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不同岩性和断裂构造中放射性场的不同特征,介绍了一种运用放射性物探方法划分地质界线和寻找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用该方法填图,经济快速.特别是在岩石露头出露较差地区效果尤为显著。

  • 标签: 地质填图 伽玛能谱 广东省 应用 山地 竹筒
  • 简介: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和上逆下正反转断层。威远背斜的形成可分为早古生代的雏形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期、晚三叠世—始新世的调整期和渐新世—现今的定型期。最后结合生烃史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下古生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威远背斜 地震解释 构造演化 高角度断层 反转断层
  • 简介: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西部边缘附近前陆地区内的二叠和三叠系裂缝型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天然气存在同位素倒转现象(甲烷δ^13C〉乙烷δ^13C〉丙烷的δ^13C)。甲烷δ^13C值(-42-24%_00),天然气干燥程度和有机质成熟度(R_o〉2.2)都表明此处的天然气为成熟天然气,并且从东南向西北天然气的成熟度随着储层年代而逐渐增加。乙烷δ^13C值的范围在-44-25之间,而且在我们气田东北部同位素正常天然气中乙烷δ^13C值偏高。为了解释西加拿大盆地前陆地区天然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原因,我们使用了封闭系统页岩的概念,即同时对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加热,产生的天然气乙烷δ^13C较轻而甲烷的δ^13C重。在拉拉米造山运动引起的变形和逆冲断裂作用的期间,这些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并在脆性碎屑岩一碳酸盐岩裂缝型褶皱中聚集,形成一些极丰富的天然气藏。这些天然气实际上属于成熟页岩气。局部地区较高的H_2和CO_2丰度可能是富合硬石膏夹层和底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形成的H_2和CO_2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混合进了释放的页岩气中。未发现TSR会引起天然气的同位素倒转的证据。乙烷δ^13C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地区在热史、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的时间以及断层和褶皱发育时间上的差别引起的。研究区油田东北部和下伏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乙烷δ^13C值偏高(导致同位素正常天然气)可能反映了其属于一个比较开放的页岩系统,该系统中早期形成的天然气已经散失。我们认为,同位素倒转局限于封闭体系的成熟作用中,而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程度很可能与页岩中残留气体的相对量有关。

  • 标签: 天然气同位素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裂缝型储层 倒转现象 页岩气 成熟度
  • 简介:结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地震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应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获得叠偏剖面,分析不同形态、不同沉积相和不同储层组合的生物灰岩地震响应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等,为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火成岩发育区 碳酸盐岩储层 正演模拟 地震响应特征
  • 简介:传统的地震分频技术在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中的预测精度通常比较低,应用效果差。本文以车镇凹陷大王北地区沙二段滩坝砂岩为例,重点探讨了分频能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在正演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厚度的预测。研究表明,分频能谱技术消除了因速度、隔层等变化导致的地震反射畸变,可实现薄互层储层厚度的精细预测,对于其他地区复杂岩相的储层厚度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分频能谱 薄互层 滩坝砂岩 车镇凹陷 大王北地区
  • 简介:含气性参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页岩气资源与储量计算的评价技术规范》后的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龙马溪组一段—五峰组页岩气勘探中,发现计算含气性参数时存在3个突出问题:①对于中低电阻率(10~50Ω·m)的优质页岩气层,利用电测井信息求取含气饱和度会出现严重偏小的状况;②用等温吸附实验直接计算地层吸附气量会出现较大正偏差;③如何有效区分总含气量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因此,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在对高阻和中低电阻率页岩气层、极低阻页岩层电性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各类页岩气储层测井电阻率的影响因素,改进形成了适应该区的含气性测井评价方法技术。结果表明:①利用中子、密度孔隙度及其差值等非电法测井信息计算游离气饱和度,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导致的偏差,尤其对于中低电阻率页岩气层,具有更加显著的应用效果;②基于岩心实验刻度求取吸附气及游离气含量的计算方法,避开了电信息等非相关性因素的直接影响。

  • 标签: 页岩气 导电主控因素 含气饱和度 游离气 吸附气含量 计算方法
  •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三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质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质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质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质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三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硅质碎屑沉积物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三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三角洲-深海相、

  • 标签: 有机质特征 碎屑沉积物 中侏罗统 上三叠统 山脉 伊朗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使用井和3D地震数据进行高频(4阶)层序和体系段(systemstracts)成像的地震沉积学方法。关键技术包括(1)为了更好地进行井与测井曲线综合,通过90°相位调整使地震数据与测井岩性综合,(2)进行沉积体系的层序和平面地貌的解释与成像。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它将高频层序地层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垂直地震剖面转移到分析更多水平的高分辨率地震地貌信息上。本实例显示,应用地震数据进行的岩性地层切片提供了同生沉积体系的层序地震成像方法。这种成像方法,依次作为高频体系段、层序界线和地质时间域中地层层序的识别和成图基础。在路易斯安那海上的中新统中,应用主频为30赫兹的地震数据集能够对井数据得出的4阶层序或层序组进行成像,成像的分辨率在厚度上相当于30英尺(10米)。在超出井控制范围的地震覆盖区内,这一分辨率足以精确再现高频层序地层的框架。

  • 标签: 3D地震数据 层序地层学 路易斯安那州 沉积学 高频 中新统
  • 简介: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沿着1002评估区的东南部边缘,通过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裂隙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锆石裂变径迹相结合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布鲁克斯山脉褶皱断裂带内气体的产生和形变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所采集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岩石样品中石英胶结裂隙包括堵塞裂隙结构、闭合微裂隙、弯晶和流体包裹体群。这表明,胶结作用分别发生在形变之前、之中和之后。裂隙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75-250℃)和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胶结物形成于地层由埋深到抬升的过渡阶段以及地层抬升的早期。在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页岩中,富甲烷(干气)包裹体所获得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热成熟度。通过对这些富甲烷包裹体进行压力模拟得知,在裂隙被胶结的过程中,孔隙流体具有异常高压。该地区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记录了64±3百万年前沉积期后的剥蚀作用,这与布鲁克斯山脉早期的构造变形有关。闭合温度为225-240℃,与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地层中富含水和干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重叠。这种时温关系表明了裂隙的胶结作用发生在布鲁克斯山脉发生构造变形的早期,富干气包裹体则证明了这个时期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烃源岩已经超过了油气生成的最高温度,构造圈闭已经形成。因此,烃类生成期与构造变形相关,给这个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造成了很大风险。然而,有机质高的热成熟度又表明了可能已经有大量的气体生成。

  • 标签: 构造变形 山脉 流体包裹体 裂变径迹 锆石 均一温度
  • 简介:在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需要对野外地质剖面记录、测井录井记录等海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何将海量数据用空间数据库管理并加以分析,是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一个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图的分析、绘制为例,介绍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分析、应用等关键技术。

  • 标签: 空间数据库 MAPINFO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 简介:1中里海地的演化:二维和三维构造模拟新认识中里海地的二维和三维构造模拟提出了有关本区构造发育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部早中生代(三叠纪)顿巴斯(Donbas)裂谷系的伸展作用和南部晚新生代来自高加索山脉的沉积物和地壳加载作用,它们对中里海地的构造发育和热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AAPG 创新思维 油气勘探 论文摘要 勘探开发 生产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砂岩微观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为例,研究了三角洲前缘亚相不同沉积相带砂岩储层的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实验表明:不同微相组合的模型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驱油特征及水驱油效率,其水驱油效率的高低主要与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别及是否发育微裂缝有关;同时,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驱替过程中的驱替压力及驱替倍数也对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沉积微相 微观组合模型 水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