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9 个结果
  • 简介:泰勒在1870年所写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构文化进化的阶段性发展。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必然取代旧的文化。工业革命的爆发更明确地标志着人类社会与文化进入了阶段性的新发展。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技术变革的同时经济也发展了大的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化文明,从此人类的任何创造似乎再也无法与“工业革命”相割裂。“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在工业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中迅速提高,似乎机械造物成为了人类社会创造物的所有代表。

  • 标签: 手工文化 现代文明 陶瓷 人类学家 人类社会 工业革命
  • 简介:近五年来,新媒体纪录片从仅指新媒体之中播出的纪录片,逐渐扩展为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新媒体平台投资出品、制作并发行的作品。当新媒体从渠道渐渐转换为主体,当纪录片介入新媒体领域,观众所看到的,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交融与渗透。从此,此种媒介里出现的纪录片更多具备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更加自如地适应多屏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 标签: 新媒体领域 纪录片 发展趋势 精品化 中国 视频
  • 简介: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委会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云南省文化厅根据中共云南省委要求制定了《云南省文化事业“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实现云南每一个民族要有一个代表性舞蹈。1997年11月,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主办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就是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至2009年9月,该“展演”已举办了六届,前五届共编创演出了25个民族的147个舞蹈节目,取得显著成绩。这些节目是在继“原生态舞蹈”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工作,取得了许多经验。

  • 标签: 原生态舞蹈 生态场 一族一舞 标志性舞语
  • 简介:在媒介竞争白热化和大众文化消费特征的共同作用下,栏目化的纪录片需要在叙事和生产流程的配合上形成突破,以解决保证作品具有稳定的深刻性、鲜活性和戏剧性的可能。《人间世》等纪录片通过对叙事场所进行建构来调动题材、叙事和流程之间的关系,使之适合纪录片栏目化播出的需要,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人间世》 叙事 创作方法 场所 生产流程
  • 简介: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概念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主要依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量性实验研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揭示出回汉两族的"洁净"概念内隐结构和具体的认知内容,并对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提出的"分类秩序"理论加以探讨。

  • 标签: 回族 汉族 洁净 分类秩序
  • 简介:[内容提要】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桌子山,西辽河流域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是中国人面岩画的主要分布区。人面岩画图像造型奇致而神秘,数量纷繁,以往人面岩画图像类型的界定是依据图像的外形或外轮廓,然而,根据外形或轮廓进行分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人面岩画图像划分存在的诸问题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图像的分解与分析,进一步建构图像的型与式,并以此为基础,整体建构中国人面岩画的图像形式。文中运用的图像学类型分析及形式建构具有原创性。

  • 标签: 中国 人面岩画 图像形式 图像学分析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昆曲的生存景观大为不同,昆曲所呈现的面貌、昆曲的从业者、爱好者及受众对于昆曲的认识、意见和以往也有迥然相异之势。总的说来,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空间中,昆曲不仅获得了一个确定而且优先的位置,而且和当代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纠缠。

  • 标签: 社会文化空间 昆曲 文化实践 社会主义 生存景观 中国社会
  • 简介:布袋戏作为闽台地区重要的传统戏曲类型,在诞生之初以草台班的形式走乡串镇进行表演,是名副其实的"野台戏"。在没有戏院等限定空间所带来的权力制衡的状态下,野台布袋戏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都受制于野台这个特殊场域的权力结构。在野台布袋戏权力场域中,舞台、赞助人和艺师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尤以赞助人和艺师为要。赞助人作为表演经费的承担者,决定了野台布袋戏的剧本内容;艺师作为布袋戏的实际表演者,则对布袋戏的艺术呈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野台布袋戏 戏剧场 舞台 赞助人 艺师
  • 简介:台风对南方城市绿植的影响非常大。每次台风过后,都会产生大量的'绿色垃圾',即台风遗材。这些台风遗材的处理通常是再加工成各种环保材料。本文通过分析5个利用台风遗材制作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构思,尝试给出一个新的处置台风遗材的方案,完全利用'绿色垃圾'做成供大众欣赏的艺术作品,让遗材继续在人们的心中活下去。

