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序论:印度佛教大乘意识在佛教中国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核心体系。

  • 标签: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意识 萌芽 印度佛教 佛教中国化
  • 简介:美国衰落和中国崛起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全球正义契机。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气候变化等诸领域,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特色道路,尽管可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经济、政治与国际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美国主导世界体系下全球非正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道义上负责任做法应当是谋求平稳战略收缩。着眼未来,来自权力中心之外道德呼吁以及全球范围内真正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和平共处和权力过渡过程中一系列问题。

  • 标签: 中国崛起 正义 跨国责任 战略收缩
  • 简介: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缩影。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而到文明,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几乎从服饰起源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博大精深服饰文明。中国传统服饰在款式、装饰图案、颜色上都一定程度地标识着穿着者尊卑,可谓等级森严,有鲜明特定性与标识性,成为了加强封建社会政治统治强有力工具。它与封建思想相呼应,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发展。

  • 标签: 古代服饰 中国 标识 物质文明 人类社会 生活习俗
  • 简介: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和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神方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也使中国宗教信仰打上了儒家文化深刻烙印,从而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文章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之间关系做出了探讨和分析,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与宗教之间相互渗透和无法分割关系。

  • 标签: 儒学 宗教 文化
  • 简介:赵建敏先生论文集《二思集——基督信仰与中国现代文化相遇》出版了。作为该书责任编辑,先睹为快,受益匪浅。特别是该书中自序,作者不仅介绍了该书基本内容,而且用“善真美”三个字来抒发其信仰真谛,读起来更让人心旷神怡。现摘录如下。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化 基督信仰 责任编辑 论文集 出版 自序
  • 简介:中国净土教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净土思想由东晋慧远创立,在北魏时昙鸾大师把它加以系统化.探索其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净土教有非常大意义.

  • 标签: 净土思想 慧远 佛教史 思想渊源 大师 东晋
  • 简介: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文化大交融。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道路。

  • 标签: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 心性本体论 佛性论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一些省市流行着非典型肺炎,这一病魔来热凶猛,直接威胁着人们生命安全,给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

  • 标签: 基督徒 社会责任 宗教信仰 生命意识
  • 简介: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入中国,翻详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首要工作。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下,更冀望以最贴切文字词汇来阐扬佛法真正意蕴。因此.在佛典翻泽阶段中.不但使佛教法身慧命得以绵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词汇,甚至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音乐创作与发展。

  • 标签: 佛教 佛经语言 中国 传统文化 禅宗 净土宗
  • 简介:陈金龙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临治国理政繁重任务,诸多要事需要拍板、定夺,但对于纪念活动谋划,他给予了足够关注。第一,审批纪念活动方案。毛泽东对重要纪念活动实施方案,甚至是纪念口号、纪念方式、参加纪念活动的人选都用心斟酌,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研究 经典文献 顾海良 论点摘编 纪念活动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文化激进主义"、"温和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与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技术之城比起来,生态城市是多维度立体乐园式审美之城。如果说宗教之城、伦理之城是善取向(重净化与德性)城市,技术之城是真取向城市的话,那么,生态城市则是多元化美取向城市。技术之城由日神管控(理性至上),而生态之城则酒神充盈(生机弥漫)。本文从价值论角度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反思。

  • 标签: 中国 生态城市 价值
  • 简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内容。”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明 主体性 学时 叙述 理学传统
  • 简介: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异教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

  • 标签: 伊索寓言 明末清初 中国化 基督教 文学 天主教传教士
  • 简介: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智慧可以从他道成肉身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道成肉身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独角戏,也不是人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互动。因此,他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神人共在神学'。他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方向。

  • 标签: 神学 中国化神学 基督为中心的神学 道成肉身
  • 简介:<正>今年七月,有机会应邀参加湖南哲学界发起在张家界举行《当代中国哲学》学术讨论会,深受启发。时隔数日,还留下深刻印象,颇多联想。去年十二月,原教育部假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座谈会上,代表畅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取得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学术讨论会 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建设 哲学概括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合法性”。笔者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鼓励与支持。

  • 标签: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陶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