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因肿物切除所致眼睑前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病灶切取呈椭圆形或圆形,于缺损邻接部位设计三角形皮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在眼轮匝肌下剥离,形成以眼轮匝肌为皮下蒂的皮下蒂推进皮瓣,推进转移修复皮肤缺损,7-0无损伤缝线缝合。结果自2005年以来,应用于15例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随访3个月~2年,眼睑外观形态良好,瘢痕不明显。结论对于中等大眼睑前缺损,用皮下蒂推进皮瓣进行修复,简单易行,局部平整,两侧眼睑基本对称,术后效果可靠。

  • 标签: 皮下蒂推进皮瓣 修复眼睑 眼睑前层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冲洗方式对根管玷污的清除效果。方法无龋单根前牙30颗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根管预备,以不同冲洗方式冲洗根管;电镜扫描观察各组玷污的清除情况,对其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组(3%次氯酸钠联合17%EDTA)根尖1/3区根管壁基本无玷污,与A、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次氯酸钠联合17%EDTA可有效去除根管壁上的玷污

  • 标签: 玷污层 冲洗剂 电镜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螺旋CT在椎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X线平片诊断椎体外伤及肿瘤所致病理性椎体骨骨折患者进行256螺旋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进行三维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分析,结果与X线平片比较。结果85例中总椎体骨折数为121个,其中颈椎椎体骨折12个,胸椎椎体骨折56个,腰椎椎体骨折59个,骶尾椎椎体骨折19个。通过对照比较与统计分析。结论是256螺旋CT对椎体骨折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椎体外伤及病理性椎体骨折中疑难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椎体骨折 256层螺旋CT X线摄影 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11例,均行64排CTA检查确诊。结果11例均明显强化,肿瘤表面及内部有匍行滋养血管,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图像清晰,可立体、直观的显示颈动脉体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16螺旋CT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胸廓创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得出结论16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胸廓创伤诊断中,方便、快捷、准确,三维重建可以立体影像定位、定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折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三维成像
  • 简介:背景:传统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造过程相对复杂,制造条件要求高,无法适应创伤、烧/烫伤等组织缺损的应急事件中快速组织修复的需求。目的:观察手持式静电纺丝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对小鼠皮肤缺损原位修复的效果。方法:①采用自制3D打印的手持式静电纺丝设备制备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检测其接触角、水蒸气透过率;②以浓度100%,50%,20%的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浸提液培养胎鼠成纤维细胞,采用CCK-8细胞毒实验评估材料残留溶剂毒性;将胎鼠成纤维细胞与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共培养(实验组),设置单独细胞培养为对照,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③在18只Balb/c小鼠背部制作直径2cm皮肤全缺损,实验组进行手持静电纺丝原位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修复后纱布包扎,对照组进行纱布包扎,术后8周进行缺损部位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缺损皮肤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为(32.68±5.68)°,属亲水材料,适宜细胞黏附;24h水蒸气透过率为(4.21±0.11)×103g/m2,可满足皮肤外敷料的要求;不同浓度的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浸提液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②实验组胎鼠成纤维细胞具有与对照组细胞等同的细胞活性,但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与更长的增殖时间;③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皮肤伤口全愈合,材料降解完全,毛囊再生;对照组小鼠皮肤未全愈合;④结果表明,手持式静电纺丝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实现小鼠皮肤全缺损的原位修复。

