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討了《淳化閣帖》刻東晋桓温《大事帖》的釋文,並通過帖語'都''大事'等字,結合史實考察帖文本事爲簡文帝司馬昱卒後詔桓温依武侯、王導故事輔政,桓氏于寧康元年(373)二月還朝,三月歸姑孰,後請加九錫而被王坦之、王彪之、謝安拖延,至七月則桓温病卒,因此得出此帖寫于寧康元年二月至七月間的結論。

  • 标签: 釋文 節郎 都督 大事 慰勞
  • 简介:本文在具體分析古今人對'隸書'解讀的基礎上,從字源的角度切入討論,認爲'隸書'本應該是'隶書',所謂'隸書'即'徒隸之書'的説法當是東漢時期人們將'隸'字取代'隶'字之後的一種誤解。'隶書'本就是'史書',也就是用筆寫的書,它是相對于銘刻之書的'篆書'而存在的一種簡便易用又有'輔佐'意味的書體。

  • 标签: 隸書 隶書 史書 佐書 名義 考辨
  • 简介:“怯相聲”是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一種相聲類别。今彙集自興起至今的帶“怯”字曲目的相聲92段,就其曲目、作者、内容、表演者、現存文字記録和録音、音像資料,作詳細著録介紹。“怯”,即“怯口”,是舊時北京人對外地方音的貶稱,相聲行内稱“倒口”,是指變口音用方言表演;後又引申爲内行人對外行人的蔑視與貶低。今輯得用“怯”的本義的相聲曲目4段,用“怯”的引申義的相聲曲目50餘段,由“怯”的本義與引申義並用而命名的相聲30餘段,並對今後這類作品的傳承和發展作了展望和建議。

  • 标签: 相聲 怯相聲 怯口 怯唱戲
  • 简介: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揽”字见有两处,即“每揽昔人与感之由’’和“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检梁刘孝标《世说新语》企羡篇注三所引王羲之《临河序》,以上两句皆不载。王羲之的曾祖父名王览,一般认为,羲之是为了避先祖之讳,而代写为“揽”的。但是,笔者对这一观点持有疑问。理由是:

  • 标签: 先祖 王羲之 《兰亭序》 祖父 观点 《世说新语》
  • 简介:唐代開元、天寶時期,書壇善八分書者競起,集賢院、翰林院、弘文館等機構中,培養了不少善八分書之士,他們的書法活動,成爲唐代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新發現的張懷瓌書《李登墓志》爲對象,討論張懷瓌生平、他的八分書水準、以及張懷瓘與張懷瓌兄弟在翰林院的供奉工作。他們兄弟二人的侍書生涯,可看作玄宗時期翰林書待詔群體的典型個案。

  • 标签: 唐八分書 張懷瓌 張懷瓘 翰林院供奉
  • 简介:刘珉在北朝书法史上地位重要,他对于北齐、彭城丛亭里刘氏、欧阳询书法研究都有关键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书家,历来研究者却甚少重视,近年出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书法史论著中,有关刘珉的内容,均极简略。其实,将散见于各处的材料综合起来,是可以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北齐书家刘珉的形象的。

  • 标签: 北齐 刘珉
  • 简介:豫剧声腔的变与不变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雅俗共赏的品格具有"中和"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比其他地方性剧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因为此,豫剧仅仅用了不到200年的时间,迅速蔓延到了东至台湾、西至新疆,南达深圳、北至黑龙江在内的21个省、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豫剧已被公认为是当今艺坛上的"叫座剧种".在剧目生产、经济效益、剧团和观众数量诸多方面都以绝对优势跃居全国200多个地方戏剧种之冠.

  • 标签: 常香玉 河南 豫剧艺术 声腔 地方性剧种
  • 简介:曾熙为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他不仅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且绘画、诗文均擅,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曾熙早年热心于科举,“三进”出身,但坎坷的仕途之路最终使他全身而退。晚年寓居上海,鬻书卖画,并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经常一起切磋书艺,创作了不少佳作。由于曾熙本人无书学、画学专著,且诗文书画又散佚较多,故本文试图通过著录文献及其书友的文集大致梳理出其生平及交游的情况。

  • 标签: 曾熙 生平 交游
  • 简介:从汉代的相和大曲到魏晋的清商大曲,再到唐代雅乐、清乐、燕乐、教坊诸大曲的兴盛,以至于宋代大曲队舞的流行,中国古代大曲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宫廷乐官制度代有更迭,所以大曲的管理机构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尚比较少,而且不够深入。为了更全面了解大曲的发展情况,笔者拟对历代管理大曲的乐官机构进行梳理和阐述,以期有所补阙焉。

