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物化学》是学生反映较为难学的一门专业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 标签: 药物化学 教学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水茄中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和反相等柱层析材料进行分离,通过ESI-MS和NMR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茄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1-9)。结构分别为neochlorogenin6-O-β-D-qui-novopyranoside(1),neochlorogenin6-O-β-D-xyl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2),neochlorogenin6-O-α-L-rhamn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3),solagenin6-O-β-D-quinovopyranoside(4),solagenin6-O-α-L-rhamn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5),异槲皮苷(6),芦丁(7),山柰酚(8)和槲皮素(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水茄中分离得到。

  • 标签: 水茄 皂苷 黄酮
  • 简介:目的:研究狼毒大戟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多种层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即(+)-nyasol(1),23(Z)-环阿尔廷-23-烯-3β,25-二醇(2),环阿尔廷-22-烯-3β,25-二醇(3),月腺大戟素A(4),2,4-二羟基-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5),α-亚麻酸(6),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7),环阿尔廷醇(8),β-谷甾醇(9),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10),狼毒乙素(11)。结论:化合物1为该属首次分离,化合物2-6为该种植物首次分离。

  • 标签: 大戟科 狼毒大戟 化学成分 三萜 乙酰间苯三酚衍生物
  • 简介:目的:对伊桐(Itoaorienta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ODS柱层析分离化合物;通过MS,1DNMR和2DNMR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3-双-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苷(1),2,3-双棕榈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2),2-)顿式亚麻酸,3-顺式亚油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苷(3),3-羟基,2-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4)和(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noside(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报道其NMR数据。

  • 标签: 大风子科 伊桐 化学成分
  • 简介:通过近十余年来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回顾和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一套适用于医科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 标签: 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收集倒提壶的国内研究概况、倒提壶种类、倒提壶的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倒提壶的化学成分打下一定的基础。

  • 标签: 倒提壶 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
  • 简介:摘要综合化学发光与免疫为一体的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是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其免疫分析利用免疫反应和发光反应来检测目标物,以识别抗原与抗体。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发光免疫方法也有了相应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的性能评价,并以罗氏Cobase411电化学发光仪与原装试剂进行检测来探究化学发光免疫方法的应用研究。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 罗氏Cobas e411 雅培i200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杜仲炮制后的化学变化,为其在临床的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取30g杜仲成品,分别取10g采用清炒、烘烤、砂烫三种方法进行炮制,对比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结果与成品相比,清炒后木脂素类、环烯醚类、氨基酸有减少;烘烤后木质素质、环烯醚类减少;砂烫后木脂素类、环烯醚类、杜仲胶有减少。结论杜仲经炮制后化学成分主要以木脂素类、环烯醚类减少为主,在具体配伍时应考虑该变化。

  • 标签: 杜仲 炮制 化学变化
  • 简介:目的对茂汶黄芪(AstragalusmaowenensisHsiao.)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化合物。方法采用现代层析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乙酰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Ⅰ(Ⅲ),黄芪皂苷Ⅱ(Ⅳ),黄芪皂苷Ⅳ(Ⅴ)。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标签: 茂汶黄芪 化学成分 皂苷
  • 简介:摘要: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及其工艺对医药领域来说至关重要,基于其特殊性,我们需要加大管理力度,这不仅是药物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同时还是广大患者疾病得以治疗的保障。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医药工作者需要在化学药物研制工艺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这对于化学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化学药物 制剂 工艺 管理
  • 简介:从南刘寄奴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zhepiresinol(1),(-)-lariciresinol(2),ficusal(3),medioresinol(4),(+)-syringaresinol(5),1β,2β-epoxy-3β,4α,10α-trihydroxyguaian-6α,12-olide(6),5β,10α-dihydroxy-1α/-dehydroleucodin(7),3α-chloro-8α-acetoxy-4β,10α-dihydroxy-1β,2β-epoxy-5α,7αHguai-11(13)-en-12,6α-olide(8),13-O-desacetyleudesma-afraglaucolide(9),1,10-seco-4ξ-hydroxy-muurol-5-ene-1,10-diketone(10),1α-hydroxyafraglaucolide(11),aurantiamide(12),indole-3-aldehyde(13),loliolide(14)。所有化合物均为片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8,10,13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南刘寄奴 奇蒿 菊科 化学成分 小脂素 倍半萜
  • 简介:摘要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的主干学科,是药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为适应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针对天然药物化学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讨论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 PBL教学模式
  • 简介: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enyl]phenylacetate(1),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2),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3),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4-en-3-one(4),[1′S]-1′-乙酰氧丁香酚乙酯(5),反式对羟基桂皮醛(6),对羟基苯甲醛(7),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8),高良姜素(9),trans—P—coumaryldiacetate(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4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苯庚烷类化合物。

  • 标签: 大高良姜 pheny]acetate 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酸酯 双苯庚烷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据估计,美国2014年有235030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40430例女性死于乳腺癌[1]。在中国,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大约有21万女性患乳腺癌,约5.5万女性死于乳腺癌[2]。1乳腺癌高危人群化学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年来,临床试验证实服用药物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预防 降低风险行为
  • 简介:摘要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屏障,角质层是维系皮肤屏障功能的主要结构,能防止水分流失,当皮肤屏障被破坏时经皮水分丢失明显增加。化学剥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皮肤美容技术,研究表明,化学剥脱对皮肤屏障是一个先损伤后修复的过程。它可剥脱角质层,同时刺激表皮组织和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临床工作中常根据治疗需求选择不同种类、浓度的化学剥脱剂,了解化学剥脱剂对皮肤屏障的影响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皮肤 屏障功能 化学剥脱 α-羟基酸 乙醇酸 水杨酸
  • 简介:目的:继续研究光皮木瓜枝条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光皮木瓜枝条部位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20(29)烯-3β,24,28-三醇(1),2α-羟基乌索酸(2),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3),2α,3β,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4),lyoniresinol-9′-O-β-D-吡喃葡萄糖苷(5),广寄生苷(6),(-)表儿茶素(7).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光皮木瓜 化学成分 2α-羟基乌索酸 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
  • 简介:目的:研究点地梅(Androsaceumbel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以及反相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芦丁(rutin,2)、槲皮素(quercetin,3)、pfimulanin(4)、saxifragifolinB(5)、saxi—fragifolinD(6)、胡萝卜串(d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点地梅 黄酮 三萜皂苷
  • 简介:摘要汤腾汉(1900—1988)是中国著名药物化学家。他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省,在柏林大学哲学系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北洋大学工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从事药学、化学和化工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是中国早期对中药进行生药研究、化学研究及药理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他长期兼任药厂职务,指导药品的实际生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领导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防化学毒剂研究。此外,汤腾汉的贡献还体现在药典编写、教材编审、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对汤腾汉一生的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分析汤腾汉的工作在中国化学史、药学史上的贡献及意义,能够体现出以汤腾汉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

  • 标签: 汤腾汉 药学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