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高选择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难治变应鼻炎(AR)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已确诊为难治AR的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鼻内镜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采用低温等离子高选择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术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两组VAS、RQLQ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6.67%,2/30)低于对照组(40.91%,9/22),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高选择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难治AR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 低温等离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T淋巴(Tfh)细胞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EG患儿17例作为EG组,以同期结肠息肉患儿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及其功能分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结果EG组与对照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频率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7.3(2.6)%、2.8(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组与对照组患儿Tfh细胞上ICOS、PD-1的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5(1.3)%、1.8(3.2)%及0.1(0.2)%、0.7(0.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频率与ICOS、PD-1表达量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6、0.893、0.587,均P<0.05)。结论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增多,高表达ICOS、PD-1,处于增殖活化状态;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数量与IgE水平呈正相关;Tfh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在EG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免疫球蛋白E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同侧卵巢发生黏液性交界肿瘤(MBT)合并成熟畸胎瘤(MCT)的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MBT和MCT均为卵巢的常见肿瘤,但两种不同性质的肿瘤并存于同侧卵巢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若在同一肿块中发现两种肿瘤类型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且不能用一种肿瘤解释时,应该考虑同时存在另一种肿瘤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解剖肝切除术和非解剖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前瞻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肝癌患者进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解剖组(行腹腔镜解剖肝切除术)和非解剖组(行腹腔镜非解剖肝切除术)各53例。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解剖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解剖组,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非解剖组(P<0.05)。非解剖组术后第1、3、7天血清ALT、TBIL值明显高于解剖组(P<0.05);术后1、3天血清AST值解剖组低于非解剖组(P<0.05)。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非解剖组22.6%(P<0.05)。解剖组与非解剖组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3%和8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6%和75.5%(P=0.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腹腔镜非解剖肝切除术,腹腔镜解剖肝切除术临床疗效更好,并有效提高1年无瘤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腹腔镜 肝切除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医师对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失代偿血吸虫肝硬化(decompensated schistosomiasis cirrhosis, DSC)患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对不足,而对失代偿酒精肝硬化(decompensated alcoholic cirrhosis, DAC)认识相对较多。为此,本研究比较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和衢州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记录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并发症、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胃镜检查结果以及预后。结果共收集DSC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57~88岁;DAC患者3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41~75岁。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更易合并冠心病,而黄疸发生、低钠血症、肝脑病以及呼吸机使用比例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两者肝功能和凝血谱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B超更多表现为斑片状及弥漫回声改变和肝脏体积缩小(P<0.05),而两组患者胃镜特征表现相似。治疗上,两组生长抑素使用比例以及时间、三腔二囊管使用比例以及时间、胃镜下止血比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以及剂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1.75(1~2.375) d vs. 1.25(0.5~4.125) d]、ICU入住时间[(3.82±1.99) d vs. (4.96±3.58) d]以及28 d病死率[18.18% vs. 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总体上,入住ICU失代偿血吸虫肝硬化与失代偿酒精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辅助检查结果如超声和胃镜等相似;经过积极治疗,两者预后均较好。

