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早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进行了独特的存在的诠释。他的基础存在是这一诠释的重要成果。其中,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智慧的诠释居于中心地位。海德格尔把实践智慧诠释为此在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实践智慧是促使人进行本真的决断的“良知”,因此它是人本真的个体化存在的前提。而在决断中,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时机性。正是从亚里士多德描述的人的行动的时机性概念中,海德格尔揭示出了源始的时间性——融将来、过去和现在于一体的绽出的当下。

  • 标签: 实践智慧 良知 时机 时间性
  • 简介: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德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性,而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性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 标签: 现代性 镜像认同 生产 欲望 权力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在给予蔑视身体的人以唯一忠告——这忠告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前后一致地推导出来,即让他们变成“哑巴”——之后,引用了一个孩子的言论,虽然他完全了解,这其实是大多数成年人会使用的说话方式:“‘我是身体和灵魂’——孩子如此说道。为什么人们不像孩子这样说呢?”(39)

  • 标签: 身体 图斯 演说 理性 说话方式 上下文
  • 简介:《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 标签: 商品 表现 空间 时间 抽象 隐喻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抓紧当前的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政治上深人探究当前腐败的成因、根源和条件,而且还要从更为深入的思想文化层面,剖析腐败产生的主客体原因,建立有效的整治腐败的思想文化机制。

  • 标签: 腐败现象 江泽民同志 拒腐防变 反腐败斗争 反腐败工作 思想文化
  • 简介:历代注家关于《革》卦的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史上的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的注解,就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道德价值观和革命的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的探索。

  • 标签: 《革》卦 革命 革言三就 有孚 顺天应人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出发,使“相”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的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感性第一性”原则及“感性直观”的积极意义为“感性活动”所遮蔽。实际上,马克思的感性革命就是将他的“感性第一性”原则扩充、发展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此外,作为感性哲学出发点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一般人”,而是感性个体,不过费尔巴哈对其历史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马克思则在感性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 标签: 感性 感性直观 思辨哲学 感性活动 现实的人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盖伦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代表作。盖伦医学思想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古代医学史的意义上,还体现在古典文教传统的意义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身体各部分的功能》3.2.6—3.2.13的解读,把古希腊罗马医学放回到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展现对身体的认识和治疗在灵魂教化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 标签: 盖伦 身体 灵魂 医疗 教化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与实在》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