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模型,研究该模型中心肌组织蛋白表达谱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拉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软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该模型动物的心肌组织总蛋白进行提取、双向电泳分离、差异比较、

  • 标签: 中国小型猪冠心病模型 蛋白质组学 心肌组织 炎症反应 病理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淋巴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国产脂质体阿霉素在裸鼠淋巴瘤种植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单纯脂质体、普通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四组,比较了种植瘤的体积变化。结果脂质体阿霉素疗效优于传统药物,副作用明显少于普通阿霉素。结论淋巴瘤的治疗中脂质体阿霉素值得推广。

  • 标签: 裸鼠 淋巴瘤 脂质体阿霉素
  • 简介:目的:观察经口给予脑脉利颗粒(NML)对实验性脑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血栓诱导剂(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实验性脑血栓模型,观察致瘫时间和存活时间;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注入混合血栓诱导剂(ADP、凝血酶、肾上腺素)诱导脑血栓模型,测定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等。结果:NML可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小鼠偏瘫发生时间和死亡时间,减轻偏瘫症状;NML能显著降低大鼠脑血管通透性、右侧脑指数、脑含水量以及右/左脑半球湿重之比,降低大鼠右侧大脑半球MDA含量,增加SOD活性;改善大鼠右侧近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紊乱现象。结论:NML对实验性脑血栓后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脑脉利颗粒 脑血栓 脑水肿 抗氧化应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瑞士奶酪模型在住院药房用药安全专项管理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药房实施瑞士奶酪模型的用药安全专项管理前(2020年1月至5月)和实施后(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的不合理医嘱、调剂差错情况和医护人员对住院药房满意度情况。结果 实施后,住院药房药师的调剂差错率和不合格医嘱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医护人员对住院药房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住院药房实施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用药安全专项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和药师调剂差错率,提高医护人员对住院药房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瑞士奶酪模型 住院药房 用药安全专项管理 差错率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在做胶囊内镜检查前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对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胃肠转动时间及检查完成率的影响,以及促胃肠动力药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77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38例。在做胶囊内镜检查前,对照组患者不服用药物;而实验组患者在做胶囊内镜检查前服用促胃肠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药量为10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胃肠转动的时间,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全小肠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以及完成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胃排空时间较比对照组短,检查完成率和诊断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服用促胃肠动力药能有效的提高全小肠检查的完成率和诊断率,缩短胃排空时间,在胶囊内镜检查技术中具有极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促胃肠动力药 胶囊内镜检查 胃肠转动时间 疑似小肠疾病
  • 简介:目的对左氧氟沙星在治疗大鼠肺炎感染模型中的不同给药方案进行比较。方法40只被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感染为肺炎的sD大鼠,分成两组,按照不同给药方案给药,组1为腹腔给药4.5mg·kg^-1,Bid;组2为腹腔给药9mg·kg^-1,Qd。微生物法测其血药浓度。根据各组中的左氧氟沙星的药动-药效学参数,评价不同给药方案的疗效。结果组1的平均血药峰浓度(2.56±0.02)明显低于组2(4.29±0.03),平均血药最低浓度(0.42±0.01)高于组2(0.29±0.01)。两组治疗后的肺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其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和8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组给药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均较好,效果差异性无显著性。但组2血药峰浓度高,给药次数少,更方便治疗。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血药浓度 微生物法
  • 简介:目的研究肠炎宁浸膏粉对三硝基苯磺酸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给予肠炎宁浸膏粉低、中、高(相当于2.52、5.05、10.1g生药·kg^-1)剂量,连续给药2周,采血检测血清TNF-α、IL-1、IL-6、IL-8水平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肠炎宁浸膏粉高剂量能明显降低三硝基苯磺酸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血清TNF-α、IL-8含量(P〈0.05或P〈0.01),能明显减少三硝基苯磺酸致大鼠溃疡性结肠模型结肠病理改变。结论肠炎宁浸膏粉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肠炎宁浸膏粉 三硝基苯磺酸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本研究选择了5个TLR7激动剂作为训练集,使用DiscoveryStudio软件包构建了TLR7激动剂的药效团模型。最终获得的最优药效团模型Hypo2由一个氢键受体、一个氢键给体和两个疏水中心组成,对训练集和测试集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此外,将Hypo2作为提问结构搜索由79个不同活性的TLR7激动剂(0.2–5000nM)组成的化合物库,该模型能有效将数据库中高活性的TLR7激动剂识别为目标化合物。分子对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药效团模型的合理性。本研究获得的TLR7激动剂药效团模型有助于发现新型TLR7激动剂。