  • 标签: 重症医学科(ICU) 失代偿性血吸虫肝硬化 失代偿性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化脓无菌关节炎-坏疽脓皮病-痤疮(PAPA)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例6岁男性PAP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监测生物制剂治疗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改变。以“PAPA综合征”“PSTPIP1基因”为关键词在Pubmeb、万方及知网检索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患儿 男, 6岁,因反复关节肿痛4年余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治疗前血液CRP (256 mg/L),ESR(105 mm/1 h)均升高,TNF-α,IL-1正常(7.43 ng/L、<5 ng/L),IL-6增高(301 ng/L)。关节穿刺液培养微生物无阳性发现,关节液IL-6(>1 000 ng/L)明显增高。磁共振成像示右侧下肢骨质改变,考虑骨髓炎。基因测序示PSTPIP1基因杂合突变(c.748G>A, p.E250K),诊断PAPA综合征,先后选择托珠单抗及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肿痛症状曾好转,在有效治疗1年后症状反复。后改IL-1拮抗剂治疗,关节肿痛消退,现定期随访,未再出现关节肿痛反复。末次随访复查血液CRP、ESR、TNF-α 、IL-1 和IL-6均下降至正常。通过文献检索及复习,共搜索文献29篇,包含本例,共有患者87例。87例患者有关节症状的58例、脓皮病33例、痤疮24例;共发现基因型13种,突变发生在p.E250位置共有47例;治疗以激素、生物制剂为主。结论对于反复出现非感染化脓关节炎,炎症指标增高而无明显微生物感染证据患儿,需考虑PAPA综合征,完善基因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生物制剂可有效控制症状。

  • 标签: 儿童 突变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A罕见亚型缓和血清阴性对称滑膜炎伴凹陷水肿综合征(RS3PE)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8月共12例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经治的RS3PE患者的临床资料、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RS3PE平均年龄(65±11)岁,其中≥60岁7例。8例患者的骨密度为重度骨质疏松,2例为骨量减低。9例患者骨代谢标志物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减低。10例患者治疗方案均为小剂量泼尼松和慢作用药物。结论结合RS3PE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骨密度以骨质疏松和骨量减低较为常见,多数患者维生素D缺乏,且需要应用激素治疗的特点,提示骨质疏松筛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在RS3PE患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临床医师予以重视。

  • 标签: 骨质疏松 风湿性疾病 缓和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有效及安全。方法选取运城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功能消化不良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将单纯采取依托必利分散片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45),将加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功能消化不良症状总分为(1.54±0.06)分,低于对照组的(2.13±0.13)分(t=3.881,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与对照组(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34±1.05)分,低于对照组的(9.98±1.22)分(t=4.826,P<0.05)。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功能消化不良的发作程度,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 标签: 消化不良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 安全性 依托必利分散片 腹胀 腹痛 发作频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IL)-23受体(IL-23R)过表达对实验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模型小鼠辅助T细胞17 (Th17细胞)/调节T细胞(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只,随机分为LV-Ctrl组、LV-IL-23R组,每组各6只。两组小鼠经尾静脉分别注射LV-Ctrl、LV-IL-23R慢病毒;注射后7 d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主动免疫构建EAU小鼠模型。免疫后13 d开始,每2天使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眼底并进行临床评分。免疫后30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23R、IL-17、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IL-10和叉头状转录因子p3 (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更重。免疫后13 d,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1,P=0.058 );免疫后15~ 29 d,LV-IL-23R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均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9、-6.578、-7.768、-10.183、-6.325、-7.304、-4.841、-6.872,P<0.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眼底炎细胞浸润增多,视网膜结构破坏更为严重,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9,P=0.001)。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7,P=0.037);T细胞中IL-17、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3、-5.922、4.844、7.572,P=0.003、0.004、0.008、0.002 )。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3 ,P=0.002);脾脏和淋巴结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0、3.700,P=0.002、0.006)。结论IL-23R过表达可促使EAU小鼠的Th17/Treg失衡,加重EAU临床及病理表现。

  • 标签: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调节性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白细胞介素-23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Ⅰ型陈旧症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C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9例Ⅰ型CS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7例;年龄58~95岁[(79.2 ±15.6)岁]。骨密度T值为-4.5~-2.5 SD[(-3.9±0.2)SD]。损伤节段:L1~L2 56例,L3~L5 63例。其中60例接受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单侧入路组),59例接受Mager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双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观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4.1±5.6)个月]。