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  编者手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种执着在字里行间奔涌,他--对事业的痴狂,对甲骨的热衷,对生命的无悔,从厚厚的《历史的荒原》和《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就可见一斑;他--勇于挑战旧知识的局限,勇于挑战甲骨界的研究权威,勇于挑战甲骨研究的不合理体系;他--是怪人,是狂人,是奇人.……

  • 标签: 另类探索 另类教授 审甲骨
  • 简介:目前,关于古元延安时期婚姻题材的木刻创作,特别是两幅《离婚诉》,已有多篇论文专题讨论。其中,王立民的论文对两幅作品所蕴含的形式语言及观念变化进行了解析;鲁明军则试图将两件作品纳入延安婚姻制度的框架进行审视,提出两件作品的先后创作源于当时婚姻制度及其实践所带来的家庭危机和社会危机,体现为从强调“婚姻自由”向强调“家庭和睦”的转变;

  • 标签: 创作 离婚 艺术家 革命 性别 延安时期
  • 简介:清人对“诗”与“史”两种不同文体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早在清初,学者张英即对作为考订的“史”和作为想象测度的“诗”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注者,征引事实,考究掌故,上自经史,以下逮于稗官杂说,靡不旁搜博取,以备注脚,使作者一字一句,皆有根据,是之谓注。意者,古人作诗之微旨,有时隐见于诗之中,有时侧出于诗之外,古人不能自言其意,而以诗言之,古人之诗,亦有不能自言其意,

  • 标签: 诗史互证 阐释 清代 悖论 异质 “史”
  • 简介:摘要利用图式阅读“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功能,以“图像”为载体,以“导读”为方式,基于小学语文“补说—绘说—自创”的图像阅读策略,由扶到放,帮助学生建立、建构、自创,简单的阅读认知图式,发展思维整体性,提升语文素养。

  • 标签: 图像策略 图式阅读单 语文素养
  • 简介: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龙场悟道为时间坐标,前期主要是从方法进入本体,自己如何证道悟道;后期则是从本体开出方法,旁助他人证道悟道。"良知说"学说作为晚年的思想总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与工夫打成一片。具体分析,约有四个层面:(一)"良知"(良知本体);(二)"致良知"(良知实践);(三)"良知教"(良知教育);(四)良知学说(良知理论)。四个方面上下贯通,内外一体,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在阳明的思想系统中,"良知"既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道德活泉,也是天道流行发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是一切价值产生最深层、最根本的源泉。"致良知"则是道德实践场域的开显与实现,一方面要即用见体,不断化除私欲造成的良知昏蔽现象,彻底证入良知本体,一方面又要依体起用,将良知本体之用扩而充之,使天下万事万物均呈显出价值与意义,最终将良知之知转化为良知之行。至于"良知教"显然是人间道德拯救活动的展开与落实,是"下学上达"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根本的原则当为本体与工夫的一致、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从而重返生命存在的固有真实。人类的社会实践及其价值的真实到场当然需要理论形态的总结与升华,因而"良知说"既要强调良知的本体论意义,以确保人类道德实践活动形上根源的永不枯竭,也要重视良知的实践论价值,以防止形上本体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区隔,亦即无论本体论与工夫论,心性论与实践论,都必须上下、内外一起打通,同时纳入诚意、正心、致知、格物等一系列工夫系统,形成一个有体有用圆融究竟的理论系统,统合为足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广袤实践场域。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本体 致良知 良知教 良知说 四重结构
  • 简介:如同托马斯·哈代之于威塞克斯、贾平凹之于商州、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广西作家龚桂华也找到了一个讲述系列故事的独特载体——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桂北农村。近年来,龚桂华精心发掘着这片给他滋养和灵感的神奇土地,把这里的世事沧桑、人生悲欢演绎成了祖居高尚坪的黄、秦、令三大家族与不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而经久争斗的现代“三国故事”。

  • 标签: 长篇小说 文化思考 叙事情境 家族 三国故事 历史事件
  • 简介: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很少做出'知行合一在行'的论述。本文就此谈谈一得之见,求教于方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 标签: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