经营而形成的商誉,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是不被列示的。二是只要是企业所费,

  • 标签: 资产评估 资产确认 固定资产 经济资源 财务报告 评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