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江苏地区正常青少年唇形态并建立上唇三维方向相关测量值。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受试者104例拍摄锥形束CT和正面相照片。唇的厚度应用MIMICS10.0软件直接测量,唇的高度、宽度及唇红高度用数码照相一计算机辅助测量法测量。选择30个测量标记点,对被研究者的18个线距进行测量。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结果:唇指标的三维正常参考值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大部分有统计学差别,且男性组的所有测量指标都高于女性组。不同年龄组相比表明唇的高度、宽度及唇基部厚度的测量指标有随年龄增加趋势,但唇游离处的厚度却有变薄的趋势。对称性研究发现,左、右唇宽度的差值为2mm,唇峰处唇红高左右差别均值仅为0.4mm。按差值比例计算得到上唇在横向的不对称程度最大,其次为厚度,最小的为高度。结论:建立了唇三维方向的正常参考指标,所有指标的均值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除唇游离处的厚度有变薄趋势外,唇的高度、宽度及唇基部厚度均有增加趋势;唇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水平向。

  • 标签: 上唇 软组织 对称 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TMJ)腔造影螺旋CT扫描图像的三维断面形态。方法选择5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左侧TMJ腔行76%泛影葡胺造影,在开闭口位行螺旋CT扫描,分别截取经关节窝顶点的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以及关节窝高度中点的横断面图像,并与3具TMJ局部解剖标本进行对照,分析关节腔形态与下颌运动的关系。结果健康成年人闭口位关节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S形"、"半圆弧形"和"圆环形";开口位关节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月牙形"、中间部分扩张的"S形"和"半圆形";关节腔形态能反映关节盘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和颞骨关节面的形态。结论健康TMJ腔造影经螺旋CT扫描的图像能综合反映关节腔及其毗邻组织在开闭口位的形态和结构,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提供正常对照资料,为TMJ的生理运动和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63位缺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通过下颌骨升支/体部取骨植骨,行骨内种植体植入术。骨愈合4个月后,植骨部位植入187枚种植体。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或牙槽骨缺损程度如何,取自下颌骨升支/体部的骨块全部成活。因为取骨可以在门诊进行,植骨块不易吸收,术后反应小,对于牙槽骨水平增宽手术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口内取骨部位。

  • 标签: 上置法植骨 种植术 增宽牙槽骨 技术
  • 简介:目的本文目的是评估一种含氟的窝沟封闭剂在随机挑选的132个儿童的乳牙和恒牙应用时的保留率。材料和方法应用Helioseal-F对36位平均4.5岁的儿童的195个乳牙和96位平均10.5岁的儿童的391个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每一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3年后复查封闭剂的保留率。结果乳牙完全保留率是95.04%,部分保留率是3.12%,完全脱落是1.84%。恒磨牙分别是95.81%,2.83%,1.36%。结论此窝沟封闭剂的3年保留率很好。乳牙组和恒磨牙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氟窝沟封闭剂 乳牙 恒牙 保留率
  • 简介:切牙的控根移动一直是方丝弓矫治器的难点。作者将Begg控根辅弓应用于方丝弓矫治器,并取得满意的切牙控根移动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该控根技术的力学基础,同时就其临床应用进行讨论,另附病例报告