  • 标签: TOLL样受体7 激动剂 药效团模型 分子对接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髂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球囊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髂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髂动脉及右侧正常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球囊损伤可以使大鼠髂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髂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 标签: 大鼠 髂动脉 再狭窄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由其衍生而出的心肌作功指数(MPI)和斑点追踪超声波心动描技术(STE)是近年来逐渐用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的新技术和新指标,明确它们的优缺点并根据需要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故将上述超声生物力学技术及指标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组织多普勒成像 心肌作功指数 斑点追踪技术 左室收缩功能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及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收集 2014年 2月至 2015年 1月我院就诊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82例,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 41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髓外固定治疗,观察组 41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及 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髓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率相对较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荐。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固定 髓外固定
  • 简介:当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已成为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伤害流行病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机制相关的四类因素及其相互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类类型。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伤害 流行病学 风险管理 分类
  • 简介:目的观察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探讨压力负荷增加致左室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加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手术组),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大鼠模型,观察造模8周后观察左室重量指数,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左室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8周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左室心肌组织AngⅡ水平较假手术组也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是升高的;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可能与左室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有关。

  • 标签: 左室重构 压力负荷 血管紧张素Ⅱ 组织RAS
  • 简介:目的:研究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ofcistanche,GCs)对D-半乳糖脑老化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50mg/kg/d,制备脑老化模型。NIH小鼠随机分为6组:D-半乳糖模型组;D-半乳糖+GCs组,每日分别给予GCs31.25mg/kg,62.5mg/kg,125mg/kg灌胃;D-半乳糖+维生素E

  • 标签: 肉苁蓉总苷 D-半乳糖 脑老化 小鼠 脂褐质 羟脯氨醛
  • 简介:目的: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建立家兔化疗性静脉炎(chemotherapeuticphlebitis,CP)模型。方法:4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0.01%VCR组和0.02%VCR组,每组14只,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0.9%NaCl注射液2ml/kg、0.01%VCR0.2mg/kg和0.02%VCR0.2mg/kg。根据给药速度不同(左耳12ml/h、右耳6ml/h),每组又分为A、B两个亚组。用数字皮温计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兔耳缘皮温;肉眼观察外观变化,并根据严重程度记分。于给药后48、96h随机各取7只家兔处死。取耳缘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记录每个标本各种病理变化的分值,并计算每个标本炎症反应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兔耳皮温在给药后12h开始下降,变化可持续到给药后48h,甚至84h(P〈0.01,P〈0.05)。注射局部肉眼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相同浓度的VCR,注射速度慢比注射速度快引起的CP更严重,而注射速度相同时,低浓度VCR引起的CP比高浓度严重。结论:兔耳缘静脉以6ml/h注射0.01%VCR0.2mg/kg建立的CP最严重。

