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卫灵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诗经 洪范 文事 史记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本文以为据,对齐景与晏婴的和谐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分析二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描述和谐的表现,分析其历史作用及局限,认为正是这种和谐关系才使得齐国出现了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

  • 标签: 齐景公 晏婴 和谐关系
  • 简介:中国人的“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不是一个筒单的道德现象,它的“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的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个道德信念的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的“”的性质:中国农业产权的显著特征是“”;中国社会分配的调节制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在这个“”与“私”的悖论之后,其逻辑转换的关键点是个体权利的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的道德道责,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收入的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弱化“分配正义”,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的“交换正义”,牢固地确定个体的私有权利。

  • 标签: 中国人“自私”行为 公德 道德信念 社会分配 调节制度 文化
  • 简介: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的、本质的特性而言。

  • 标签: 文化精神 社会理想 “大同” 山东 孔子 中国文化研究
  • 简介:《春秋·隐六年》经文的“渝平”与“输平”两种表达,在《春秋》“三传”及汉宋经学有不同的解释,其间既有字义的训诂,也有义理的辨析。宋儒的新经学在注重史实和字义考辨的基础上,也灌注了自己的思想理念。

  • 标签: 《春秋》 “三传” 渝平 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