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结肠造口患者应用ADOPT护理模式对造口适应性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如何。方法:实验主体为老年结肠造口患者,纳入98例。将奇偶数法作为依据来分组,奇数的49例命名为对照组,偶数的49例命名为研究组,护理模式各为常规护理、ADOPT护理,以造口适应性、生活质量为两组的对比项。结果:两个组的患者,出院6个月的OAS、QLO-C30评分对比出院时均明显提高,而组名为研究组者,要更高于组名为对照组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ADOPT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老年结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性,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具备全面推广于临床的价值。

  • 标签: 老年结肠癌 生活质量 造口适应性 ADOPT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血管生成抑制剂脂质微泡联合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对结肠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29只结肠肝转移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G1组8只裸鼠作为空白对照组;G2组7只裸鼠仅行超声辐照;G3组7只裸鼠采用超声辐照联合不负载药物的SonoVue裸微泡;G4组7只裸鼠采取超声辐照联合载血管内皮抑素Endstar处理。治疗结束后12d处死裸鼠,计数并称量各组原发肿瘤质量、肝转移瘤的数目及质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4在肝转移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4组脾脏原位移植肿瘤质量为(0.79±0.49)g,低于G3组的(1.74±0.33)g、G2组的(2.60±0.60)g以及G1组的(2.67±0.6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29,P<0.01)。G4组肝脏转移瘤质量为(0.55±0.16)g,低于G3组的(0.95±0.27)g、G2组的(1.42±0.28)g及G1组的(1.47±0.2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8,P<0.01)。4组肝脏转移瘤结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7,P=0.918)。G4组CD34灰度值为(8 037±1 708),低于G1组的(10 931±1 762)、G2组的(11 570±2 422)及G3组的(14 978±1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79,P<0.01)。结论载血管生成抑制剂脂质微泡联合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降低结肠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原位肿瘤及肝转移瘤的生长。

  • 标签: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超声疗法 血管内皮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体内重叠三角吻合技术行消化道重建的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根治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6例左半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TLLC)组(25例)和传统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LALC)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TLLC组无中转开腹病例,LALC组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TLLC组和LAL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4.5±42.3)min和(171.0±43.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但TLL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6.4±22.7)ml,明显少于LALC组[(52.9±32.2)ml,P=0.026];吻合时间为(39.1±6.5)min,明显长于LALC组[(24.9±5.4)min,P<0.001];术后排气时间为(2.6±0.5)d,明显少于LALC组[(3.3±0.8)d,P<0.001];切口长度为(4.2±2.2)cm,明显短于LALC组[(7.0±2.5)cm,P<0.001];切除肠管长度为(21.0±7.3)cm,明显长于LALC组[(17.5±5.4)cm,P=0.037];住院时间为(6.2±1.9)d,明显少于LALC组[(7.9±1.5)d,P<0.001]。TLLC组和LALC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4.9%(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再次住院手术,未出现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在左半结肠患者中应用体内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的TLLC安全可行,并具有切口更短、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较好的近期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结肠肿瘤 完全腹腔镜手术 消化道重建 重叠式三角吻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PD 7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肠术后mFOLFOX6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05例结肠患者作为结肠组,另选择同期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DNA测序技术检测XPD 7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基因型频率,mFOLFOX6方案化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Kaplan-Meier法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XPD 751位点基因位点多态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组中XPD 751 AA基因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6.44%(51/59),显著高于CA/CC基因型的65.22%(30/46)(χ2=6.603,P<0.05)。105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9.52%、29.52%,其中AA基因型分别为77.97%、47.46%,高于CA/CC基因型的58.70%、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20.817,P=0.030、<0.01),复发转移患者的AA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低于CA/CC基因型(30.51% vs 52.17%,χ2=5.055,P=0.025)。TNM分期和XPD 751 CA/CC基因型是影响结肠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08、0.017)。结论XPD 751位点CA/CC基因型结肠患者根治性术后mFOLFOX6化疗的敏感性差,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检测XPD 751位点基因多态性有助于评估结肠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

