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微晶蜡含量对改进型石蜡基17-4PH不锈钢喂料流变性能影响,比较4种喂料综合流变因子大小,对粘结剂与金属粉末相容性进行观测。采用毛细管流变仪测试喂料流变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喂料形貌。结果表明:4种喂料均呈假塑性流体,微晶蜡加入可提高喂料流变性能,且在温度160℃、剪切速率1000s-1条件下,向石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微晶蜡喂料具有较好综合流变性能,其综合流变学因子αstv=3.068×10-6。同时,适量微晶蜡加入有助于提高金属粉末在粘结剂中分散均匀性。

  • 标签: 金属注射成形 17-4PH不锈钢 微晶蜡 流变性能
  • 简介:用柠檬酸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了LiV3O8化合物,并检测了其作为热电池阴极材料时放电性能,干凝胶210℃焙烧所得粉末颗粒疏松多孔,300℃时可变成结晶岩状,低温焙烧时出现了Li0.3V2O5和LiV2O5相,经650℃长时间保温后可转变为LiV3O8,模拟Li-B/LiCl-KCl/LiV3O8(或V2O5)热电池500℃放电试验表明,LiV3O8因具有良好电子导电体和较低Li+扩散极化,其放电较V2O5平稳,虽峰值电压略有降低,但可利用比容量(电压降至峰值电压75%或2.0V)均不低于V2O5;LiV3O8中掺入8%P2O5时可提高小电流放电时电压。

  • 标签: LiV3O8 溶胶-凝胶工艺 热电池 阴极
  • 简介:以水热共还原法制备纳米W-30%Cu复合粉末,通过真空烧结和包套热挤压制备超细晶W-Cu复合材料,并进行后续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观察和分析W-30%Cu复合粉体和合金成分及组织形貌,研究热挤压及后续退火处理对材料致密度、电导率和硬度等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水热产物为纳米级(10~15nm)规则类球形结构,经煅烧及共还原后得到W-30%Cu复合粉末粒度细小,呈特殊W包覆Cu结构,颗粒分布均匀;复合粉末在1050℃真空烧结后相对密度只有91.5%,经热挤压后致密度提高到97.07%,布氏硬度达到223,组织细密,W相和Cu相分布均匀,钨颗粒细小(1~3μm),形成典型钨骨架和铜网络结构。经过后续退火处理,钨铜分布更均匀,钨粒径进步减小,材料致密度和电导率都更高,分别为98.82%和43.31%IACS,形成良好综合性能指标匹配。

  • 标签: 水热共还原 真空烧结 超细晶钨铜复合材料 包套热挤压 热处理 致密化
  • 简介:用C3H6作为碳源气,Ar作为稀释气体和载气,TaCl5为钽源,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在高纯石墨表面制备TaC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涂层进行表征,研究1000℃下稀释气体(Ar)流量对TaC涂层成分、织构及表面形貌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稀释气体流量增大,表面均匀性和光滑度提高,晶粒尺寸减小,晶体择优取向降低,沉积速率减小,涂层中C含量增多。当稀释气体流量为100mL/min时,TaC涂层晶粒尺寸与沉积速率分别为32.5nm和0.60μm/h;而当稀释气体流量增大到600mL/min时,涂层晶粒尺寸与沉积速率分别下降到21nm和0.25μm/h。

  • 标签: TAC 化学气相沉积 稀释气体流量 择优取向
  • 简介:利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plithopkinsonpressurebar,简称SHPB)技术对T6时效态2195铝锂合金帽型试样进行动态加载获得绝热剪切带(adiabaticshearband,ASB),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光学显微镜(OM)观察动态加载前后剪切带微观结构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合金在100~400℃温度下退火后绝热剪切带微观结构变化,研究剪切带内纳米结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动态加载过程中,帽型试样剪切区域形成绝热剪切带,剪切带内晶粒为50~100nm左右纳米等轴晶,在绝热剪切形变过程中析出相已完全溶解于基体中,纳米晶内部和晶界不存在析出相。在不同温度下退火时,剪切带内晶粒随温度升高而长大,100~200℃温度下退火后晶粒未发生显著长大,在300℃退火后晶粒急剧长大到0.22μm,400℃退火后晶粒尺寸为1.77μm;在300℃左右温度下剪切带硬度显著下降,此温度正是剪切带内纳米晶粒急剧长大临界温度。

