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乙肝病毒双阳性孕妇,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了人数均为30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孕28、32与36周时,研究组取300IU的HBIG行肌肉注射,对照组未注射;出生后,实验组于24h内给予HBIG肌肉注射,并连续几个月注射,对照组未进行注射,仅接受常规疫苗。结果1岁时,实验组的乙肝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过程中,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断作用,大大降低了双阳性母亲子女感染HBV的可能性,效果显著。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 乙肝免疫球蛋白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在输血前、产前及术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的意义,分析其在控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0年4月—2010年9月进行分娩、输血、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其中17例分娩患者,22例输血患者,21例手术患者,对患者的HIV(艾滋病病毒)抗体、HCV(丙肝)抗体、HBsAg(乙肝表面抗原)以及TP(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共有10例患者单一指标呈阳性,比例为16.7%,其中1例患者HIV病毒抗体呈阳性,2例患者HCV抗体呈阳性,6例患者HBsAg呈阳性,1例患者TP抗体呈阳性。结论患者在输血前、产前及术前进行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对于患者治疗和医务工作者的自我保护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输血前 产前及术前 血液传播性疾病 酶联免疫法 感染 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法临床意义。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从产前3个月开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月一次,总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15d再注射一次。同时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采用0、1、6月方案。结果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免疫成功率91%。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疗法可使HBsAg的滴度下降,减少和阻断HBsAg进入胎儿体内,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从某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以及其分娩的婴儿中,抽取104对,随机将其分为联合免疫组和参照组,均52对。联合免疫组采用联合免疫法对孕妇、新生儿均实施免疫阻断预防,参照组仅对新生儿出生进行免疫预防,观察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免疫阻断情况。结果联合免疫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免疫阻断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孕期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联合新生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预防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病例选自我科室门诊2013年1月~2015年3月接受孕期检查的HBV携带的132例孕妇,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于孕24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治疗,携带者孕妇于孕28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结果孕24周与分娩前的乙肝标志物与HBV-DNA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疗效,总有效率为75.71%。而HBIG阻断HBV疗效大三阳孕妇较携带者和小三阳孕妇疗效不佳,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和HBIG注射后12个月,HBsAb(+)率为86.43%,与新生儿出生时HBsAb(+)率75.71%相比,有较大改善。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在孕24周后注射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明显,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疫苗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奥运村地区 2010-2021年 HIV/AIDS的性流行特征,分析其性传播方式,人群分布,样本来源及感染现状,为本辖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0~2021年奥运村地区艾滋病监测资料及个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共发现 126例 HIV/AIDS病 例, 男性 120例,女性 6例,随着国际对外开放,艾滋病的发病尤其是奥运村地区从2014年后到2019年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而且主要通过男男同性传播 119例(94.44%)和异性接触传播6例 (4.76%),其他途径传播1例(0.79%),男性同性恋呈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以高学历大专及以上的18-37岁为高发人群,样本来源中:检测咨询73例(57.93%),性病门诊34例(26.98%),专题调查10例(10.32%);体检6例(4.76%),高危行为主动检测呈发现病例的最优方式;感染户籍中以北京本地人为主,本地30例(21.43%),其他24个省份共96例(78.57%),呈现全国散在发病,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成为艾滋成为艾滋病发病的主要城市,处于全国低流行和特定城市特定人群高流行并行的状态;结论 2010年以后 HIV/AIDS在北京朝阳尤其是奥运村地区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且以男男同性恋成为发病的最高人群,政府应协同多部门加大艾滋病知识宣传力度,同时在本地区扩大HIV/AIDS免费检测,然后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和干预,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控制进一步快速增长 。

  • 标签: HIV/AIDS 监测 性流行特征
  • 简介:目的系统了解黄骅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检疫锚地对入境的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鼠类、蚊类、蝇类、蜚蠊类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计数、分类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共调查202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输入性蚊类阳性率平均为7.9%(16/202),已鉴定确认的蚊种4种。输入性蝇类阳性率平均为4.5%(9/202),已鉴定确认的蝇种14种。输入性蜚蠊阳性率平均为3.O%(6/202),已鉴定确认的蜚蠊2种。未发现输入性鼠类。结论调查证实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昆虫的情况严重,具有阳性率高,种类多,风险大等特点,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 标签: 黄骅港 入境国际航行船舶 检疫锚地 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几年,我国的性传播疾病呈迅速上升趋势.为了解德化县重点人群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对本县1994至1999年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的淋病、梅毒、艾滋病监测情况进行了回顾,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德化县 重点人群 性传播疾病 实验室检验 淋病 梅毒
  • 简介: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子系统保健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项目工作会暨培训班于2008年1月14日-15在北京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的有关领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青海、西藏等12个项目省/自治区的健康教育所所长和项目管理人员约50余人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健康传播 系统保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母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健康教育
  • 简介:本文介绍了我国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以及出现的传染病防治问题,阐述了流动人口在性病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探讨在流动人口中强化传染病监督管理,以及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提出以下对策:1.在管理模式上应采取多部门合作,对流动

  • 标签: 艾滋病传播 传染病监督管理 传染病防治 管理模式 社区服务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总结并探讨了各种感染途径的产生及预防,有效地预防及阻断宫内感染的研究,将会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预防史上另一新的发现。

  • 标签: 乙型肝炎 感染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江夏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方法按照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要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流行村,进行人群病情、家畜(耕牛)病情、螺情和访视调查,审核2008~2011年全区血吸虫病防治和疫情档案资料。结果全区2008~2011年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感染率均<1%,未出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江夏区经过数十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考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产后延伸护理服务在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中发挥的临床优势。方法:将2020年全年范围内前往院内行待产的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随机遴选60名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病毒)的产妇(n=60),依据产妇就诊时机、护理服务方案并依据双盲法分组方案将产妇依次划入对照组(n=30,予以产妇常规护理干预方案)与研究组(n=30,予以产妇产后延伸服务),分析母婴结局。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总数均为30,研究组中表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的新生儿构成比与对照组相较更高,组间存在的统计意义突出(P<0.05)。结论:医院产后延伸服务有助于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同时为新生儿的早期营养支持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保障。

  • 标签: 艾滋病预防 母婴传播预防 产后护理 延伸服务
  • 简介:目的系统了解大连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检疫锚地对入境的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的鼠类、蚊类、蝇类、蜚蠊类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计数、分类和制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12月大连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共计1108艘次,来源地以韩国、日本为主。其中输入性鼠类平均阳性率为0.27%(3/1108).已鉴定3种。输入性蚊类平均阳性率为6.4%(42/650),已鉴定4种。输入性蝇类平均阳性率为7.0%(78/1108).已鉴定9种。输入性蜚蠊平均阳性率为1.9%(22/1108),已鉴定1种。结论了解2006年大连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基本情况,今后应予高度关注。

  • 标签: 大连港 入境国际航行船舶 检疫锚地 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