  • 标签: 结肠肿瘤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2 多态性,单核苷酸 化疗
  • 作者: 陈涛 杜建龙 孙建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06;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500,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5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腹结肠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和Ⅲ级开腹结肠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R组和RD组(前瞻性研究),R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术后两组均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吗啡使用总量,首次吗啡需求时间,术后4、8、16、24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与R组患者比较,RD组术后24 h吗啡总量减少[25(20~32)mg和30(22~38)mg,Z=5.00,P<0.001];术后第4 h[17(15~19)分和36(23~39)分,Z=23.04 P<0.001]、8 h[20(18~22)分和41(38~55)分,Z=25.47,P<0.001]运动时VAS评分较低;首次吗啡需求时间较晚[233(204~256)min和183(167~195)min,Z=4.367,P<0.001];术后恶心、呕吐少(20.0%和48.0%,P=0.037)。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以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的镇痛效果,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减少老年患者结肠术后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自主神经阻滞 结肠肿瘤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患者中药结合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例结肠患者行中药结合靶向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肿瘤的大小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患者应用中药结合靶向治疗,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结肠癌 中药 靶向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综合性护理运用于结肠患者围手术期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对并发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肠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运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护理时运用常规模式,实验组护理时运用综合性模式,对比两组获得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和伤口实际愈合时间得到了明显缩短,其中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结肠癌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对结肠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该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结肠患者80例,根据围术期管理中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术前和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与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治疗]及对照组(40例,仅应用抗生素治疗)。两组均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管理。对比分析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插管时、手术开始5 min、术毕、拔管时心率(HR)和收缩压(SBP)均明显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插管时、手术开始5 min、术毕、拔管时HR、SBP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恢复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出血、肠瘘、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围术期管理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抗生素 结肠癌根治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咽癌来源外泌体中含有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相关转录本(CCAT2)对鼻咽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鼻咽癌细胞(CNE2)上清共培组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上清共培组,CCK8法检测两组HUVEC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NE2上清与HUVEC共培后lncRNA CCAT2的表达。将HUVEC分为鼻咽癌患者血清共培组、健康人血清共培组,CCK8法检测两组HUVEC增殖能力,qRT-PCR检测两组HUVEC中lncRNA CCAT2的表达。超速离心法提取CNE2、NP69细胞上清外泌体。将HUVEC分为CNE2上清外泌体共培组与NP69细胞上清外泌体共培组,CCK8等血管生成实验比较两组HUVEC功能差异。在HUVEC中转染短发夹RNA(shRNA)抑制lncRNA CCAT2表达,CCK8等血管生成实验比较不同表达lncRNA CCAT2的HUVEC功能差异。通过shRNA转染CNE2,提取上清外泌体RNA,qRT-PCR检测不同表达lncRNA CCAT2的CNE2上清外泌体中lncRNA CCAT2的差异,将上述两组外泌体分别与HUVEC共培,qRT-PCR检测共培后HUVEC中lncRNA CCAT2的表达差异,同时迁移实验检测HUVEC的功能差异。用GraphPad Prism 8作图及统计分析。结果与NP69上清共培组相比,CNE2上清共培组HUVEC增殖能力较高。CNE2上清与HUVEC共培48 h与0 h相比,lncRNA CCAT2表达较高(1比1.40±0.01,t=42.43,P=0.000)。与健康人血清共培组相比,鼻咽癌患者血清共培组HUVEC增殖能力较高,48 h lncRNA CCAT2表达较高(1比1.25±0.03,t=14.43,P=0.001)。与NP69细胞上清外泌体共培组相比,CNE2上清外泌体共培组HUVEC增殖能力较高,迁移实验中穿过小室的细胞数较多(53.12±2.13比154.74±4.17,t=37.73,P=0.000),小管生成实验中结点数较多(10.72±1.02比53.65±3.21,t=22.63,P=0.000)。与sh-NC组相比,sh-CCAT2组HUVEC增殖能力较低,迁移实验中穿过小室的细胞数较少(401.34±22.15比138.25±6.85,t=23.19,P=0.000),裸鼠皮下基质胶栓塞实验中微血管计数较少(41.00±0.32比27.15±0.23,t=61.53,P=0.000)。与正常表达lncRNA CCAT2的CNE2上清外泌体(sh-NC外泌体组)相比,低表达lncRNA CCAT2的CNE2上清外泌体(sh-CCAT2外泌体组)中lncRNA CCAT2表达较少(1比0.65±0.02,t=30.31,P=0.000)。与sh-NC外泌体组相比,sh-CCAT2外泌体组HUVEC中lncRNA CCAT2的表达较低(1比0.73±0.01,t=46.77,P=0.000),sh-CCAT2外泌体组迁移实验中穿过小室的细胞数较少(389.73±26.34比190.54±8.36,t=12.47,P=0.001)。结论鼻咽癌来源外泌体中含有的lncRNA CCAT2促进鼻咽癌血管生成。