  • 标签: 长春新碱 化疗药物 静脉炎 家兔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联合运动对老年血瘀症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交互作用。方法D-半乳糖皮下注射,建立老年血瘀大鼠模型。采用3×3析因设计分组,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9组,分别给予丹参(0、1.5、3g·kg^-1)及游泳(0、20、40min)处理。持续7周后,采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检测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测定下肢压力后反应性充血(PORH)。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取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丹参与运动均可提高模型大鼠下肢微循环灌注量(P〈0.01,P〈0.05),且二者有交互作用(P〈0.05)。丹参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下肢充血速率(P〈0.01)。丹参与运动均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P〈0.05,P〈0.05),且均可降低模型大鼠FIB含量(P〈0.01,P〈0.01),且二者有交互作用(P〈0.01)。运动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血清中SOD的含量(P〈0.05)。丹参和运动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MDA含量(P〈0.05,P〈0.01)。结论丹参联合适当运动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FIB、MDA,并提高SOD,从而提高老年血瘀大鼠微循环灌注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 标签: 丹参 运动 微循环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远志皂苷水解物主要活性成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CA)、对甲氧基肉桂酸(PM-CA)和细叶远志皂苷(TF)的肠转运特性,预测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利用Caco-2细胞模型,以及所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上述3个成分在不同浓度下从顶侧(AP)到基底侧(BL)以及从BL到AP2个方向的转运特性。结果TMCA和PMCA2个酚酸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膜通透性,在不同浓度下从AP到BL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10×10-6cm.s-1,而三萜皂苷TF的通透性较差,Papp值均〈1×10-6cm.s-1。3个化合物的转运量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Papp值保持基本一致,且各自2个方向的Pap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TMCA和PMCA具有良好的肠通透性,属吸收较好的化合物,而TF则通透性较差,口服吸收可能很有限;3个化合物均以被动扩散形式转运,且无外排转运机制。

  • 标签: 远志皂苷水解物 3 4 5-三甲氧基肉桂酸 对甲氧基肉桂酸 细叶远志皂苷 CACO-2细胞模型 表观渗透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便携式超声检查在野战介入方舱快速诊治血管损伤中的价值及作用.方法在野战介入方舱内对10只健康成年猪通过血管介入建立腹部脏器血管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便携式超声分别探查造模前、造模后即刻、10、30min损伤部位的超声影像图变化,并与血管造影比较.结果10只实验猪共造成10处血管损伤,造模前超声显示肝、脾、肾形态正常、结构清晰,造模后即刻、10、30min超声和血管造影分别检出2、5、7只形成血肿和10、8、6只造影剂外渗;超声诊断率分别为20.0%、50.0%、70.0%,血管造影诊断率分别为100.0%、80.0%、60.0%.结论便携式超声检查对外伤所致的血管损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战场一线野战介入方舱内血管损伤快速诊治的首选筛查手段,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微创介入方舱 超声检查 血管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猪蛔虫蛋白(Pig Ascaris Protein,PAP)这两种常见哮喘致敏源在致敏前后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计数影响的异同,并在激发前、激发后、激发后1h分别采样,比较给药后不同时间各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为食蟹猴哮喘模型研究中采样的最佳时间提供参考。方法:食蟹猴随机分组,其中OVA组5只,PAP组3只。采用第一周腹腔注射,第二周腹腔注射,第四周皮下给药,第五周雾化给药,第七周肌肉注射,第十周雾化给药,第十四周强化雾化给药的方式致敏。给药频率为每周1次。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的OVA浓度为1mg/ml,PAP浓度为3.33mg/ml,给药量均为1ml/kg。雾化给药OVA浓度为12mg/ml,PAP为4mg/ml,以口罩的形式,让猴子吸收约40个呼吸。致敏给药完成后,将猴子转移至激发笼内,通入相应的雾化致敏溶液2min进行激发。分别在给药前、激发前、激发后1h采用气道插管的形式采集BALF。用瑞士-吉姆萨染色法,油镜下分类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比例。另取BALF裂解红细胞后冲池,计数除上皮细胞外的所有细胞总数。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两组BALF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变化。与给药前相比,OVA组中性粒细胞在激发后1h显著升高(P

  • 标签: 卵白蛋白 猪蛔虫蛋白 哮喘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炎症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