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1.5±6.5)min]明显短于双侧入路组[(37.8±7.4)min],骨水泥注入量[(4.2±0.7)ml]少于双侧入路组[(6.5±1.1)ml],术中暴露辐射次数[(14.2±3.0)次]少于双侧入路组[(31.4±6.4)次](P均<0.05)。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伤椎椎体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相同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分别为5%(3/60)、8%(5/59)(P>0.05)。骨水泥渗漏单侧入路组4例(7%),双侧入路组11例(19%)(P<0.05)。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Mage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Ⅰ型CS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少、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膝关节炎患者术后焦虑与情绪调节困难、情绪反应的相关。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55例骨膝关节炎晚期病变患者,患者术后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情绪反应量表(ERS)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分析患者的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困难与术后焦虑的相关,并探讨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反应的交互作用。结果共发放155份问卷,回收1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7%。150例患者STAI得分为(122.69±6.49)分,ERS得分为(41.56±3.97)分,DERS得分为(72.82±5.61)分。术后焦虑与情绪反应、情绪调节困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2、0.296;P<0.05),且患者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反应的交互作用对术后焦虑水平有影响(P<0.01)。结论骨膝关节炎患者情绪反应水平越强、情绪调节困难程度越高,患者术后的焦虑水平越高,且患者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反应性交互作用程度越高对术后焦虑的影响越大。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焦虑 情绪反应性 情绪调节困难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及有效。方法单中心观察研究。回顾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计77例。男34例,女43例,年龄中位数59(23~81)岁。根据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复查造影结果,评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即刻行Vaso-CT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出院后6个月复查DSA,将动脉瘤转归分类为:治愈、稳定和复发。结果77例动脉瘤中共87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改良RaymondⅠ级19例(24.7%),Ⅱ级10例(13.0%),Ⅲa级48例(62.3%)。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例,1例支架移位,2例为血栓事件。术后DSA复查47例,其中改良RaymondⅠ级38例(80.9%),Ⅱ级2例(4.3%),Ⅲa级7例(14.9%)。与术后即刻相比38例治愈,7例稳定,2例复发。3例(6.4%)复查出现载瘤血管狭窄,其中2例位于支架头端,1例位于支架内。结论研究初步证实,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安全和闭塞效果以及较低并发症率,但仍需长期随访、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Neuroform Atlas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镭-223治疗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7±1.3)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例,2分15例;骨转移分级Ⅱ级7例,Ⅲ级15例。针对mCRPC,既往行一线治疗1例(4.6%),二线治疗4例(18.2%),三线治疗10例(45.5%),四线治疗4例(18.2%),五线治疗3例(13.6%);平均经历三线治疗。从诊断mCRPC至开始镭-223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20,34)个月。治疗前中位碱性磷酸酶(ALP)为147.0(101.8,212.5)U/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7(20.2,99.1)ng/ml;6例(27.27%)合并1~2级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115.0(103.8,122.5)g/L,中性粒细胞计数(3.0±0.3)× 109/L,血小板计数(169.8±17.0) ×109/L。患者每4周静脉注射镭-223(剂量为55kBq/kg),最多6个周期。统计分析总生存时间(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PSA进展时间、PSA缓解率、疼痛缓解率、疼痛进展时间,根据镭-223治疗前经历的治疗线数分层分析OS、rPFS、PSA进展时间等。同时分析镭-223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2例采用镭-223治疗平均2.7(1~6)个周期,共4例完成6个周期;12例(54.6%)治疗≥3个周期,10例(45.5%)治疗<3个周期。13例(59.1%)单独采用镭-223治疗,9例(40.9%)联合其他治疗(其中多西他赛化疗1例,恩扎卢胺2例,奥拉帕利3例,磷酸雌莫司汀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本组中10例(45.5%)死亡,均死于疾病进展;22例中位生存时间11.0(2.2,19.8)个月。3例(13.6%)、7例(31.8%)、3例(13.6%)、1例(4.5%)分别于治疗后2、3、4、10个月出现影像学进展,余8例(36.4%)均未出现影像学进展,22例中位rPFS为4.0(3.1,4.9)个月。4例(18.2%)出现PSA缓解,其中3例(13.6%)后期PSA再次升高,1例(4.5%)PSA持续稳定下降;22例中位PSA进展时间为3.6(2.2,5.1)个月。15例(68.2%)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其中5例(22.7%)后期出现疼痛加重,10例(45.5%)疼痛持续缓解;22例疼痛进展时间中位值5.5(3.5,7.6)个月。本组无骨折患者,无因疼痛行放疗或手术患者。7例(31.8%)治疗后ALP较基线下降≥30%。镭-223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15例,68.2%)、呕吐(7例,3.8%)、血小板减少(8例,36.4%)、贫血(6例,27.3%)、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4.6%),均为1~2级,无≥3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者。结论镭-223治疗mCRPC患者疼痛缓解率高,可延长OS、rPFS及PSA进展时间;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好。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去势抵抗性 镭-223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季节与常年变应鼻炎(AR)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季节AR与常年AR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系(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分别给予100 μg/ml 蒿(mugwort)或户尘螨(house dust mite,HDM)提取物处理24 h,提取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33以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的表达。