  • 标签: 2195铝锂合金 绝热剪切带 纳米结构 热稳定性
  • 简介: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FeSiAl快淬带料;利用行星式高能球磨工艺进行扁平化处理;使用真空管式炉进行氢还原退火处理;采用SEM、PPMS表征试样形貌及室温磁滞回线;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试样在10~100MHz频段复磁导率;采用抗干扰性能测试系统测量表征磁片抗干扰标签读写距离;研究影响FeSiAl粉体材料磁性能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高低速两步法高能球磨处理,能有效提高薄片状FeSiAl材料径厚比;氢还原退火处理能有效提高饱和磁化强度和磁导率,降低矫顽力和磁损耗;制备片状FeSiAl材料在13.56MHz频率附近具有优异近场通信抗电磁干扰性能。

  • 标签: 熔体快淬 Fe Si Al 行星式高能球磨 氢还原退火
  • 简介:采用冷等静压法(coolisostaticpressing,CIP)制得大尺寸钼骨架,对骨架进行渗铜制备Mo-30Cu合金,并在350℃进行温轧,研究CIP压力及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合金致密度影响以及合金轧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冷等静压法在120~180MPa压力下可制备孔隙分布均匀,无分层等缺陷钼骨架,熔渗后坯料线收缩率随CIP压力增加而逐渐降低,最佳CIP压力为160MPa;在定范围内升高熔渗温度与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助于提高合金致密度;冷等静压–溶渗法制备高致密Mo-30Cu合金具有较好温轧性能,有效提高了大尺寸试样加工性能。CIP压力为160MPa压制骨架在1350℃渗铜6h后相对密度达到99%以上,合金温轧变形量可达到65%。

  • 标签: Mo-Cu合金 冷等静压(CIP) 渗铜 致密化 轧制性能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Cu/V0.97W0.03O2复合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复合材料表面形貌与成分组成,用X.ray衍射分析复合材料中各相在室温下晶体结构,并利用涡流电导仪测试在变温过程中不同V0.97W0.03O2粉体含量复合材料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u/V0.97W0.03O2复合材料在0℃附近表现出电导率突变特性,而且随复合材料中V0.97W0.03O2粉体添加量增加,复合材料电导率突变效果明显增加;同时,在室温下Cu/V0.97W0.03O2复合材料中V0.97W0.03O2晶体结构与V02高温相结构基本相同,说明在复合材料烧结过程中Cu与V0.97W0.03O2晶体结构没有相互影响,但V0.97W0.03O2有少量发生分解。

  • 标签: 复合材料 VO2 掺杂 相变
  • 简介:以不同纤维体积分数(21%、26%、32%)、不同布毡质量比(3:1,2:1,1:1)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hemicalvaporinfiltration,CVI)制备平板炭/炭(C/C)复合材料,研究预制体结构对CVI致密化过程影响。结果表明:随纤维体积分数增加,整体毡增密速率及最终密度都逐渐减小;布毡比对增密速率及最终密度影响很小。材料网胎中热解炭圆壳厚度沿材料厚度方向呈内部小、两侧大对称分布;增加纤维体积分数或增加布毡比,材料内部热解炭增厚程度随之减小。纤维体积分数为21%预制体最适宜采用CVI工艺进行增密,增密80h密度达到1.69g/cm3,热解炭生长均匀。

  • 标签: C/C复合材料 预制体结构 化学气相渗透
  • 简介:采用天然岫岩玉和人工合成含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制备粒径小于2μm镧/蛇纹石复合粉体,分析该复合粉体热力学及结构稳定性,评价其作为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并探索其减摩抗磨机理。结果表明:镧加入能降低蛇纹石微粉热力学及结构稳定性,使蛇纹石羟基脱除速率更快、反应更彻底。复合微粉较单蛇纹石微粉具有更好减摩抗磨性能,在CD15w/40柴油机润滑油中添加0.5%镧/蛇纹石复合微粉时,摩擦因数和盘片磨损体积分别较基础油降低约34.2%和68.8%;磨损表面致密光滑,复合粉体颗粒直接参与摩擦界面复杂物理和化学作用,诱发形成富含Si-O结构氧化膜,该氧化膜与有机残留物产生正协同作用,提高摩擦副磨损抗力及润滑性能,显著降低摩擦磨损。

