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1目的脑外伤后继发脑水肿是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基底膜损坏可能在血管源性脑水肿中起重要作用.明胶酶A(gelatinaseA,又称MMP-2)和明胶酶B(celatinaseB,又称MMP-9)可降解血管基底膜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我们用逆转录定量PCR方法研究大鼠脑外伤后水肿区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tissue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er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s,TIMP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脑水肿发生机制的关系.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因子 脑外伤 大鼠 脑水肿 明胶酶A
  • 简介:癫痫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发作而无副作用,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发作(尤其是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是危险的。癫痫患者有突发意外死亡的危险性(难治性癫痫1/200/年),但是治疗可停止发作,减少这种危险性。在英国,除非预料到有高度复发的危险性,单次无原因的发作通常是不给予治疗的。如果存在诱因就应当避免,因为这样可能足以防止复发。

  • 标签: 癫痫 奥卡西平 丙戊酸钠 吸氧疗法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类型、有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防止误诊。方法除外引起癫痫的其他脑部和代谢障碍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多发性脑梗塞后,每例均经头部CT、MRI或DSA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观察其癫痫发作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54例,首发癫痫表现的发生率为3.04%(321054),各病种发生率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06%(562),脑出血2.46%(11445),脑梗塞2.43%(16547)(其中脑栓塞1.05%,脑血栓形成1.38%,)。癫痫发作的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为全身性发作,脑出血和脑梗塞以部分性发作为主。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有关。脑出血和脑梗塞合并癫痫一月内死亡率较未合并癫痫者死亡率可能较高。结论:首发癫痫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为3.04%,发生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高。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为多。合并癫痫的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 标签: 癫痫 脑卒中 首发症状 发生率 类型 相关因素
  • 简介:患者女,52岁。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抽搐、头晕、视物不清、乏力,甚至昏迷,多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癫痫。行脑电图、脑CT、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l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来我院急诊。当时测血糖1.6mmol/L,静脉推注葡萄糖及口服糖水后3—5min缓解。无其他不适。患病以来体重增加约5kg。体检:无阳性体征。

  • 标签: 胰岛素瘤 癫痫 误诊 MRI检查 意识不清 视物不清
  • 简介:癫痫药单独或与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治疗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各种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障碍(ADHD)与多动、品行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谵妄与痴呆)、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偏执性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精神病。本文将对抗癫痫药物的若干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精神病 药物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评价儿童癫痫患者卡马西平(CBZ)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儿童癫痫患者70例CBZ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不同CBZ血药浓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CBZ和CBZ与常用抗癫痫药(AEDs)联合用药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及给药剂量对CBZ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与是否联合用药对CBZ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Z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很大,应通过对其进行监测,并结合临床疗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标签: 卡马西平 血药浓度 儿童 癫痫
  • 简介:目的明确临床上多烯磷脂酰胆碱(PPC)联合丙戊酸镁(VPA-Mg)改善癫痫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收集的符合要求的42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VPA-Mg联合PPC治疗组(VPA-Mg+PPC组,n=20)和单独使用VPA-Mg组(VPA—Mg组,n=22)。观察24周后,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程、发作类型、月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VPA-Mg+PPC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1.1)w(0.4±0.6),P〈0.05];VPA—Mg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5±1.4)VS(0.6±0.6),P〈0.05],但两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Mg+PPC组认知评定较VPA-Mg组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数据异常存在。VPA-Mg组胸闷1例,脱发1例,腹痛1例,谷丙转氨酶偏高2例。VPA—Mg+PPC组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改善了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例。结论VPA-Mg与PPC联合治疗癫痫患者不仅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抵抗丙戊酸镁对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 标签: 癫痫 认知功能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丙戊酸镁
  • 简介:癫痫定义为复发性、无缘无故发作抽搐的趋势。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许多不同的可能原因引起的潜在临床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单次和偶尔的痫性发作(如热性痉挛)和在急性疾病期间出现的不应该被分类为癫痫

  • 标签: 癫痫 流行病学 临床评价 自然病史 MRI检查 神经心理
  • 简介: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托吡酯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认知功能中的延迟记忆评分、注意评分及认知功能总分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生活质量中的认知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生活质量总分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治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部分性发作 儿童 左乙拉西坦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