  • 标签: 方丝弓矫治器 Begg控根辅弓
  • 简介: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非炎症性病变,表现为受累动脉的管壁变性、增厚、失去弹性、管腔狭窄。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包括眼底病变、听力系统病变等,发生于口腔颌面部且造成功能损害的病例较为罕见。我科收治唇及颊部瘤样血管硬化一例,其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表现具有一些典型特征,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瘤样血管硬化 血管炎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牙拾、骨骼以及气道周围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对25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耠、骨骼以及气道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25例使用VI腔矫治器的患者,经平均5年使用后,患者的覆盖减小(1.12±O.99)mm(P〈0.001)、覆骀减小(1.46±1.12)mm(P〈0.001),中切牙内收(3.34±3.36)。(P〈0.001),下中切牙前倾(1.78±3.06)。(P=0.008),下颌平面角MP-FH增大(1.36±1.41)。(P〈O.001)、下颌平面角MP-SN增大(1.32±1.35)。(P〈O.001),前面高、前下面高及舌骨-眶耳平面距增加。结论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后,牙齿咬合以及颌骨会发生微小的改变,医生应予以关注。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口腔矫治器 头影测量 改变 追踪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牙槽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牙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牙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牙列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牙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上牙槽神经 浸润麻醉 局部 牙科刮治术 牙根平滑术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颞下颌关节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下颌运动中关节盘穿孔区域关节腔滑液的流动模式和压力分布规律.方法选择5例单侧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早期患者,利用关节腔造影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颞下颌关节在不同下颌骨下降距离时的三维影像学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及Gambit软件提取患侧关节腔立体轮廓并进行三维网格划分,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滑液流体动力学分析.利用关节内压测量仪记录开颌运动中滑液压力进行模型验证.结果颞下颌关节腔滑液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在开颌运动中右侧关节腔内滑液沿逆时针循环.在闭口和小张口位,关节内力小于阈值,腔滑液形成规律的循环流动;当下颌骨下降距离到达3cm以上,腔滑液压力增至(11.78±5.14)mmHg达阈值水平,细小穿孔部位张开形成异常流场和上下腔滑液交通,不利于关节盘的自我修复.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穿孔的关节滑液循环仿真模型有助于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穿孔早期 滑液 计算流体动力学 数值模拟
  • 简介:本研究旨在评估颔前牙冠延长术后骨组织的各项指标及稳定情况。研究纳入36名患者.涉及行唇(颊)面冠延长术的颔前牙及前磨牙277颗。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牙齿唇(颊)面正中、近中和远中线角处的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表明.上颌前牙冠延长术中预期龈缘与牙槽嵴顶问的距离常不能满足生物学宽度的要求。此外.术后可能会发生明显的组织反弹,组织反弹在术后6个月内逐渐稳定。组织反弹与缝合时组织瓣与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有关。以上发现表明:临床医生应合理运用骨切除术建立合适的前牙临床牙冠长度。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牙冠延长术 前牙区 延长术后 牙槽嵴顶 生物学宽度
  • 简介:制定咬合接触点数量和位置适当的咬合设计方案,对于任何修复治疗的远期成功率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为了避免过多的误差,需要临床医师和技师必须要表现出高超的能力。尤其是在进行较大范围的修复时,很多医生确信要想较好地控制复杂多变的咬合,有必要使用精密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步骤。本文介绍一种在临床和技工室操作步骤中使用简单而可靠的工具来制作一件成功修复体的方法的基本原理。第一部分介绍记录患者上下颌牙弓的空间关系。

  • 标签: 牙合重建 制作设备 咬合接触点 牙合架位置 牙合架数量
  • 简介:牙周膜细胞(PDLC)对牙周组织健康、牙周炎症和组织再生起关键性作用。牙周炎时,牙周组织的破坏是由宿主组织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包括白细胞介素1B(IL—lβ)。本实验旨在研究在人PDLC中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又称为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的表达以及IL-1β对GPR30的调节作用。IL-1β诱导GPP30在人PDLC中进行表达,并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包括MAPKs、NF—KB和P13K通路。与之相反,染料木素是一种雌激素受体配体,它能延迟IL-1β对MAPKs通路的激活作用。另外,G15是一种GPRS0的特异性拮抗剂,可通过抑制GPR30而消除这种延迟效应。因此,染料木素在经GPR30诱导的MAPKs通路激活过程中起调节作用,GPR30提供了PDLC中可受类固醇激素调控的新研究靶点。

