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对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培养正常和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予不同浓度MSP干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8、IL-1β和IL-10的浓度,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经MSP处理后,正常大鼠和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8、IL-1β和IL-10呈浓度依赖性增加,而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8和IL-1β浓度较正常大鼠增加更显著。MSP呈浓度依赖性刺激正常和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MDA增加,抑制其SOD的产生,而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上清液中SOD水平较正常大鼠降低更加明显。结论MSP能显著增加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8和IL-1β,抑制其产生SOD。提示MSP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MSP 肺泡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COP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有合并症分为重症组(25例)及普通组(25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的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CD4+、CD8+、CD3+、CD19+百分数。结果重症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较普通组及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B淋巴细胞CD19+较普通组及对照组显著较高,。结论HFMD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变化显著异常,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该变化幅度加大。

  • 标签: 手足口病 T 淋巴细胞亚群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HUVECs)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单独培养HUVECs为对照组,以HUVECs加HL-60细胞培养上清为实验组。采用MTT比色法分别在24h、48h、72h检测两组中HUVECs的吸光值;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中HUVECs周期蛋白E(cyclinE)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HUVECs增殖速度加快,72小时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72小时后,实验组中HUVECsCyclinEmRNA及VEGFmRNA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能够增强HUVECs的血管形成能力。

  • 标签: 上清液 周期蛋白E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比值的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  选取2018.06—2020.06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根据回顾性研究分为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组。比较患儿入院24h内NLR、PLR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并追踪至患儿纠正年龄1岁,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分为有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NLR和PLR比值变化。结果 相较于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NLR、PLR值均明显升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第七天分别留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观察血必净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血必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炎症反应。

  • 标签: 血必净 急性脑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1例14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C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选用环磷酰胺(CTX)和马利兰(Myleran)。0天回输单个核细胞。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及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获得单核细胞数为4.98×108/kg,+12d粒系植入,+16d巨核系植入。结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效。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他巴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十余年来收治的46例因服他巴唑而致粒缺患者,采用常规升白细胞治疗(对照组)和G-CSF治疗(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白细胞恢复情况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者(对照组),白细胞开始上升时间为4~9d,平均(6.13±1.46)d,白细胞上升至正常时间为11~20d,平均(14.23±2.17)d,而用rhG-CSF/rhGM-CSF-者(治疗组),白细胞开始上升的时间为1~5d,平均(2.46±1.13)d,白细胞上升至正常的时间为3~7d,平均(5.14±1.36)d,两组间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01),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较,应用rhG-CSF/rhGM-CSF是治疗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法,主张尽早使用,以利积极控制感染,减低其病死率。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 粒细胞缺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在缺铁性贫和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YSMEX-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和正常对照50例的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RET-He(33.09±1.18)pg;缺铁性贫血患者组Ret-He(21.18±3.98)p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中海贫血患者组Ret-He(23.21±5.48)p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组与地中海贫血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t-He测定在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鉴别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 含量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在早期诊断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血清学检查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阳性、明确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排除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11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经痰细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并排除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92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入院后24小时内查外周血血常规、ESR、CRP。观察两组WBC、ESR、CRP的增高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感染组的WBC增高例数比细菌感染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支原体感染组的ESR增高例数比细菌感染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支原体感染组的CRP增高例数与细菌感染组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WBC计数、ESR在早期分析鉴别支原体感染或细菌感染中有实用价值,CRP检测在两者鉴别中无临床意义。

  • 标签: 儿童 支原体 白细胞计数 红细胞沉降率 C- 反应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31例(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负载自体胃癌细胞裂解物DC-CIK细胞免疫治疗全过程中细节上的心得体会。方法31例胃癌病人术中保存肿瘤组织,治疗前制备肿瘤抗原,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DC-CIK细胞,连续给病人8次回输治疗,同时加强回输时、回输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1例病人顺利完成抽血、回输过程,回输后1例病人出现轻微寒战,3例病人在回输后1-3h发热。结论DC-CIK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自体 DC-CIK细胞 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健康汉族老年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春季在营口市鲅鱼圈区中心医院参加健康体检人员75例。入选对象均为汉族成年入,依照年龄进行分组:老年组(〉160岁)41例和成年组(〈60岁)34例。两组对象体检期间接受了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和CD4+CD25+Foxp3+Treg)和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CD4+/CD8+)检测。结果老年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明低于成年组,而CD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和CD4+CD25+Foxp3+Treg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P〈0.01)。结论增龄可引发健康汉族老年人群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异常表达变化。

  • 标签: 老年人群 汉族 调节性T细胞 外周血 辅助性T细胞
  • 简介:基底细胞癌与毛母细胞瘤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由于对两者的分类和诊断比较混乱,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能及时、准确、有效地鉴别诊断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临床上,尤其在病理上,明确鉴别两者很困难。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免疫组织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两者的研究增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鉴别依据。本文综述几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用于两者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AR、CD10、Ln5γ2、Nestin、PHLDAl和CK20的进展。

  • 标签: 肿瘤 基底细胞 毛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生化学未见异常且结肠镜检查未见形态学改变,而显微镜下却可见肠道炎症细胞浸润。肠道黏膜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嗜铬细胞等免疫内分泌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肠道黏膜、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异常导致肠道炎症低度反应,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迁延反复。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从免疫内分泌细胞细胞因子两个方面做一概述。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感染 肠道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AIDS病人总淋巴细胞(TLC)与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为监测病情进展和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AIDS病人在治疗前的总淋巴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相关性。结果895例A1DS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134.18±102.48个/ul;总淋巴细胞均值1818.96±3237.57个ul,CD4+T淋巴细胞数与TL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87,P<0.01)(Spearman相关);分别用TLC数值小于等于1200个/ul、1500个/ul、1800个/ul预测CD4+T淋巴细胞小于等于100个/ul、200个/ul、300个/ul灵敏度分别为62.72%、64.15%、69.39%;特异度分别为82.53%、67.77%、51.02%;符合率分别为73.74%、65.25%、68.38%。结论在无条件检测CD4+T淋巴细胞时,可以检测总淋巴细胞数初步推断CD4+T淋巴细胞水平,对病情的进展监测、疗效观察、机会性感染风险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AIDS 相关性 总淋巴细胞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以及评价AVAP方案化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手术病例活检证实,术后给予AVAP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期间观察和记录患儿各个时期内的患儿及不同原发部位的生存率。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分级实施AVAP方案化疗,就化疗疗效来看,Ⅰ、Ⅱ期患儿临床疗效明显高于Ⅳ、Ⅲ、Ⅳ期患儿,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VAP方案化疗针对Ⅰ、Ⅱ期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而Ⅳ、Ⅲ、Ⅳ期患儿的治疗疗效缺不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寻。

  • 标签: 儿童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AVAP 化疗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组较为罕见的疾病,它在儿童中发病远高于成人。本研究着重对噬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患者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与诊断。结论畸胎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至少两个或三个胚层组织成分。卵巢无性细胞瘤(dysgenllnolna)和睾丸的精原细胞瘤极其相似,由原始生殖细胞组成。虽然无性细胞瘤仅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但在小于20岁的年轻女性中,则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10%。大多数病人的年龄在10~30岁之间。约15%,的肿瘤发生在双侧卵巢。

  • 标签: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