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7 个结果
  • 简介:《性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上,《性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维”,《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维”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 标签: 《管子》 四维 启示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的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的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的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的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的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的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的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的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的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太极 儒学 易学 邵雍 朱熹
  • 简介:《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入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仁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 标签: 《论语义疏》 玄学体用观
  • 简介:龚自珍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衰世的批判与为挽救衰世而寻找理论出路,而挽救衰世的理论不在别处,就在经史之中。《五经大义终始》集中体现了龚自珍的这一思想,书中借用《公羊》学的三世说,提出了重视经济、制度与生产科技、文教的作用,以及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因而,《五经大义终始》并不是对五经大义的训诂,更绝不仅仅是所谓《公羊》学的三世说,而是龚自珍社会发展史观的表现。

  • 标签: 龚自珍 五经大义 社会发展史观
  • 简介:“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法”。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美国国际地位与作用的演变孙克强就象有人曾经认为应该把1914年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的分水岭那样,现在也有人认为,应该将198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统一作为20世纪与21世纪的分水岭、因为,这种划分更反映出了两个...

  • 标签: 美国国际地位 国际新格局 “冷战” 国际格局 地位与作用 国际政治
  • 简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周国朝一、进一步提高在发展市场经济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这个斗争...

  • 标签: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反腐败斗争 腐败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深入开展 经济过程
  • 简介: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归结为“安命”。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之真精神。而“达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归为“达命”。

  • 标签: 庄子 命论 安命 达命
  • 简介:《文子》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文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文子》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维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维”为由,论证四维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维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
  • 简介:<正>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的趋势即将到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道”治国,这是关系到国家胜败存亡的大问题。长期居于齐国,深谙齐国历史、关心齐国政事的荀子,或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以齐人齐事为据,或直谏齐国统治者,竭力阐发自己的治国之道,为封建统一局面的到来,提供理论根据。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人之道 齐国 统治者 理论根据
  • 简介: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苏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苏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 标签: 管仲 三苏 异同 成因
  • 简介:"仁"是孔门儒家思想体系之核心。仁之具体意义为何,前人所甚多,胜义纷陈。据清人阮元《论语仁篇》所,大抵仁须并为,离群独处则不能成仁。《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及"刚、毅、木、讷近仁"二句,前人在理解二句之时,每多以为多言者不能成仁,少言者则近仁,其实皆与儒家传统慎言之文化相关。可是,在适当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孔门儒家绝不反对。细究多言"鲜矣仁"与少言"近仁"之原委,对理解"仁"为何物当能有所裨益。

  • 标签: 巧言 令色 刚毅 木讷
  • 简介: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的那种壁垒森严的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的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 标签: 今文学 古文学 王官学 民间学
  • 简介:以崇讷经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从占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思

  • 标签: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 简介:<正>稷下学派和秦汉博士,我们知道向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种学术名词。稷下学派在战国年代齐地稷下,学者所群聚的地方,构成了学术思想并起、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力量。秦汉博士则是秦代和汉代朝廷所聘任的一批学官,并无浓厚的思想活跃空气,职责在于传授经书和百家语给下一辈的弟子和诸生们。其实这样二项学派和机构,虽然时代不同,从事的事业亦异,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脉络相承。由稷下流衍蜕变而为博士,稷下学派实际就是后来秦汉时代博士官之所导源。现在我把这个观点析如下:

  • 标签: 博士 稷下学派 秦汉时代 叔孙通 荀卿 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