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史学批评要建立一门科学。建立这样一种科学,首先要确立一些根据已有的实践所凝结的科学原则和概念,而任何科学在建立其学科的尝试中,首先要借鉴别一学科的思维成果和概念,我们将从科学交会的角度来讨论若干史学批评原理。A史学批评的客体对象史学批评的客体对象是历史时间和现在时间的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举凡一切有关史学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在其注目的范围之内。具体说可有如后的三个层次,这样一种划分不是垂直和块块的,而是网络的。

  • 标签: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 史学研究 批评史 批评家 历史学 价值评价
  • 简介:"立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共同话题.林语堂的"立人"思想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途径,从早年的"重塑国民性"出发,经过"个人主义",再到发现"完美人性",他自始至终关注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塑造着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新人"形象.林语堂的"立人"思想,与鲁迅等人的人学理念一起构成了"五四"启蒙话语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 标签: 立人 林语堂 鲁迅 国民性 独特 启蒙
  • 简介:1987年是元大都城开始兴建的720周年,而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在元大都城的城址上继续修建和发展起来的。当时在北京史研究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诸同志的倡议下,曾举行了元大都始建720周年的科学讨论会作为纪念,这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 标签: 都城 北京史 城址 续修 纪念 北京城
  • 简介:氏家族即是698年投降唐朝的吐蕃噶尔家族,先前已有《拨川郡王碑》《惟贤神道碑》和《博言墓志》等有关该家族的石刻史料传世,最近发现的《惟贞墓志》为学界增添了新的史料。本文在对《惟贞墓志》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综合现有的汉藏文史料,对吐蕃噶尔家族的兴衰,入唐之后唐廷对氏家族及其所率领的吐谷浑部落的安置,氏家族在安史之乱和奉天之乱中的作用,唐末家的没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借此探讨唐代蕃将家族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吐蕃 噶尔 论惟贞 论博言 蕃将
  • 简介:“本业治生”是指士人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能同社会进行交换,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途径。中国传统社会“重官不重文”的社会分配格局、传统“安贫乐道”理念以及明代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极影响,使明代士人的本业治生基本陷入窘困的生存境遇之中,并形成了其“软弱”与“依附”的经济人格特征。不过,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化商品化趋势的增强创造了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晚明士人经济人格的萌动。

  • 标签: 明代 土人 本业治生 经济人格
  • 简介:《周易》在西学东渐的文化氛围中被严复视作重要的本土思想资源,严译《天演》将人性之善恶、生存斗争学说、进化与易学精神相印证。解读《天演》文本体现的社会兴衰史观,可从中西文化会通层面分析:就方法而言,严复将易学中逻辑思想与西学中归纳、演绎法结合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实证主义之先河;就文化精神而言,严复将易学忧患意识与西方关于社会盛衰史观,交融互释,为晚清社会变革提供学理上的合法性、可能性。严复是有思想的翻译家,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是其利用易学诠释西方历史兴衰的社会语境。

  • 标签: 易学 社会兴衰论 《天演论》
  • 简介:边民跨境婚姻是中越边境地区社会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偏向于在结构视野和框架内展开讨论,而在互动看来,边民跨境婚姻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产物,也是"边民"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日常生活实践。因而,在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以村落共同体(社区)为载体,以婚姻本身为主线,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考察两种话语系统背后的生活逻辑和行动策略。

  • 标签: 边民跨境婚姻 结构论 互动论
  • 简介:<正>民俗学作为新兴的科学从国外被介绍进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其间中国学者对于民俗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不容否定。纵观世界民俗学的发展,都在朝着各自国别的特色行进,不管是最早形成的英国的民俗学,还是法国、德国、日本,以及现在的美国民俗学研究,都是如此。我国的民俗学在经历自己所走过的路之后,开始了民间文学(语言的传承)与民俗学(行为的传承)分一为二的研究,这种趋势为近几年来民俗学与民间文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生活方式 文化意识 民俗生活 婚姻习俗 本质
  • 简介:海登·怀特的历史叙述主义和F.R.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是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领域并列的两大范式。有趣的是,海登·怀特的另一大史学创见--影像史学并未在其自身学说中获得最充分的理论价值,反而在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视域下成为绝佳史学叙述载体。在历史表现视域下,影像史学在知识传播和美学表现两方面都具备一种特殊的"实验性",即基于不确定条件的探索性。因此可以成为历史教育完成知识传播与文化渗透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相应的,也应具有较专门的方法

  • 标签: 历史表现 影像史学 历史教育
  • 简介: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称光禄勋),是汉朝九卿之一,以往学者对此已有所论述。本文重在分析郎中令在西汉一朝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郎中令在宫廷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对宫廷政治参与的深入,开始了文官化,宿卫宫廷的职能日渐丧失。儒生对这一职位的占据,郎选方式丛生的弊端以及郎官战斗力的丧失,进一步确立了光禄勋的文官性质。

