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学界对于《天地八阳神咒》的关注大多集中于数量众多的敦煌本和回鹘本上,而对于该在西夏境内的传播却讨论不多。英藏黑水城文献有不少汉文佛经残片,其中有几件该的残片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拼接。此外,通过比较西夏本八阳与敦煌本、中原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西夏境内八阳的来源,这对进一步研究西夏的佛教或许有所帮助。

  • 标签: 英藏黑水城文献 八阳经 西夏 拼接
  • 简介:应敦煌学基地郑炳林所长邀请,2009年6月1-9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和平教授来到敦煌学基地进行学术交流,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基地09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同时为基地及历史文化学院学生举行了学术讲座。

  • 标签: 北京理工大学 学术讲座 敦煌学 和平 敦煌吐鲁番 博士研究生
  • 简介:作为早期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帛书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主要涉及民本观、规律观、能动观、治国观和社会观等方面.研究中蕴含的科学发展思想,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这部经典文献,也有助于呈现古今科学发展思想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科学 发展思想 Origin OWN
  • 简介:通过以《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为例,借鉴“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等理论与方法,考察其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相关问题。盖以此虽属伪经,然宋以后传本不少.西夏、辽、金乃至朝鲜、日本、越南均保存有许多版本,甚至还有回鹘文本的保存。考察,我们发现其流行阶段与传播路线呈现:唐宋时期,以西北为主,从唐代敦煌写本,西夏、辽的刻本,金的石刻幢,到南宋的雕版印刷为一阶段;明代大量刻本印行普及,并透过传输,进入东北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接受而有翻刻、谚解,此为另一阶段。

  • 标签: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 敦煌写本 传播学派 观音信仰 灵验故事
  • 简介:近来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已注意到中唐敦煌石窟在变内涵、分布格局及与主尊间的互动等方面皆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致力于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这场时代的巨变应摆在中、印佛教交流的大格局下来看待。盛唐以后中印度南传佛教以密法“佛顶尊胜变”为首进入敦煌后.连带地引入中印胎、金两界密法与相关的唯识、真常“有系”经典的思想及造像。敦煌传统以北传为主的佛教则选择“空系”的“金刚变”及“思益变”等以为响应,而揭开了南、北传佛教交流时在敦煌石窟所产生扣人心弦的一场巨变。

  • 标签: 中唐敦煌石窟巨变 有系造像 空系造像 北伟佛教交流
  • 简介:为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六十五周年,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史、货币史的研究,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分行、广西钱币博物馆协办的“激情燃烧的记忆——爱国藏央行早期票证展”于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隆重开幕。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领导有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文四立、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慧兰、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齐小东、老干部局局长文波、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李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单强、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 标签: 中国钱币博物馆 票证 早期 央行 爱国 记忆
  • 简介:2011牟,在河北省博物馆举办《贵德捐赠绘画作品展》期间,宣教部门组织了一次观众调查,旨在对该展览的相关问题进行摸底,以便为将来更好地举办书画类展览提供借鉴。本文对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书画展 观众 调查报告
  • 简介:“圆觉变”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山大佛湾摩岩造像的南岩西段,刻于南宋,是宝顶山摩岩造像中最大的一窟,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窟。对于该窟刻石,古今学者研究甚众,但限于条件,至今无一如实全面著录该窟的著述面世。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窟刻石,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书于其后,请方家教正。

  • 标签: 造像 刻石 大足石刻 古今 南宋 学者
  • 简介:本文首先录文、整理了武则天为已逝父母抄写《妙法莲华》三千部的发愿文、为已逝父母抄写《金刚般若波罗蜜》三千部的发愿文、为太子李弘抄写《一切道经》三十六部的序文,将三篇保存于敦煌写本中的武则天佚文加以发现和复原,为学界提供新资料。其次是论证和确认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为武则天。第三是探讨了由整理这三篇文章引出的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特别是将敦煌藏经洞这一批成亨至仪凤中宫廷写的来源交代得比较清晰,基本搞清了与此关联的一些细节。

  • 标签: 武则天 写经发愿文
  • 简介:本文首先对敦煌《法华变》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画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画面中“焚身”“燃臂”情节所反映的敦煌法华信仰的供佛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着重表现了“真法供养”的供佛观。

  • 标签: 敦煌 药王菩萨本事品 真法供养 供佛观
  • 简介:为配合基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09年3月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夏殿村以西发掘了唐乾符三年(876年)天水氏墓(编号2009XBM7)。该墓纪年明确、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出土物种类丰富、工艺精美,其中墓志盖、石间叠压铁板、铜钱,尤为值得注意。这座唐墓的发掘为长安地区唐代晚期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 标签: 唐代 墓葬 天水赵氏
  • 简介:本文首次刊布敦煌莫高窟北区B125窟出土的一件回鹘文残卷,对回鹘文原文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文翻译和注释,并对残卷的翻译年代、版本和翻译方式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莫高窟北区 回鹘文《增壹阿含经》
  • 简介:新疆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第15、16与17窟是位于窟群区内谷南区中间靠近地面的一组中心柱窟,三窟共用同一前室,形成一组“品”字形三佛堂组合。其中,16窟位于中间,其前室南侧为15窟,北侧为17窟。这种以三个中心柱窟组成的“品”字形三佛堂组合,在龟兹石窟寺遗址中仅见。三窟内塑像不存,壁画在20世纪初年被切剥流失海外,根据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壁画资料,知原壁画为唐朝风格。本文利用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提供的馆藏壁画资料,以及德国、法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年在库木吐喇石窟拍摄的历史照片资料,并结合前人的记录与研究,对库木吐喇第16窟主室南壁《观无量寿变》壁画图像进行复位与识读。此外,还通过与敦煌英高窟唐代《观无量寿变》壁画进行比对,分析库木吐喇第16窟唐代《观无量寿变》壁画图像的特点,及其与敦煌唐代壁画图本的联系。

  • 标签: 库木吐喇石窟 观无量寿经变 壁画
  • 简介: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讲经文》中九色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并有补充润色。玄奘所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鸠摩罗什所译《杂譬喻》《大智度论》及《大庄严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写卷中“九色鹿王”之名。借用了九色鹿救度溺水人故事中主角的名称,与佛典中“菩萨鹿王”的记载相结合,传达了因果报应和舍身布施的宗教含义。

  • 标签: 羽153V《法华经讲经文》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 《法华玄赞》 《大唐西域记》
  • 简介: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现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前土沙堆积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汉文和回鹘文等文献。此文将首次对其中一件回鹘文刘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编号81TB10:09)残页进行原文换写、原文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附汉文原文)和注释,并根据以往的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柏孜克里克 回鹘文 刻本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 简介:维摩展完善了这一以摩诘与文殊菩萨诘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变,发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窟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窟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 标签: 敦煌石窟 维摩诘经变 设计意匠 窟门 不二法门
  • 简介:2012年秋天,清水河县文化体育局和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北堡乡阳湾子行政村后大井自然村东的荣乌(荣成-乌海)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征集一方石质佛顶尊胜陀罗尼幢.现将该幢作一扼要介绍,并对其作初步研究.

  • 标签: 陀罗尼经幢 清水河县 呼和浩特 金代 出土 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