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提出'中国周边学'这个概念,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并非没有基础,它的基础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更建立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丰富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2003年,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DavidKang)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仅仅从基于欧洲的历史经验提炼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亚洲,会导致认识上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亚洲的经验、亚洲的文化、亚洲国家的行为模式与欧洲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解释亚洲国家的行为,需要对历史上以及当前的东亚国际关系做更为深入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分析,需要从亚洲的视角来理解亚洲,而不能只是把亚洲或者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普通案例来对待。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经验 东亚国际关系 西方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 周边外交
  • 简介:作为除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之外的第三层面,人文交流历来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推进,跨国流动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国际人文交流的战略重要性,各国在人文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人文外交异军突起.尽管各国对人文外交的理解不同,但都把人文外交视作国家大战略的重要支柱,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利器.人文外交归根结底是为一个国家文明立基的战略,人文基础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 标签: 人文交流 外交 国家核心竞争力 国家大战略 国际关系 安全保障
  • 简介: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冷战以来最深刻、最活跃和最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的和平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从思想理念上保驾护航.这项理论任务的完成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外交智库,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建设、战略研究、公共外交、政策建言这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 标签: 和平发展 中国 公共外交 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 思想理念
  • 简介:2013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上,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外交部、察哈尔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就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城市外交是城市作为国际行为体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各位发言人审阅.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外交部 城市 上海外国语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外交学研究的三个思想流派对城市外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城市外交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与国家总体外交关系的多样统一,能够基本实现传统外交的功能,存在双边、多边和多形的多种形式,且富有开拓性。

  • 标签: 外交学 城市 实践特点 争辩 地方政府 国际政治
  • 简介: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公共外交应借助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借鉴和综合运用软力量研究、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文化研究,有助于准确和深入研究公共外交活动,逐步形成公共外交理论.

  • 标签: 公共外交 维度 综合运用 成熟学科 国际传播 公共关系
  • 简介: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模式、理解模式和行为模式三个理论模式可以为公共外交的开展注入另一种思考.本文将两个学科交叉性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丰富公共外交理论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以及国际、国内公共外交的现实,就构建公共外交的理念、渠道、思维、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建议.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公共外交 传播理论 学科交叉性 认知模式 行为模式
  • 简介:本文研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国家经历的不同革命轨迹及对革命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面对游行示威,每个国家必须在镇压和妥协之间做出明智选择。通过深入比较、对比两组具有代表性的中东国家——突尼斯和埃及作为以妥协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利比亚和叙利亚作为以镇压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本文指出,政权类型、对国际社会的依赖程度,以及军队和政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国家镇压和妥协的收益和成本,也因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应对革命的策略差异。

  • 标签: 关键词 国家应对 政权类型 国际依赖度 军队
  • 简介:从官方层面和中国驻外外交官的个体角度来看,政府公共外交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娴熟的语言能力、把握国情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现代传播知识和媒体应对能力、项目执行能力以及自信和主动六个方面.应当通过培训、交流与实践,不断提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训练有素、行之有效、谙熟国际惯例、懂得对方习惯、了解中国国情、熟悉本国政策的公共外交人才队伍.

  • 标签: 能力要素 公共外交 政府 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国国情 国际惯例
  • 简介:“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主义 精神实质 新中国成立 中华文化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学说,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的原理:国际体系的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的新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正在建设性参与国际体系的中国,需要智库发挥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我国智库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成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中国智库应聚焦国家现实和长远发展需求,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与创新成果,扩大国际话语权.提升公共外交能力,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公共外交 能力建设 智库 成果质量 国际体系
  • 简介:我国公共外交正面临着跨文化沟通的挑战,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有其各自的对外宣传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交流双方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外宣传与沟通方式也会因文化而异.文化差异造成了国际媒体与公众误读与误解中国的现象,然而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差异隐性障碍还未引起高度关注.从事公共外交的各类人员应重视跨文化问题的研究,公共外交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参与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 标签: 跨文化沟通能力 公共外交 文化差异 跨文化问题 宣传方式 文化背景
  • 简介:制作和发放外宣品,是开展对外宣传的传统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对外传播手段。近年来,我军外宣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更新传播方式,推出许多具备国际传播力的军队外宣品。同时,也存在着传播内容区分度较小、传播方法国际化程度较低、传播渠道薄弱单一的问题。大力提升军队外宣品的传播能力,是当前我军事外宣的重大现实课题。

  • 标签: 传播能力 传播力 重大现实课题 更新传播 对外宣传 传播渠道
  • 简介:日本和吉尔吉斯斯坦建交后,公共外交成为日本对吉外交的主要方式。日本主要通过大使馆、官方发展援助、日本国际合作署、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机构协调配合实施对吉公共外交。日本按照公共外交国家品牌模式主要通过出口、文化、人员等三个方面努力提升日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形象,并力求籍此强化自己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对吉尔吉斯斯

  • 标签: 吉尔吉斯斯坦关系 外交理论 日本吉尔吉斯斯坦
  • 简介:《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赵可金著,2007年)是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学术专著,具有理论原创性、问题前瞻性、见解独到性和材料丰富性四个鲜明的特点,从外交理论创新的角度出发,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考察了主要国家公共外交(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印度、挪威、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的历程、特点与发展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公共外交 学术专著 中国 2007年 沙特阿拉伯
  • 简介:自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除了需关注经济、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还需关注建设过程中的软性内容,如语言、文化等,以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因此中国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外语能力建设与外语战略规划的关系、一般外语人才与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系、外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以及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只有这样,针对'一带一路'的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才能够有序展开,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才能真正为国家所用。

  • 标签: 外语能力 外语人才培养 文化学习 外语专业 战略规划 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