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也是美国“迷茫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海明威一生作品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老人与海》了,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它为我们讲述了老人圣地亚哥如何杀死一条大马林鱼以及他在返程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在此过程中,老人做了好几次梦。老人梦中的形象并非偶然,梦在文中亦扮演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老人与海》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 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作家
  • 简介:荷尔林生前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如今他已经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诗人,这与海德格尔慧眼识珠不无关系。荷尔林幼年丧父,在精明的母亲的安排下,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图宾根学院,主修神学,但他对哲学更有兴趣,并在同学中与黑格尔和谢林结为好友。之后,荷尔林一直致力于古希腊哲学、历史的研究,并以写诗作为自己钟爱一生的“清白无瑕”的事业。

  • 标签: 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古希腊哲学 追问 本源
  • 简介:吉尔·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勒兹和巴迪欧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 标签: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 简介:晚唐五代诗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诗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 标签: 诗格 儒者 苦吟 毛诗正义 比物讽刺 诗学建构
  • 简介:何其芳早年就讲过,叙事诗需要“歌唱”一个“故事”。长篇叙事诗尤其需要如此。“歌唱”与“故事”标示了长篇叙事诗抒情性与叙事性兼备的双重属性。以往,我们只关注诗歌的抒情性而忽视诗歌的叙事性。

  • 标签: 现实主义诗歌 长篇叙事诗 抒情性 惊蛰 长诗 左翼
  • 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作为南方文学代表之一,在其经典小说《献给爱莉的一朵玫瑰》中生动塑造了爱莉这一南方没落贵族的形象。爱莉受益于南方文化价值观,孤傲跋扈,但同时又受到多重南方文化身份的压迫。作为整个南方贵族的化身和“淑女”代表、作为传统父权下的贵族女儿,种种禁锢的身份让爱莉一直以来都受到过度的关注和极少的关心。她缺失爱又向往爱,在众多身份的压迫下也曾试着探寻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身份,但最终未能逃出已经扭曲了的自我身份,从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 标签: 福克纳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身份压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