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西藏高原地区牦牛的出血性败血症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西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这种疾病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造成的,从而导致牦牛死亡,所以对该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保护西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西藏高原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该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诊断方法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血液的瘀滞,血管内膜的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是 DVT的高危人群。目的探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 将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按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施护,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实施者定期培训,抬高患肢,肢体锻炼,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无 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缺血性脑卒 护理措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基于信息化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0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对比组,将奇数编号的患者设置为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将偶数编号的患者设置为个性组,实施给予信息化延续护理模式,对此两组的各个评价指标。结果:个性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给予信息化延续护理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显著更加明显,建议临床在患者出院后积极采用信息化延续护理模式。

  • 标签: 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S100B、D-二聚体(D-dimer, D-D)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了济南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初诊患者54例作为脑卒组,并且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NIHSS)来评价神经损伤,按照NIHSS评分不同将其分为轻度组:25例,中重度组:29例。另取40例健康对照组,严格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各实验对象进行抽血和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D-二聚体及GFAP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100B,D-二聚体,GFA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S100B,D-二聚体,GFAP的表达水平较轻度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100B、D-二聚体、GFAP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且表达水平越高,脑卒中越严重;S100B、D-二聚体、GFAP三者均可作为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志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S100B  D-二聚体 GFAP
  • 简介:摘要:牛出血性败血症是肉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败血性、急性传染病,患病牛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为败血症特征,全身组织与器官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若在没有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将会拥有较高的死亡率,甚至会对健康的人类造成共同感染。为有效避免该病的大面积流行,本文根据一起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实际发生情况,研究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肉牛养殖 出血性败血症 流行病学 防治
  • 简介:摘要: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IHTR)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免疫学和血液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深入研究,对IHTR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

  • 标签: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 输血相容性 检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