  • 标签: 郎中令 西汉 宫廷政治 职能 中国 政治史
  • 简介: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新世纪赋予博物院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机遇,寻求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的课题。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固守传统博物馆模式以极大冲击。创造新的管理理念和博物馆文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博物馆 管理体制 创新精神 人才 政府职能
  • 简介:秘祝是秦及西汉初期负责为君主移过消灾的祝官,通常以“移过于下”的方式履行其职能。“移过于下”是一种转嫁灾祸巫术,虽然秘祝之官晚出,但秘祝这种“嫁祸于人”的方法却起源甚旱。本文以转嫁灾祸巫术为线索,深入研究秘祝的起源,并对秘祝的设立与裁撤、秘祝之法的流变等问题进行考察。

  • 标签: 秦汉 秘祝 源流
  • 简介:网络匿名表达权与网络实名制之间冲突的本质在于,对表达自由的限制与对限制的限制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匿名表达权既是公民表达权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网络匿名表达权不仅具有其现实的权利基础,同时也具有其特定的权利边界。

  • 标签: 网络匿名 表达权 权利基础 权利边界
  • 简介:<正>数年前,笔者于本刊发表了论文《元代的探马赤军》①。不久前,莲见节发表了题为《关于元朝兵制史上的“国人”和“诸部族”》的论文②,再度提出探马赤军问题。其中,对我的前文有所涉及。反省前文,也确有不足之处,故拟在本文中就探马赤军问题再作一些补充论述。

  • 标签: 探马赤军 蒙古人 部族 军队 元史 社会地位
  • 简介:以1906年《俱分进化》发表为标志,章太炎的历史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章氏经历了从价值的绝对主义走向价值的相对主义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对章氏历史观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主要特色作一探索,并揭示其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观 章氏 章太炎 经历 主要原因 思想转变
  • 简介:<正>茶道,在日本作为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待客恳亲的特殊的礼仪,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茶道不仅是了解日木文化的—个入口,而且作为一种幽闲、风流而又使人感到风雅的艺术,也是日本民族求美意识的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爱茶、嗜茶、追求茶的心境,以及有关对茶的理解、认识和对茶之操作程序的刻意追求等,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包含着日本文化的特征。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及其流派日本的饮茶风俗是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唐代,日本的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到日本社会的。当时,茶传入到日本后只是将茶作为贵重的饮料和清热去火的药物来使用,并未形成饮茶之社会风气。公元8世纪时,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而当时担当文化交流重要角色的几乎全是禅僧佛徒。公元804年,日本的最澄大师入唐到天台山学习佛法,他既习天台教规,又习牛头禅,兼学密律宗,返日后在日本创台、禅、密、律“四宗合一”的日本“天台宗”;当时的中国社会,饮茶之风已广为普及,且为广大士大夫和僧人推崇,因此,最澄大师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而成为日本引种茶叶第一人。后来(约公元1168年)在我国宋

  • 标签: 文化蕴涵 日本茶道 日本社会 茶会 日本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
  • 简介:<正>胡适无神久为学人所忽视,至今未见专文研究。笔者在阅读胡适大量文章后,发现无神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贯穿了胡适一生,影响了胡适一生,胡适尽管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却是一个比较坚定的无神论者。

  • 标签: 胡适 无神论思想 无神论者 进化论 基督教 重要组成部分
  • 简介:年鉴条目的规范化,是指年鉴条目的编写要有一个合乎年鉴性质、例式和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手段等标准,也是年鉴编纂应当共同遵守的总则。对此,许多年鉴同仁根据各自的年鉴编辑实践,围绕怎样写好年鉴条目这个中心,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理论探讨、发表论文,陈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经验。笔者根据几年来积累的年鉴编辑实践经验,认为当前若要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就必须在规范年鉴条目上下功夫。

  • 标签: 年鉴条目 规范化 编纂工作 实践经验 选题选材 写作原则
  • 简介:本文系张玉麟教授遗著《唐宋八大家散文简评》的节选。张教授系我省修文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精通六书,有《限借臆说》及《先秦文学讲稿》等著作。张教授曾在我省教育界执教36年,原任中学教员、校长、贵州大学教授。解放后任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

  • 标签: 唐宋八大家 中文系教授 文学讲稿 贵州文史丛刊 张玉麟 文学观点
  • 简介:律赋讲求声律,与“古赋”相对。它源于六朝骈赋,形成于唐代,并因“科举试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律赋在韵律、平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律赋因科举而兴,科举以律赋为用,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律赋 科举 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