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化生性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化生性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E-cad的表达,并收集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nail、E-cad表达与化生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蛋白的相关性,同时根据随访资料分析两者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在化生性乳腺癌中,Snail和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45/58)和48.3%(28/58)。Snai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有关(P〈0.05),而E-cad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与年龄、HER-2表达、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月经状态均无关(P〉0.05)。Snail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308,P=0.019),且均与化生性乳腺癌复发转移有关(P〈0.05)。结论Snail和E-cad联合检测可判断化生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且与复发转移有关,两者有望作为化生性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SNAIL 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 复发 转移
  • 简介: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GN方案)治疗ER、PR、HER-2均阴性(三阴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37例经免疫组化证实ER、PR、HER-2均阴性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复治患者参与研究。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30min,d1、d8;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15min,d1、d8。21天重复。结果:全组37例共完成136个周期的治疗,中位数4个周期,范围2~6个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1例(2.7%),部分缓解8例(21.6%),病情稳定20例(51.4%),病情进展9例(21.6%),客观有效率为24.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6个月(95%CI:4~8个月),中位生存期(OS)24个月(95%CI:11—37个月),1年生存率为(66.24±8.43)%,3年生存率为(28.77±11.96)%。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末梢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流感样症状、轻度肝功能损伤等。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初步观察有一定的疗效,其毒副作用患者可以耐受。

  • 标签: 吉西他滨 长春瑞滨 乳腺癌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缝合背阔肌前缘对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标准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在术中于改良根治术完成后缝合背阔肌前缘。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及出院前1天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缝合背阔肌前缘可减少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缩减患者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拔管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肿瘤 手术后期间 改良根治术 背阔肌 引流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糖类抗原(CA153)、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5名行体检的健康者进行比较.同时对三者联检与单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至正常.术后2年内复发的5例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A153、HCY、VEGF三者联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5%和92.4%,好于单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清CA153、HCY和VEGF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监测指标,且三者联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

  • 标签: 乳腺癌 糖类抗原CA153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SIRT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SIRT3蛋白在小鼠乳腺肿瘤组织及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mRNA在小鼠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RT3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7.17±2.08)%]明显低于正常组织[(33.3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SIRT3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0.220±0.173)明显低于正常细胞(0.850±0.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3mRNA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520±0.069)明显低于正常组织(0.886±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乳腺肿瘤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SIRT3表达下调,SIRT3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标签: SIRT3 乳腺癌 免疫组化 蛋白质印迹法
  • 简介: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对女性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ases,MMP)家族的一种,其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相当密切,被认为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一个因素,但MMP-11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明确。

  • 标签: MMP-11 乳腺癌 肿瘤侵袭 远处转移 预后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2009年在108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其中保留肋间臂神经82例,切除肋间臂神经2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82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78例(95.1%),感觉异常4例(4.9%);而切除肋间臂神经的26例感觉正常3例(11.5%),感觉异常23例(88.5%)。随访2~5年,108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对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利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清扫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目的检测SLC30A9(solutecarrierfamily30member9)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了解SLC30A9表达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LC30A9mRNA的表达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在90例乳腺组织标本中,SLC30A9mRNA均有表达,4种组织平均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443±0.247、0.427±0.253、0.405±0.209、0.547±0.190,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例患者存在差异性表达,占16.7%(5/30)。5例患者中3例乳腺癌组织SLC30A9的表达比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低,2例患者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乳腺癌组织中SLC30A9mRNA的平均光密度比值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类型的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30A9基因在各种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仅在16.7%的病例中出现差异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不是乳腺癌的主导基因,其差异表达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癌 SLC30A9基因 RT—PCR
  • 简介:目的探讨炎性乳腺癌(IBC)患者的分子分型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8例女性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28例IBC患者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所占比例分别为21.4%、17.9%、32.1%、28.6%,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66.7%、44.4%、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C预后较差,尤其是三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前景.

  • 标签: 炎性乳腺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防己诺林碱(FAN)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抗肿瘤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Alamar-Blue法检测FAN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半抑制浓度(IC50);6孔板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细胞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磷酸化P13K、AKT、mTOR蛋白表达。结果FAN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活力(IC50为6.25gmol/L),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能力,且随着FAN浓度升高,抑制作用明显。FAN可以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且随着FAN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增高,同时FAN还可以下调P13K、AKT、mTOR及磷酸化P13K、AKT、mTOR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其蛋白表达降低。结论FAN可通过下调TNBCMDA-MB-231细胞凋亡P1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 标签: 防己诺林碱 三阴性乳腺癌 P13K/AKT/mTOR通路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非哺乳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5例乳腺病灶患者,按照术后病理或超声引导穿刺结果分为乳腺癌组(41例)与乳腺炎组(64例),两组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病灶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共检出良性病灶68个,恶性病灶79个。良性病灶检出率最高为慢性乳腺炎(45.59%),恶性病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浸润性导管癌(75.95%)。良性病灶多数未见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部呈小条状或斑点状回声,多数病灶后方回声未见明显衰减。恶性病灶多呈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多呈簇状或散在点状强回声,病灶后方回声多明显衰减,良、恶性病灶微小钙化及后方回声衰减情况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灶内部Ⅱ~Ⅲ级血流比例(82.28%)多于良性病灶(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血流多呈不规则穿入型血流信号,良性病灶周围血流信号程度不等。良性病灶弹性成像4~5分为20.59%,恶性病灶为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RI≥0.70为26.47%,恶性病灶RI≥0.70为7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恶性病灶诊断率(67.09%)低于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较单纯超声更具优势。

