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暗示性护理程序在焦虑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焦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人,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全程暗示性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精神科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从入院起到自愿配合治疗护理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从入院起到自愿配合治疗护理所用的时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从开始接受治疗护理到结束治疗护理所用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从开始接受治疗护理到结束治疗护理所用的时间(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焦虑患者实行全程性暗示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病症治愈率,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 标签: 全程暗示性护理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加速来临,心血管病及各种老年疾病日渐增多。心脏介入手术因其技术成熟,治疗效果明显,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我国心脏介入手术实施量已超过50万例/年[1]。尤其是近5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介入术后产生强烈的心理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问题高达55%,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加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2]。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焦虑抑郁症状 外科手术 老年疾病 心血管事件 心理疾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期抑郁发生情况。方法运用病人健康问卷-9(PHQ-9)调查表,随机对我院孕期保健门诊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期抑郁发生率高,是否初次妊娠,是否有生育史,是否有子女,妊娠是否有早孕反应、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接受教育程度在PHQ-9总分值分类(抑郁轻、中、重)中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HQ-9可直观反应孕妇孕期心理状态,简单,容易操作,应在孕期保健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 抑郁症 孕期保健
  • 简介: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50-01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抑郁发病率正逐渐上升轻者备受折磨,重者导致轻生,这已成为医学界攻关的一个严峻课题。对抑郁进行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鲜有报道,我们应用上述方法检查了78名抑郁患者,得出结论EEG、TCD检测对抑郁患者的治疗用药选择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对抑郁证的诊断分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 标签: 抑郁症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抽样法选取我辖区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区的120名老年人,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分析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并对这120名老年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观察老年人教育前后对抑郁相关的认知情况与效果。结果120名老年人中有42名为有抑郁状,占比35%;且抑郁组老年人相比于正常组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个人月收入低、生活无法自理、无兴趣爱好、不爱倾诉、不看心理医生、对抑郁认知低的老年人的占比率高;最后对这120名老年人进行了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后,其对心理健康知识、抑郁的影响因素、抑郁的表现、抑郁早期就诊益处的了解均有了显著的提高。结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鼓励老年人及时倾诉不良情绪,加强相关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与控制老年人抑郁的发生。

  • 标签: 社区老年人 抑郁症 相关因素 预防与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血通窍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8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予活血通窍解郁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症候积分(11.23±5.21)不仅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7.36±4.59)分;另外,治疗后,研究组SDS、HAMD及B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窍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活血通窍解郁汤 中风后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对躁狂抑郁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躁狂抑郁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组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经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后,患者满意度96.3分,家属满意度95.1分,住院时间14.3h,住院花费1926.7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躁狂抑郁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在患者为住院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改善患者病情,减少住院花费,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 标签: 躁狂抑郁症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抑郁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文拉法辛组与氟西汀组,各60例。文拉法辛组给予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氟西汀组给予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均治疗5周。对比治疗前后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及其临床疗效。结果文拉法辛组自治疗第1周末时的HAMD评分观察结果即有明显的下降,且在治疗第5周末后同治疗前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在治疗第一周末时的HAMD评分同治疗前的HAMD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接下来的后续治疗中至第2周到第5周时,氟西汀组的HAMD评分相比较治疗前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5周之后文拉法辛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6.67%,氟西汀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总体治疗效果的痊愈率及显效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和氟西汀治疗抑郁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文拉法辛见效较快。

  • 标签: 文拉法辛 氟西汀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纯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11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研究组为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仅单一使用帕罗西汀治疗,治疗期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和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11.59±7.25)vs.(15.68±7.18);P<0.05;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32.14%)vs.(12.69%);P<0.05;研究组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8±1.53)vs.(3.56±1.46),P=0.944。结论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抑郁有效,安全性好。

  • 标签: 利培酮 帕罗西汀 抑郁症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抑郁患者精神科门诊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抑郁患者共1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式分析。结果94例(78.3%)的患者认为自己并未患有精神疾病,118例(98.3%)患者在初次就诊时拒绝选择精神科门诊,24例(20.0%%)患者认为自己患有身体疾病选择普通门诊治疗,仅有2例(1.7%)患者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在初次就诊时选择精神科门诊治疗;患者病程长短与发病年龄、婚姻状况相关,且就诊主动性与发病年龄相关,一般年龄越大,病程越短,就诊主动性越强。结论多数抑郁患者到精神科接受治疗时都是被动就诊,或就诊时间被延迟,而抑郁的症状特点不明显以及亲人好友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影响患者在精神科门诊治疗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抑郁症患者 精神科门诊 影响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隐匿性抑郁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用小剂量抗抑郁剂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小剂量抗抑郁剂的同时,以中药方剂逍遥丸为基本方,依据有关症状的侧重应用中医辩证随证加减治疗。结果经疗效评定和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抑郁,能明显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中医辩证 隐匿性抑郁症
  •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的处方用穴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研究方法,检索近5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的临床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计算用穴的数量和频次,分析其特点,挖掘其规律。结果:检索到针灸治疗抑郁的文献177篇,使用腧穴158个,使用总频次为1630次,其中百会、太冲、三阴交和神门使用最为频繁。从经脉看,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厥阴肝经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最多;配穴以远近配穴法多用。结论:针灸治疗抑郁以近端百会配合远端太冲、三阴交、神门等穴为主要处方。

  • 标签: 抑郁症 针灸 腧穴 取穴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出院指导对抑郁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80例抑郁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个性化出院指导,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于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依从性调查,并运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复发率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P<0.01);MRSS评分及复发率研究组也均低于对照组(P<0.05)。

  • 标签: 出院指导 抑郁症 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2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