  • 标签: 台风遗材 绿色垃圾 艺术创作 再生
  • 简介:为厘清“新古典主义音乐”中“新”与“古”的具体内容,对普朗克的钢琴曲《急板》进行了音乐分析。“新”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协和程度增加、平行和弦与和弦对置的使用、远关系的调性对比以及自由度更高的主题发展手段,使之带有了20世纪音乐的创作特征。作品通过清晰、均衡的曲式结构、明确的调性、功能和声为主的进行、节奏与节拍领域的常规性来体现“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另外在演奏法、速度和演奏表情上,作品也力求“古典主义”风格。

  • 标签: 普朗克 新古典主义 急板 音乐分析
  • 简介: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FMA)”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国际性音乐理论学术活动。自2011年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以来,汇集了众多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本届音乐分析论坛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音乐分析及音乐理论研习班、学术讲座、FMA音乐会。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分析 音乐理论
  • 简介:作为一种带有经典性、学术性的展览形式,文献展的概念发源于德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诞生于1955年,由艺术家、教育家阿诺德·波德创办的卡塞尔文献展(KasselDocumenta)。如今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已成为反映国际当代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平台和坐标,成为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 标签: 艺术文献 艺术大师 媒体传播 卡塞尔文献展 名家 雕塑
  • 简介:蒙古族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其中萨吾尔登舞蹈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从民间走向舞台的演变,并在其功能上做到了由自娱到娱人的完美蜕变。本文主要从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舞蹈的历史渊源、风格与类别进行阐述,并且和阿拉善的萨吾尔登舞蹈形式进行区分与对比,同时也分析了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舞蹈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继承、价值与意义以及在今后的艺术化发展中我们应该怎样去适应市场,应该秉持着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萨吾尔登添光添彩。

  • 标签: 萨吾尔登 类别 价值 意义
  • 简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宗教影响,农村回族社区凸显着鲜明的宗教气息。无论社区成员的饮食、服饰文化,还是他们的婚姻习俗、伦理道德,都打下了伊斯兰教的精神烙印。对伊斯兰教的宗教认同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在民族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当代固原市农村回族社区实证调查数据为例,着重研究伊斯兰教对当代农村回族社区成员的濡化现象。

  • 标签: 固原农村 回族社区 伊斯兰教 濡化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 标签: 学院文化 中国 电影 世俗化倾向 娱乐性 美学追求
  • 简介:2010年伊始,由BBC制作推出的系列迷你剧《神探夏洛克》,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故事背景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搬到21世纪繁华热闹的伦敦。精巧的叙事与电影化的影像是该剧在美剧的全面围剿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抢占全球文化高地之关键,个中意味值得探究。

  • 标签: 《神探夏洛克》 悬念 影像语言
  • 简介: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现行的设计课程体系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1,课程结构固定,内容具体,方向窄化,是应以印刷媒介为主导的工业生产需求而设置的。在非物质的信息社会背景下,这种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已经凸现了诸多不适,与时代需求发生冲突。固化的结构导致更新性差,专业方向的具体化使得专业间很难融合。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具备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紧扣时代需求,并且能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身?本文从媒介社会变革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深究其因。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德国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全新参考。

  • 标签: 艺术设计课程系统 新媒介 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 师资结构
  • 简介:"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其长久的理论困境和短暂的实践优势都共存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这类被过度意识形态化了的二项公式中。在历史断裂①、社会转型与身份危机②并存的特殊时期,"继承与创新"名正言顺地被"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界接受为解救身份焦虑和应付变动的不二良药。然而,关于"继承与创新"背后的历史传统和话语构成,却缺乏一个来自学界内部的追问和清理。藉此,本文尝试对"继承与创新"这一话语模式进行历史过程比较,从中思考"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在面对民族—国家、市场需求、民间社会等多方关系所应秉持的知识属性和价值追求。

  • 标签: 学院派 民族民间舞 继承与创新 现代性困境
  • 简介:虽然艺术没有饱和一说,但从事的人越多,作品越多,想要有特色能够脱颖而出就越难,这也是艺术的规律。戏曲艺术的繁荣同样不仅体现在所宣称流派的数量上,更应体现在质量上。基于以上的分析,对流派应抱持这样的态度:一不急,二不等,三不停。

  • 标签: 戏曲流派 样本 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