  • 标签: 鼻咽肿瘤 外泌体 血管生成 长链非编码RNACCAT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182通过靶向特定富含AT碱基DNA序列结合蛋白2(SATB2)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探讨其对SATB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对数期生长人结肠细胞(HT-29)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miR-182、Control-si转至HT-29细胞,分别设为Si-miR-182组、N-miR-182组,另取不做任何处理细胞为对照组。测定3组细胞中miR-182基因表达、增殖和迁移、SATB2、nox4、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和蛋白表达。重复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样本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Si-miR-182组miR-182基因相对表达量(0.35±0.05)低于对照组(1.24±0.26)和N-miR-182组(1.2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17、7.455,P<0.05);Si-miR-182组培养24、48、72 h MTT试验吸光度(A)值均低于对照组和N-miR-18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t=2.667、2.664;48 h:t=4.559、4.524;72 h:t=7.257、6.981;P<0.05);与培养24 h比较,3组培养48、72 h MTT试验A值均升高(48 h:t=5.507、5.092、3.741;72 h:t=11.330、10.637、9.229;P<0.05),且72 h MTT试验A值高于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11、6.941、5.214,P<0.05)。Si-miR-182组细胞迁移率[(53.90±3.19)%]低于对照组[(81.66±5.92)%]和N-miR-182组[(80.35±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1、9.430,P<0.05);Si-miR-182组细胞SATB2、E-cadher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N-miR-182组(SATB2:t=10.930、11.158;E-cadherin:t=9.288、9.369;P<0.05),nox4、Viment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N-miR-18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x4:t=8.955、7.590;Vimentin:t=6.543、6.644;P<0.05)。结论沉默miR-182基因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可能通过激活SATB2、E-cadherin的表达、抑制nox4、Vimentin的表达、参与SATB2/nox4通路共同调控。

  • 标签: 微小RNA-182 特定富含AT碱基DNA序列结合蛋白2 结直肠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的护理。 方法 对 85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观察,术后加强护理,进行护理知识宣教、健康教育指导及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结肠造口的护理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其中有 1例发生造口狭窄、 2例发生造口周围感染,术后 3个月排便有规律者占 41.18%。 结论 采取正确及时的结肠造口护理及健康指导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 标签:    [ ] 直肠癌 结肠造口 护理 体会  
  • 作者: 王晓喆 杨红 庞钧译 周炜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 100029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在证实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病例中比较左半及右半结肠CMV包涵体检出量差异,以指导临床内镜活检部位。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经组织学证实的肠道CMV感染患者731例,以脾曲为左半、右半结肠的分界,选取左半及右半结肠同时均有组织学标本并证实存在CMV感染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9~66岁,中位年龄55岁,10例患者诊断均为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活检及手术标本共25份,HE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MV感染细胞。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左半及右半结肠感染细胞的个数进行对比。结果活检及手术标本中可见左半结肠感染CMV细胞个数为115(1~41)个,右半结肠感染CMV细胞个数为76(0~51)个,8/10患者左半结肠CMV包涵体检出个数高于右半结肠。结论活检及手术标本中提示CMV感染检出多位于左半结肠,提示左半结肠为内镜疑似CMV感染时的重要活检部位。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组织检查 结肠炎 溃疡性 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6 月收治的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 68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41% ,且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禁食时间、肠鸣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四个方面,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优于对照组,且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有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禁食时间、肠鸣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四个方面,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有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恢复 影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的护理。 方法 对 85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观察,术后加强护理,进行护理知识宣教、健康教育指导及加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结肠造口的护理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其中有 1例发生造口狭窄、 2例发生造口周围感染,术后 3个月排便有规律者占 41.18%。 结论 采取正确及时的结肠造口护理及健康指导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 标签:    [ ] 直肠癌 结肠造口 护理 体会  
  • 作者: 张芳 王东信 薛张纲 黄文起 马正良 尹春琳 王晟 李金宝 肖玮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7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1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08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2100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3,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20162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平行重叠吻合法加经自然腔道取标本(PCOA+NOSES)在左半结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4例行3D完全腹腔镜下PCOA+NOSES治疗左半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左半结肠患者均行3D高清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并接受PCOA+NOSES,平均手术时间为(146±53)min,PCOA时间为(3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51±26)ml,术后排气时间为(2.1±1.3)d,术后进半流食时间为(4.1±1.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3±0.6)d,术后住院时间为(5.4±1.4)d,术后清除淋巴结(22±9.5)枚,治疗费用为(4.1±1.2)万元。64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1例,腹腔积液伴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结论3D高清腹腔镜下PCOA+NOSES手术治疗左半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结肠肿瘤 吻合,外科 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