  • 标签: 稀土 蛇纹石 热力学 磨擦磨损 机理
  • 简介:以微米级蓝钨(WO2.9)、四氧化三钴(Co3O4)和炭黑(C)为原料,采用真空原位还原碳化反应制备超细WC-Co复合粉末,经过真空烧结得到WC-Co合金块体。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观察和分析复合粉末及合金显微形貌及物相组成,研究原料粉末中配碳量对WC-Co复合粉及合金物相与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平均粒径为300nm超细WC-Co复合粉末主相均为WC和Co相,含有少量η相(Co3W3C);原料粉末中配碳量(质量分数)为16.69%较为合适,此时可获得物相纯净、平均晶粒尺寸470nm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合金横向断裂强度为2464MPa;原料粉末中配碳量为16.85%时,合金中存在少量游离碳,横向断裂强度只有1946MPa。

  • 标签: 原位还原碳化 WC-Co复合粉 超细WC-Co硬质合金
  • 简介:以热模拟实验为基础,建立固溶态GH4169合金动态再结晶模型,应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模拟圆柱状试样在不同压缩变形条件下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分布;结合金相定量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backsatterdiffraction(EBSD))分析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研究变形参数对圆柱状GH4169合金心部微观组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高变形温度及降低应变速率,均可促进圆柱状GH4169合金热模拟压缩试样变形均匀性;应变速率降低可加速GH4169合金中小角度晶界向大角度晶界转变过程;GH4169合金动态再结晶形核机制为以原始晶界为主非连续动态再结晶,在试验变形条件下,孪晶界演化对动态再结晶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之间差异及其原因。

  • 标签: 固溶态GH4169合金 动态再结晶 有限元模拟 形核机制
  • 简介:雾化喷嘴是喷射成形技术关键部件,为验证喷嘴结构对雾化性能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不同Laval喷管喉口结构、导流管锥顶角和突出长度对喷射气体流场及导流管顶端静压强(ΔP)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设计紧耦合Laval喷嘴中:圆角过渡式喉口形状比尖角及柱体过渡更利于获得高速气流;较小锥顶角可以减小导流管出口静压值,但速度衰减较大;导流管突出长度在7~8mm时可以获得较好气动效果。最后选定圆角过渡Laval形出气口形状,导流管锥顶角β=45°以及突出长度h=8mm加工雾化喷嘴并进行雾化实验,在雾化压强0.8MPa时7055合金粉末以球状或类球状形态存在,质量中径为42.3μm。

  • 标签: Laval管 导流管突出长度 锥顶角 抽吸压强
  • 简介:用喷雾热分解法(SprayPyrolysis,简称SP)制备超细或纳米粉末具有产品纯度高、成分均匀、成分间化学计量比易控制等优点,而且制备过程连续,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纳米Ce02被广泛用于催化剂、燃料电池、微电子等领域,颗粒粒度与形貌是影响CeO2粉末特性重要因素。该文作者从控制纳米CeO2粒度与形貌角度,总结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新型或改进SP技术及其工艺特点,介绍纳米CeO2粒子在SP过程中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指出现存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

  • 标签: 喷雾热分解 CEO2 纳米粒子 制备
  • 简介:以Mo、Nb、Si、Al元素粉末为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名义成分分别为(Mo0.97Nb0.03)(Si0.97Al0.03)2、(Mo0.94Nb0.06)(Si0.97Al0.03)2、(Mo0.91Nb0.09)(Si0.97Al0.03)2与(Mo0.88Nb0.12)(Si0.97Al0.03)2等4种不同化含量合金,研究其燃烧合成行为,分析燃烧合成过程中粉末压坯燃烧模式、燃烧温度、燃烧波前沿蔓延速率以及产物组成。结果表明:随Nb含量增加,燃烧合成反应模式由螺旋燃烧逐渐转变为稳态燃烧。添加Nb、Al后,合金最高燃烧温度升高,并随Nb含量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其中(Mo0.91Nb0.09)(Si0.97Al0.03)2燃烧温度最高,达到1924K,但燃烧波蔓延速率随Nb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XRD结果表明:(Mo0.97Nb0.03)(Si0.97Al0.03)2合金主要由MoSi2构成,含有少量Mo(SiAl)2和Mo5Si3;(Mo0.94Nb0.06)(Si0.97Al0.03)2中开始出现NbSi2相,(Mo0.91Nb0.09)(Si0.97Al0.03)2和(Mo0.88Nb0.12)(Si0.97Al0.03)2合金中Mo5Si3衍射峰强度进步降低,而NbSi2衍射峰略有增强,因而添加Nb有利于形成C40结构NbSi2,同时抑制Mo5Si3产生。SEM观察表明合金为多孔结构。

