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Fahr’s病(FD)或称家族性特发性基底神经节钙化,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疾病于1930年由德国神经病学家首次描述。其主要特点为特发性对称存在的在基底节区及大脑皮层和小脑的钙化。FD的病因学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继发于血脑屏障的损伤或钙磷的代谢紊乱[1],这种疾病通常出现在40~60岁之间,男性更常见(男:女约为2:1),儿童罕见。

  • 标签: Fahr’s病 基底节钙化 小脑病变
  • 简介:目的:评估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半定量分析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MR室2014年7月—2014年11月经肠镜病理证实的27例直肠癌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5~73岁,此前均未经任何治疗。均于术前行DCE-MRI,用Omni-Kinetics专用灌注软件进行后处理,同时获得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比(Ve)等定量参数,以及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浓度(MaxConc)、最大斜率(MaxSlope)等半定量参数。对正常肠壁与病变段肠壁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各定量、半定量参数在直肠癌术后病理T、N分期的差异,判断各参数的诊断价值。应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在T、N分期中的最佳诊断界点及敏感性、特异性。根据TNM对患者进行分期。结果正常肠壁与病变段肠壁的Ktrans值[(0.28±0.14)min-1vs(1.33±0.86)min-1]、Kep值[(1.41±0.67)min-1vs(3.56±0.72)min-1]、MaxConc(0.17±0.02vs0.29±0.09)、AUC(0.11±0.07vs0.23±0.1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0、-11.359、-2.487、-2.803,P值均〈0.05)。在T分期为T1~2的早期组与T3~4的晚期组间Ktrans值[0.66(0.12~1.35)min-1vs2.15(0.84~2.96)min-1]、Kep值[2.51(0.12~5.65)min-1vs4.05(3.18~6.68)min-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077、-2.281,P值均〈0.05)。N分期中,淋巴结无转移组的Ktrans值(1.01±0.73)、Ve值(0.29±0.18)、TPP(0.93±0.35)均低于转移组(1.75±0.84、0.54±0.29、1.14±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33、-2.832、-2.496,P值均〈0.05)。结论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判断正常肠壁与病变段肠壁、直肠癌的术前T、N分期方面和病理有较高的相关性,对诊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将麦滋林-S、替硝唑以及柳氮磺吡啶联合使用,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保留灌肠治疗。方法将2014.3-2015.9入诊我院的166例溃疡性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83例,其中A组使用替硝唑、柳氮磺胺吡啶制成的灌肠液进行灌肠,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对灌肠液加用麦滋林-S粉末,对比两组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对比治疗,B组总有效率97.59%高于A组84.34%,P<0.05;且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1%低于A组10.8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麦滋林-S、替硝唑以及柳氮磺吡啶进行保留灌肠,发现疗效较好且安全度较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麦滋林-S 替硝唑 柳氮磺吡啶
  • 简介:目的评价BI-RADS系统与Fisher's评分联合在3.0T磁共振下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72个乳腺病变病灶,双盲法按照BI-RADS系统联合Fisher's评分后进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72个乳腺病变病灶穿刺或手术证实良性病变31个、恶性病变41个。BI-RADS系统与Fischer’s评分联合应用判断良性病变为28个、恶性病变为44个。BI-RADS系统与Fischer’s评分联合应用的敏感性91.23%、特异性86.17%、阳性预测值92.84%、阴性预测值91.45%。BI-RADS系统与Fischer’s评分联合应用与病理结果在肿块形态、肿块边缘及内部强化特点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8.46、21.58、15.74,P均〈0.05)。结论BI-RADS系统与Fischer’s评分联合应用能更客观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

  • 标签: 磁共振 乳腺癌 BI-RADS系统 Fischer's评分
  • 简介:目的对脑脊液中S100-β及JNK通路蛋白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研究,以同期非迟发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00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对象脑脊液中S100-β及JNK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组患者相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组患者脑脊液中S100β、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JNK通路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淀粉样蛋白(Aβ)、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环氧酶2(COX2)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神经营养因子3(NT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S100β及JNK通路蛋白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迟发性脑病 一氧化碳中毒 JNK信号通路 神经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6年6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病例-对照研究,共981例病例和79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GG+GAvs.AA)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95%CI(1.01,1.48),P=0.04],但在隐性、杂合子、纯合子模型下,GSTP1基因Ile105Val(A/G)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无相关性[GGvs.CA+AA:OR=1.18,95%CI(0.86,1.60),P=0.30;GAvs.AA:OR=1.28,95%CI(0.92,1.77),P=0.14;GGvs.AA:OR=1.20,95%CI(0.98,1.47),P=0.0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在显性模型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存在相关性,可能增加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

  • 标签: 谷胱甘肽S-转移酶pi GSTP1 le105Val 多态性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