  • 标签: 相和大曲 管理机构 历代 发展经历 乐官 教坊
  • 简介:道光、咸豐年間姚燮編纂《今樂證》所引《曲》,即指《曲目表》或《曲海目》,姚氏並未見過《曲》原書。根據凌廷堪的書信、焦循日記以及《曲》與《雜劇新編》的關係,可知《曲》是焦循欲撰而始終未撰之書。

  • 标签: 姚燮 今樂考證焦循 曲考
  • 简介:<正>戏曲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繁盛的民间演剧活动,与各地宗族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记载宗族谱系与宗族内部活动的族谱,或多或少记录了与戏曲有关的信息。福建宗族社会与民间戏曲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是戏剧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对象。过去研究族谱,只偏重于姓氏源流及谱系的

  • 标签: 戏曲史料 演剧活动 民间戏曲 氏族谱 人类学研究 北路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0-10
  • 简介:概念在顾恺之理论中并没有出现,都是在说一种特有的画韵,神、气、韵的综合

  • 标签: 中国艺术 源考 艺术范畴
  • 简介: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物画发展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肖像画还是有着不同于人物画的绘画样式、技巧和风格。在距今约6800--6300年,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内壁上,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

  • 标签: 绘画样式 肖像画 初考 先秦 上古 新石器时代
  • 简介:从出土的纺织品可以看出,古代羌族地区纺织品的着色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羌族地区的服饰是当地特有的畜牧文明、农业文明成果的体现,也是纺织技术发展的结晶,尤其是汶川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绣技艺,历史传承很悠久,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族这些古老艺术意义重大。

  • 标签: 羌族 纺织 服饰 刺绣
  • 简介:《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创了中国文化的石经传统。北齐立国前高澄将洛阳太学门前的石经运至邺城,影响所及,使北齐在朝野崇佛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刊刻佛经风潮,除南北响堂山、中皇山等石窟壁经和山东摩崖刻经之外,还有石碑刻经现象出现。本文着重对邺畿今存涉县《七级石浮图观音经碑》《石垂教经碑》、邢台《郭显邕造经记》形制、碑文、书风等进行了考察,实证了北齐刊刻石佛经碑现象,认为其在刻经文字书法上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复兴隶书,追溯漠魏正统;2.杂糅篆法异体,追求古意多变;3.隶楷错变交融,顺应实用时势;4.用笔结字整合,开启隋唐先声.

  • 标签: 北齐 石经碑 隶书复兴 隶楷错变
  • 简介:据现有文献资料,清内廷演剧机构南府、景山约成立于康熙朝,而终止于道光七年,共约一百四十一、二年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盛世”期间的演剧状况。在南府、景山共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内廷所演戏不外昆、弋二种。据现有文献资料,从嘉庆朝开始有极零星的“侉戏”(乱弹)出现在内廷的舞台上,而其时的民间舞台“侉戏”已蓬勃发展,呈现出和“雅部”昆剧平分秋色之势,从这一点上——戏剧声腔的发展流变上说,内廷大大滞后于民间。

  • 标签: 清朝 演剧机构 南府 景山 昆腔 弋腔
  • 简介: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流行的“端公戏”,因为渊源不明而长期带有神秘色彩。本文认为:端公即古代傩祭仪式的男巫的别称,端公戏属于傩戏范畴,开坛、拜坛、请神等程序与傩戏表演基拳相同。称端公腔为“端鼓腔”或“端供腔”均为“望文生义”或“顾名思又”的音近之讹。鲁南端公戏渊源于淮扬一带的香火戏,唱词句格的七字句、十字句相同,流传至今的基本剧目亦相通。运河与淮河的交汇造成了香火戏支脉的流传。端公腔传人说祖辈从扬州兴化迁来是可信的。

  • 标签: 端公戏 傩戏 香火戏 运河文化
  • 简介:<正>《高文举》是明初南戏,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今天,在各地的地方戏中,仍有根据《高文举》改编的剧目,本文即对《高文举》的流变及其改本《高文举珍珠记》作一论。

  • 标签: 文举 珍珠记 还魂记 曲文 文林阁 戏曲研究
  • 简介:玉琮,这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它是那样的神奇,让你百思不解,让你回味无穷,别的任何玉器都莫此为甚.至今,人们对它的用途,它的图纹,它的设计构造之用意,仍然莫衷一是,众说纷纷,无一定论,但对它是作为某件法器或崇拜之物却是肯定的.林华东先生在一书中作过统计:至迟在他编撰这本书的时候已有23种关于玉琮功能的说法.现在已经不止23种了,如2001年李政道先生在"大型学术报告暨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的报告中,也谈到了玉琮,他认为玉琮是与璇玑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天象观测器.那末,究竟玉琮是什么,可是用来具体做什么的呢?本人拟就玉琮设计形态,谈一谈良渚先民,或者换一句话说是玉琮的原创设计者,他们是处于怎样的思考将玉琮赋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个形态.

  • 标签: 玉琮 玉器 设计形态 考略 图案 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