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今年是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为了怀念和学习这位伟大艺术家光辉的一生,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上演以梅先生《太贞外传》改编的大型京剧《中国贵妃》。梅葆玖在讲述这次的演出意义时说:“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艺术革新精神。在父亲的一生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剧目建设、演出形式,还是唱腔、伴奏、表演、舞蹈、音乐、舞美、化妆、服饰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都是同广大观众对京剧欣赏需求的不断变化相适应的。所以他的艺术总有很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又是符合京剧自身规律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与此次盛大演出相呼应的,表达出广州芭蕾舞团“怀念梅大师的一瓣心香。”采用源自西方的芭蕾舞艺术形式来表现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大师,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能不引发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 标签: 京剧 演出 《梅兰芳》 观众 艺术家 舞剧
  • 简介:艺术作品改编的意义,或者在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形态“忠实”地阐释原作的“故事”,或者在于借助原作的“故事”演绎出新的“故事”,那么,当舞蹈家王玫把曹禺的《雷雨》改编成《和雨》的时候,《雷雨》中周家的男人和女人们之间的故事,就变成了每一个男人和女人自身的故事,这“故事”本属于已“故”了的“事”,但

  • 标签: 《雷雨》 周朴园 男人和女人 审美期待 舞剧创作 舞蹈创作
  • 简介:中国芭蕾舞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芭蕾演员流向国外,因此,不少芭蕾舞团为了制止人才外流,防止演员出国深造、演出等,而广州芭蕾舞团却作出了惊人的举动:把团内艺术水平高的演员找机会送出去。“不怕他们跑掉吗?”记者开门见山地问该团团长丹丹。“不怕,他们会回来的,而且回来后干得更踏实。”其中的原由,丹丹说,首先,芭蕾是从西方嫁接过来的艺术,国内演员当然需要去国外学习正宗的芭蕾艺术。其次,当演员跳到一定水平后,他们需要与国外的芭蕾演员交流,认清自己在国际芭坛的位置。他们已经先后送出了佟树声、邹罡、朝乐蒙,这些人在国外得到了专家及媒体的好评,这样他们就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再者,出去后让他们看一下,国外是不是真正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好。丹丹说,为演员提供那么好的训练条件、医疗保健条件的只有中国才有,国外伤了、病了都不能耽误跳舞,连舞鞋都要自己买,所以正在美国的朝乐蒙打电话说一定要回来。

  • 标签: 演员 芭蕾舞团 演出 艺术水平 外学 想象
  • 简介:生长在福建龙岩的云峰,是以《山里人家》作为他的处女作开始步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中的。1993年从部队复员的他到了一个很小的地区歌舞团工作。最初,在艺术上因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客家文化”、“闽西风情”等诸多民间舞蹈素材是他那一时期主要的创作原型与形象动机。也许是天生就是搞编导的料,他的天赋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与想象,一上手就如鱼得水,好像当编导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标签: 舞蹈编导 歌舞团 民间舞蹈 艺术 创作 素材
  • 简介:转型、转型、再转型,舞蹈界的转型似乎成为演员们的必由之路。王舸,因在《情天恨海圆明园》中活灵活现的成功表演而让人们“铭记”他舞者的身份。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编导呢?在脱颖而出的编导身份背后,支撑着的一定是非同一般的感慨。

  • 标签: 编导 《情天恨海圆明园》 张云 跟踪 再转型 演员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批新鲜血液补充到文艺队伍中。于是,原本是上海绸布庄伙计的毅和在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生活的田静,都因为舞蹈改变了命运,开始步入全新的艺术之路。艺术来源于生活,老一辈艺术家编创的作品正是来自于多年生活的积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舞蹈家 奋斗历程 张毅 艺术家 艺术成就
  • 简介:在当代中美舞蹈文化交流中,美籍华裔舞蹈教育家王晓蓝是一位了不起的功臣。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就来到中国大陆介绍西方现代舞。当时的王晓蓝刚至而立之年,她用舞者漂亮的身体向我们展示了现代舞精彩的技巧,并且在八十年代曾和吴晓邦先生商定,打算介绍格姆舞团来华演出,

  • 标签: 现代舞 舞蹈教育家 对话 泰勒 保罗 美国
  • 简介:本文将针对舞动无界项目这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分析跨文化主义的内涵。首先探讨跨文化主义产生的问题,并对文化依附于国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进一步阐述跨文化合作中不可预料的因素:在舞台舞蹈合作的进程中,"跨文化"在预期的各个阶段引发的多种分歧。由此说明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共存并行的历史事实。

  • 标签: 跨文化主义 跨文化作品 工作环境 资金政策 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