  • 标签: 可降解纳米纤维 原位修复 手持静电纺丝 聚乳酸/明胶 生物材料 纳米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螺旋CT(MSCT)在结肠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人,回顾分析术前MSCT表现,并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来评价螺旋C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MS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结论结肠癌术前MSCT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能否行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256层CT 结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肌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7例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6例(间隔时限为≤3年),B组23例(间隔时间为3-6年),C组为17例(间隔时间为6-9年),D组为11例(间隔时间为9年),分析比较患者子宫下段肌厚度值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肌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肌厚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各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及缩宫素用量的比较,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及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肌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妊娠,但是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越长,子宫肌厚度越薄,越容易发生子宫破裂,因为子宫肌是由大量的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组成,剖宫产时间越长,结缔组织增厚,弹力纤维越差。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胎儿颈项透明增厚和胎儿染色体异常以及严重结构畸形等之间的关系,掌握胎儿颈项透明增厚对于评估胎儿预后中存在的价值,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孕周在11~13+6周单胎妊娠的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检测其胎儿颈项透明厚度大于等于2.5mm孕妇共84例,其中80例孕妇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分析其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所选取的80例胎儿颈项透明增厚孕妇中,存在胎儿异常的20例,占总数的25.0%。其中10例胎儿属于非整倍体染色体核型,1例为性染色体异常。剩余9例患者染色体正常,但是在后续超声检查中显示异常胎儿先天性心脏病5例,唇腭裂2例,脑积水2例。结论为孕妇开展胎儿颈项透明检测,属于直接反映胎儿是否存在异常的一项关键指标,在早期胎儿畸形筛查和产前检查中非常重要,将颈项透明增厚作为开展早期干预的依据,能够保证介入性产前诊断更具有效性,应该在临床产前检查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颈项透明层 产前检查 染色体异常
  • 简介: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情诊断中应用64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全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4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内接受健康检查者54例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64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比较2组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部位(左主干、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旋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64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的效果较好,该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螺旋CT 钙化积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诊断肺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6例患者行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VR(容积再现)、MPR(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6例患者中32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限官腔狭窄程度,共发现栓子13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9个,左右肺动脉21个,叶动脉43个,段及亚段动脉59个,余4例均为阴性,行肺动脉造影,2例阳性,2阴性,SCTA准确率94.1%。结论MSCTPA是诊断肺栓塞无创、准确、安全、高效的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 简介:乳腺癌作为一种患病率逐年升高的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加强对乳腺癌的预防和筛查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进行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是主要临床手段之一。如何减少辐射剂量以及提高图像质量成为乳腺X射线成像技术的技术重点和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在数字乳腺体合成成像诊断设备中加入自动曝光控制系统,可降低辐射剂量,临床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图像质量也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章主要介绍了自动曝光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算法。

  • 标签: 乳腺癌 DBT 自动曝光控制 辐射
  • 简介:目的探讨64螺旋CT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ICCF共16例,所有患者均经64螺旋CT及DSA检查。结果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患侧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利用高级血管处理软件显示直接型瘘10例,间接型瘘6例。结论64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征象的显示并不满意的弱点,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4年19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予以64排128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诊断,分析两组方法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结果应用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轻度、中度、重度敏感性分别为75.4%、86.2%、92.6%,特异性分别为94.5%、96.5%、98.2%。结论64排128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存在明显诊断准确性,在冠状动脉狭窄检测中属于应用价值较高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 标签: 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析640容积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患有甲状腺结节30例患者(52个结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CT表现予以回顾性分析,探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CT征象差异与表现。结果:单发低密度结节为恶性结节的特点,边缘不清晰、呈不规则形状,密度不均匀,有强化残圈在结节四周,内有不规则坏死区,和正常组织无显著分界;多发低密度结节为良性结节的特点,能以岛状的形式对结节改变予以强化,外形规则,实性结节中度强化,薄厚不均强化环在边缘位置清晰可见,结节壁与其四周锐利光滑,和四周组织又清楚的分界。在增强扫描时密度、结节密度与结节大小方面,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对照手术病理显示,在结节钙化和形态、是否有包膜和边界及形状等方面,恶性甲状腺结节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是够出现结壁方面,二者却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时,对结节钙化和密度、有无包膜和边界与形态等予以鉴别能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640层容积CT 鉴别诊断
  • 简介:新生儿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发育缺陷,胃壁肌薄弱或缺损所致。在临床上是较少见的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因其发病急,病死率高,在穿孔前无明显症状,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而根据临床表现及早诊断,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现将作者所见1例足月新生儿胃壁肌缺损引起胃穿孔的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足月新生儿 胃壁肌层缺损 胃穿孔 生理反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 64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2019年 5月收治的 4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 64 CT诊断,对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 25例 (52.1%)存在> 50%的狭窄,共计 31支血管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结论 64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