  • 标签: 金属间化合物 二硅化钼 合金化 燃烧合成 组织结构
  • 简介:在MM-1000型摩擦试验机上,对炭/炭复合材料分别在氮气和空气中模拟正常着陆能量条件下摩擦磨损行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氮气中,炭/炭复合材料摩擦因数较高,达到0.32~0.4,磨损率较低,质量磨损率为18mg/次,线性磨损率为1.4μm/次;在空气中,材料摩擦因数较低,为0.2~0.3,但磨损率较高,质量磨损率为48mg/次,线性磨损率为3.8μm/次。磨损表面及磨屑SEM形貌表明:在空气中,材料摩擦表面易形成炭纤维、基体炭相互脱离磨屑,其主要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在氮气中,则有纤维与基体炭连接良好、大尺寸磨屑出现,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 标签: 炭/炭复合材料 氮气 摩擦磨损
  • 简介:对固溶–淬火处理后Al-3.7Cu-1.6Mg合金板材进行变形量分别为0、5%和10%预拉伸处理,然后置于空气中进行自然时效,研究预变形对Al-3.7Cu-1.6Mg合金自然时效态硬度、室温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观察合金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研究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该合金在淬火后引入预拉伸变形,可显著提高其自然时效态硬度和屈服强度,同时抑制GPB区形成,降低时效析出速率,并使峰时效时间延长;随预变形量从0增加至10%,Al-3.7Cu-1.6Mg合金断裂韧性降低,这主要是预变形增加了基体内位错密度,位错切割细小GPB区粒子,大量滑移被抵消,造成变形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形成微裂纹;由断口分析可知该合金断裂类型为穿晶韧窝型断裂,且随预变形程度增大,韧窝直径和深度均增大。

  • 标签: AL-CU-MG合金 预变形 硬度 拉伸性能 断裂韧性
  • 简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医用钛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研究HA涂层形貌、物相、力学性能、细胞相容性和在机体内组织相容性,分析其在骨修复中应用可能性。结果表明: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钛基HA生物涂层呈粗糙岛屿状结构,HA平均粒径为(40?2)nm、厚度为1.0~1.6μm涂层力学性能最好,其纳米硬度高于11GPa,弹性模量大于136GPa;HA涂层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成骨细胞粘附于HA涂层表面并形成伪足铺展生长;植入实验动物体内4周后材料表面被结缔组织覆盖,血管形成;植入12周后,骨小梁形成,其内部可见破骨细胞;植入12周后与植入前相比,涂层结合强度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该HA涂层具有较高成骨活性和稳定性,在骨修复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射频磁控溅射 羟基磷灰石 涂层 生物活性
  • 简介:添加无机填料可改善硅橡胶烧蚀陶瓷残余物强度,从而加强其结构完整性和高温稳定性。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以黏土矿物为填料制备硅橡胶/黏土可瓷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利用TG/DSC等热分析技术研究该材料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黏土矿物可以改善硅橡胶热稳定性,使其分解温度提高100℃左右。通过XRD分析和SEM观察发现:除少量杂质相之外,硅橡胶经600℃烧蚀后物相主要为方石英,1200℃烧蚀后物相为莫来石和方石英,微观形貌特征分别为不致密絮状结构(600℃烧蚀后)和液相桥连多孔结构(1200℃烧蚀后)。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复合材料瓷化机理。

  • 标签: 可瓷化高分子 硅橡胶 复合防火材料 瓷化机理
  • 简介:微波合成因合成速度快、清洁和能效高而成为种非常有前途材料制备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很多材料可以在相对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内用微波加热合成。该文作者利用混合微波加热技术,在短时间内由镁粉、镍粉和石墨粉合成了具有立方钙钛矿结构金属间化合物超导材料MgCNi3。利用微波加热合成MgCNi3,镁挥发和氧化程度明显减少。粉末X射线衍射显示合成样品主相为MgCNi3,还含有少量未反应石墨粉和微量MgO杂相。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超导样品晶粒大小般为2~6μm。由标准四探针电阻方法和磁测量技术测得样品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6.9K,转变宽度约为0.8K。

  • 标签: 微波合成 MGCNI3 超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