  • 标签: GPR30 MAPKS IL-1Β 人牙周膜细胞 细胞因子介导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患者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对牙本质粘接系统在龋和无龋牙本质的应用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48颗龋坏乳磨牙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颗):去除全部龋坏牙本质、涂布粘接剂后复合树脂充填。实验组(24颗):去除部分龋坏牙本质,保留部分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再用粘接系统修复。术后每3个月复查直至12个月结束。在接近脱落期时拔除这些牙齿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组在固位率,边缘完整性及牙髓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中75%的病例X线片的透射范围没有增加。在对照组,粘接系统形成混合层(HybridLayer),而实验组可见一种抗酸的“改建混合层”(AlteredHybrid)Layer),是由粘接剂在龋坏牙本质中交互渗透形成的抗酸结构。结论在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应用牙本质粘接系统不影响修复材料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龋病 乳磨牙 牙本质 粘接修复 临床 X线
  • 简介:该病例报告介绍了一种通过制作一个最终的工作模型.来同时修复治疗位于同一牙弓的种植体和天然牙的方法。牙体预备后,先取一次印模用于制作电成型基底冠。在下一次复诊时试戴基底冠,采用单相印模同时翻取种植体印模帽和基底冠,用于灌制最终的工作模型。这个程序将治疗过程分成不同的步骤.从而形成一个更快捷、更少挑战性的工作流程。

  • 标签: 工作模型 病例报告 种植体 天然牙 牙预备体 复制
  • 简介:目的:研究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内连接种植体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即负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材料和方法:将特制的外连接(EX)种植体替代体和内连接(IN)种植体替代体(50mm×12mm)植入模拟缺牙区牙槽嵴的树脂块中。分别用直径为50mm、4.2mm和37mm的基台连接替代体。将大小为100N、与种植体长轴成30°的侧向力负荷于种植体.重复10次。将微应力测量仪固定于种植体平台以下1mm(颈部)和8mm(根尖区)的表面以检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用单因素分析和Steel-Dwass检验分析数据.P〈0.05,可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结果:用直径5.0mm的常规基台连接EX和IN种植体替代体时.种植体颈部的应力最高(EX,-682.8με:IN.-5821με);其次是直径4.2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84.1με;IN,-2291με)和直径3.7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50.5με:IN.-1297με).数据对于EX种植体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尖区,随着基台直径的减小.应力稍有增加,但是对于IN种植体.直径42mm和37mm的基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明平台转移能减少内连接和外连接种植体颈部区域的应力,并且EX种植体的应力降低幅度比IN种植体更大。

  • 标签: 外连接种植体 内连接种植体 平台转移 应力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体外三种类型钛表面对促进成骨的作用:掺锶羟基磷灰石(Sr-HA)涂层表面.纳米HA涂层表面以及无涂层的粗糙表面。材料和方法: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将Sr-HA和HA沉积于粗糙的钛表面上。在Sr-HA涂层、HA涂层和无涂层的粗糙钛表面上进行MC3T3-E1前成骨细胞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测定细胞的黏附、增殖、存活、分化和矿化结节形成。结果:对比于无涂层的粗糙钛表面和纳米HA涂层表面,通过简单的电化学沉积处理,Sr-HA涂层明显提高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MC3T3-E1细胞黏附、铺展,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钙矿化。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通过电化学沉积产生的掺锶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Sr-HA提高了微粗糙钛表面的骨传导性。

  • 标签: 牙科种植体 电化学沉积 骨结合 掺锶羟基磷灰石
  • 简介:牙内陷是胚胎发育期间的牙发育畸形.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本文报道的是一个关于11类牙内陷伴广泛根尖周病变的患牙成功治疗的病例。方法:使用锥形束CT(CBCT)三维成像以确定牙内陷的形态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采用牙髓治疗联合外科方法治疗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在本病例中,利用CBCT明确根管内部的形态及牙根外部形态的不规则性确保了治疗的成功。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牙根尖周病变完全愈合。

  • 标签: 锥形束CT(CBCT) 牙中牙 牙内陷 根管外科 牙髓治疗
  • 简介:本研究利用已研发的聚四氟乙烯聚合体(e—P)和聚氨基酸尿烷共聚物/胶原(e—PPC)复合培养基做细胞培养基。将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用含地塞米松的e—P和e—PPC聚合物培养。24小时后,MSC和e—PPC表面接触良好,14天后,MSC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钙沉积、骨钙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将MSC与聚合物培养1周,移植于鼠皮下,4周取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聚四氟乙烯 聚氨基酸 共聚物 成骨潜能 胶原
  • 简介: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全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9位颔固位不良的无牙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全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1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性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

  • 标签: 骨缺失 即刻加载 上颌 微型种植体 覆盖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