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呈现出两个可喜“转变”:从侧重抽象学理分析逐渐向应对解决现实问题转变;从追随西方研究范式逐渐向建构本土研究范式转变。这个转变历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中国学者积极普及并大力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第二,很长一段时期,与西方学者致力于解决其国内环境正义问题,更多强调国内正义实现的特点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国际环境正义实施中的中国问题,围绕着全球层面如何公平分配环境权利与义务进行自己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第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论需求以及受环境群体性事件激增等现实问题的倒逼,环境正义研究出现本土化意识和本土化努力,由注重一般学理意义研究、关注国际正义的实现转向应对本国环境冲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义视野扩展到我国区域层面和群体层面。另外,与西方环境正义主要表现为环境利益与环境风险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配置不同,中国环境正义问题更多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正义”分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更多转向制约环境正义实现的政治决策与制度建设。但研究同时存在环境正义理论基础单一、环境非正义根源单向以及理论自觉不足、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的问题。

  • 标签: 环境正义 中国 成因 路径
  • 简介:在当前的邻避治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参考技术专家意见进行决策,不吸纳公众进入决策过程,存在政府职能越位的情况.决策按照“决定一宣布一辩护”程序进行,先是政府通过咨询技术专家意见,形成决策方案后向社会宣布,在公民提出异议后再进行辩护,决策程序不合理.同时,关于邻避冲突防范与解决的法规建立尚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邻避治理需要,存在法律供应不足的问题.这种邻避治理模式侵害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部分邻避设施建设呈现“宣布-抗议-停建”的局面.需要切实尊重公民环境权益,按照环境正义要求重构邻避治理模式.让公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之中,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交流和沟通,真正达成有效共识,按照制度规范运行.首先,邻避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邻避设施建设决策与管理中,实现多元主体的相互协作.其次,邻避设施建设决策程序由“决定-宣布-辩护”向“参与-协商-共识”转变.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充分吸收公民意见,回应其合理诉求,在达成共识后再进入决定与宣布环节.第三,邻避设施建设行为的规范化.完善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权益救济等与邻避治理相关制度,使邻避设施建设各个环节有法制保障,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行为.

  • 标签: 环境正义 邻避 公众参与 信息公开 环境权益救济
  • 简介:现代性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急剧膨胀的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他们对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与此相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在根本上是源于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首设置的不平等社会制度或结构问题所导致的。然而,归责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才是第一要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达中国家或地区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分析,当我们把人类整体的繁荣昌盛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时,一种能力方法理论可以支持我们提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全球性环境正义理论。

  • 标签: 现代性发展 环境正义 人口增长 不平等社会制度
  • 简介: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相结合,建立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呼唤生态文明,其理论发展和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球实现生态正义,也就是在发展中要实现对自然的关怀,要顾及对他者、对弱者、对后代人的生态利益,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的福祉。有机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资本主义正义结构的内在局限和人类权利话语从“一维”向“三维”演进历程阐释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有机思维对机械思维的超越,生态正义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具有调和性、开放性、整体关联性等思想特点。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和教育模式,主张通过“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区域性的“有机化”空间和开展有机教育来促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正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值得借鉴。但对待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应从整体上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在促进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理论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对话过程中,不能妄断“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在演变为一种有机马克思主义。”切忌盲目跟从,不能过于抬高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地位,要避免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解读。

  • 标签: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正义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 简介: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特征。目前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都关涉到环境正义。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其自身利益的立场,提出荒野保护和救生艇等理论方案。由于其主张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以罗尔斯正义论为基础的环境正义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环境权益的分配提供了基本的解决思路。

  • 标签: 全球化 环境正义 第三世界视野 正义原则
  • 简介:公共政策的外部性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分析概念,是指某一政策主体在取得其政策输出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外部影响,或者一些群体所承担的由外部施加的政策影响。公共政策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正问题,因此,公共政策外部性与社会的公正具有紧密的关联,这就为研究我国的社会和谐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视角要求对公正政策的外部性进行有效治理,以政策正义促进社会正义,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公共政策外部性 社会和谐 政策正义 治理
  • 简介:在深入研究"快乐体育"的实质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快乐体育"构想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佳实现途径.

  • 标签: 高校 快乐体育 体育教育
  • 简介:笔者论述了高校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体育考核方法、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促进学生体能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终身体育 高校教育 体能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体育建筑的形象与空间的创造,不仅受环境的制约,也受功能、技术、经济等多种内在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形象地再现某一事物与情景,但通过可行的形体组织等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表达出某种气势和一定的象征意义。

  • 标签: 交园体育建筑 精致 空间流畅
  • 简介: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协调化;管理体制、参与主体、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科学化;体育竞赛和大众体育参与的公平公正化;体育经费、需求、赛制的多元化;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国际化。本文论述了这些变化趋势,并对我国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大众体育 竞技体育 后奥运时代
  • 简介:运用对比研究和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学生喜爱街舞的现象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街舞是很受中国学生欢迎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很好的素材的假设;分析了在街舞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 标签: 高校体育 街舞 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
  • 简介: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正蓬勃发展,但是,场地短缺和无人指导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居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通过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可以解决目前全民健身中的场地缺乏问题,并可为学校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前提下谋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充当社区体育指导员,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学校 全民健身运动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 简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笔者结合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实行教师特长优势组合单元教学,挖掘教学潜能,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 标签: 体育教学 合理配备 单元教学
  • 简介:现代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现代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有助于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训,可推动体育生物科学的发展,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但是,采用人类基因图谱进行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会给体育运动带来何种影响?运用基因治疗运动员,利用纳米药物调节某些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是否会违反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原则或损害运动员的健康等值得探讨.

  • 标签: 现代生物技术 纳米技术 竞技体育
  • 简介:体育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窗口,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高校适应学校体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本文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并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建议,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素质教育 高校 体育教育
  • 简介:4月29日下午,记者从海南省文昌市政府与中国500强企业宁波奥克斯集团举行的签约仪式上获悉,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大型时尚文体旅游度假项目海南文昌国际现代五项城市体育公园将在著名的椰乡海南省文昌市落户。文昌市常务副市长符永丰与奥克斯集团副总裁蔡承捆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 标签: 体育公园 海南省 国际化 项城市 旅游度假 奥克斯
  • 简介: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是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当务之急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标签: 大学生 体质调查 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