  • 标签: 超声 弹性成像 非哺乳期 乳腺癌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FAT10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资料,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FATIO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基因表达对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影响。

  • 标签: 临床病理因素 乳腺癌患者 MRNA表达 相关性 预后 乳腺癌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美容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早期乳腺癌28例,12例接受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观察组),16例为不保留NAC的一期乳房重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再造乳房形态。结果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28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重建乳房外形满意,观察组乳头乳晕区皮肤无坏死,再造乳房无明显萎缩,质地柔软,乳头感觉存在。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是安全和可行的,重建后的乳房美容效果更满意。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乳头乳晕复合体 乳房重建
  • 简介: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骨代谢标志物血清-NTx(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对肺癌乳腺癌患者骨转移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涉及骨代谢标志物血清-NTx肺癌乳腺癌患者骨转移诊断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按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资料,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5篇,有关NTx对肺癌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研究8篇,预后研究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诊断与预后的研究。共计1203例研究对象,肺癌患者726例,乳腺癌患者372例。诊断骨转移:合并灵敏度为76.5%(95%CI:61.5%~86.9%),合并特异度为83.3%(95%CI:77.1%~88.1%);总生存期的风险比(HR):初治高血清-NTx者与低血清-NTx者比较,合并HR=1.208(95%CI:1.128~1.293,P〈0.05)。结论NTx对肺癌乳腺癌患者诊断骨转移和评估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NTX 肺癌 乳腺癌 骨转移 预后 META分析
  • 简介:随着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乳腺癌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治疗该类药物化疗后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吉西他滨(GEM,健择)不论单药或联合用药对乳腺癌都有较高的疗效,另有报道健择对紫杉醇耐药的乳腺癌有一定效果,为此自2000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健择联合顺铂(DDP)治疗既往经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后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24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转移性乳腺癌 化疗 吉西他滨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CDK8与CD133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40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后予新辅助化疗至少3个周期,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化疗前后标本CDK8与CD133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TNM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8与CD133在乳腺癌中高表达,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CDK8与CD133表达减少;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纤维腺瘤组织CDK8和CD133表达量均低于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均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DK8和CD133变化一致,且与疗效变化一致。结论CDK8与CD133可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

  • 标签: 乳腺癌 CDK8 CD133 新辅助化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片段(HER2ECD)、人附睾蛋白4(HE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HER2ECD+VEGF+HE4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以期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4例(复发组),术后未复发转移患者52例(未复发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的血清HER2ECD、VEGF、HE4水平。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的诊断效能。结果复发组患者的血清HER2ECD、VEGF、HE4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患者的血清VEGF、HE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ER2ECD+VEGF+HE4联合检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灵敏度为88.24%(30/34),特异度为86.54%(45/52),漏诊率为11.76%(4/34),误诊率为13.46%(7/52)。结论血清HER2ECD+VEGF+HE4联合检测较三者单独检测能够提高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片段 人附睾蛋白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乳腺癌 复发转移
  • 简介:曲妥珠单抗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的特异性拮抗剂,是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stration,FDA)批准的乳腺癌领域第一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自1998年上市以来,已有1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目前已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基本治疗组成。与传统化疗药相比,曲妥珠单抗的安全性较高,但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其引起的心脏毒性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及防治进行综述。

  • 标签: 曲妥珠单抗 HER2 乳腺癌 心脏毒性 防治
  • 简介:目的观察三黄抗氧化方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氧化应激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3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术前1d至术后7d服用中药三黄抗氧化方(每天2袋,每袋100m1);对照组的基础治疗同实验组,口服与实验组相同包装的生理盐水。两组均于术前1d,术后12h及7d测定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术前1d和术后6h、12h、24h及48h测定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率,同时评价患者应激反应的症状积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7d血清中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SOD水平上升;自术后12-24h,实验组患者的血清TNF-a、IL-6及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术后6h表现为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术后24h实验组的全身应激症状积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抗氧化方干预可以改善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全身应激状态的临床症状及氧化应激相关的血清学指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VEGF表达。

  • 标签: 乳腺癌 围手术期 氧化应激 血管新生 中医药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n=30)和无骨转移组(n=240)。于术前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捕获外周血CTC,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TC和CTCEMT表型进行鉴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TC检出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WIST阳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中TWIST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术前乳腺癌外周血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有关,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骨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