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体感交互是新兴的人机交互方式;当前,相关的人因学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采用典型任务结合主观评价法,首次探索了用户运动信息反馈形式对体感交互用户体验的影响。笔者从易学性、控制性、情感与心理负荷四个方面,比较了有、无人形反馈形式对游戏体感菜单操作可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在心理负荷上无差异,无人形反馈在易学性上优于有人形,但有人形反馈在控制感上优于无人形,且更受用户喜爱。基于该结果,笔者建议在体感操作界面上使用有人形反馈。

  • 标签: 体感交互反馈形式用户体验
  • 简介: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 标签: 大学生 实时距估计 空时距估计 时距长度 时距类型
  • 简介:根据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IM)软件工具使用行为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获取了该两类IM用户的人格特征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类用户在“适应性”和“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据此,以用户在“适应性”与“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为输入和用户的分类类别为输出,构建了IM用户基于人格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利用人格测量数据对IM用户进行有效分类。

  • 标签: 人格特征 IM用户 神经网络 分类模型
  • 简介:手持移动界面功效是小屏幕显示界面设计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手机界面的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界面呈现方式(图标或文字)等对手持界面操作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对手持界面操作效率有显著影响,界面呈现方式对操作效率有一定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问卷调查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一致性.

  • 标签: 手机 隔户界面 前景一背景颜色搭配 手持设备 研究方法
  • 简介:以往关于内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及外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 标签: 内群偏私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锚定 最小群体范式
  • 简介:在写作《1912:中国宪政年》、《中国水泥史话》以及《千秋功过袁世凯》过程中,发现在近代史上,有那么一人,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各种姻缘或血缘关系,梳理着他们的关系,心底充满无限的温暖与感动一他们是怎样的一人?他们是谁呢?严复,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自1880年来津,出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开始,在天津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其间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翻译,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 标签: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中国近代史 中国宪政 北洋水师学堂 生物进化理论 西方国家
  • 简介:通过对3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考察在电子地图导航系统中四种条件下被试判断方位的反应时的差异,探讨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结果发现,这四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这四种条件分别代表用户判断方位时四种所需的认知环节的组合方式,故而证实了电子地图导航中用户空间定向认知过程的时间模型,即:用户方位判断=心理旋转+目标搜索+方位定向。

  • 标签: 电子地图 导航方式 空间认知 调整效应 地理标志效应
  • 简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点赞作为网络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呈现了用户的个人调节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368名微信用户的点赞动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点赞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背景,这其中主要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起推动作用。(2)这其中不同动机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具体而言,严谨性与外向性影响自我认同,而宜人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交认同。

  • 标签: 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 微信朋友圈 点赞行为
  • 简介: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的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医患关系 元刻板 印象威胁 群际焦虑
  • 简介:际接触理论指出,群体间的互动和接触能够显著影响际信任。本文假设就医形式影响医患之间的际接触有效性,进而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因此,基于CGSS2011调查数据,本文探查了不同就医形式如何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以及媒体传播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比没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对医信任水平;(2)在只有门诊就医经历的被试中,门诊就医(西医)经历越频繁,对医信任水平越低,而门诊就医(中医)经历对对医信任水平无显著预测作用;(3)媒体传播对有住院经历和只有门诊就医经历(西医)被试的对医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只有门诊就医经历(中医)的被试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群际接触 就医形式 媒体传播 对医信任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标签: 社会个体化 政治认知 政治效能感 群己关系 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