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季节AR、常年AR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各3例,体外培养患者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给予相应过敏原处理24 h,提取细胞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PCR结果显示,蒿提取物与HDM提取物处理的HNEpC细胞因子IL-6、IL-8、IL-33以及TSLP变化趋势相同。而对季节AR、常年AR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鼻黏膜上皮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二者受到相应过敏原处理后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存在差异。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蒿过敏AR患者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程、凋亡负向调控过程、细胞黏附过程;HDM过敏AR患者DEG则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的负向调控及药物反应的生物学过程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蒿过敏AR患者DEG在花生四烯酸代谢、p53信号通路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beta)信号通路中存在显著富集,而HDM过敏AR患者DEG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Fanconi贫血通路及DNA复制信号通路。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显示,蒿过敏AR患者在炎性反应、肿瘤坏死因子/核因子κB(TNF-α/NF-κB)信号通路、IL-2/STAT5信号通路显著上调,可能促进炎性反应;HDM过敏AR患者在G2M、E2F、MYC显著下调,可能抑制细胞增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TNF与CDK1分别为蒿、HDM过敏AR患者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中心,是有最多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季节AR与常年AR可能通过影响鼻黏膜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从而导致AR的发生发展存在差异。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鼻炎,变应性,季节性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
  • 作者: 钱艳 何英姿 潘玲玲 杨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上海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护理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上海 200233,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芜湖 24100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08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级综合医院护士挑战-阻碍压力源现状及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路径,为护理管理者制订压力源应对策略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各选取1所三级综合医院,以科室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1 257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挑战-阻碍压力源量表、恢复体验问卷、职业使命感问卷、工作投入量表简版对护士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133份,有效回收率为90.14%。结果1 133名护士的挑战压力源总分为(22.51±4.08)分,阻碍压力源总分为(19.46±4.33)分,工作投入量表简版总分为(42.24±10.54)分。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使命感在挑战压力源与工作投入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阻碍压力源直接负向预测工作投入,恢复体验和职业使命感均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恢复体验的中介效应高于职业使命感(P<0.05)。结论三级综合医院护士挑战压力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阻碍压力源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区分压力源的属性,根据不同作用路径,提升护士工作投入。

  • 标签: 护士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 职业使命感 恢复体验 工作投入 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评价美罗培南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安全和经济。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6日),收集美罗培南和其他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与安全比较的meta分析和经济学研究,分别采用系统评价质量评估量表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对纳入的meta分析和经济学研究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的结局指标为疗效(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效应指标为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或风险差(RD)及其95%置信区间(CI);经济学研究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和最小成本。对纳入本评估的研究结果进行定性描述。结果纳入本研究的meta分析共6篇,经济学研究共5篇,均为高质量研究。疗效:美罗培南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愈率高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药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6%(956/1 720)比49.3%(888/1 798),OR=1.36,95%CI:1.18~1.56,P<0.01;58.3%(429/735)比54.1%(415/767),OR=1.24,95%CI:1.01~1.53,P=0.04];美罗培南治疗腹腔感染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甲硝唑、ceftolozane-tazobactam+甲硝唑和亚胺培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6%(581/671)比82.6%(571/691),RD=-0.04,95%CI:-0.08~0,P=0.03;87.8%(388/442)比83.1%(374/450),RD=-0.05,95%CI:-0.10~0,P=0.04;90.8%(1 791/1 972)比87.6%(1 884/2 151),OR=1.52,95%CI:1. 23~1. 86,P<0.05]。美罗培南治疗腹腔感染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甲硝唑和亚胺培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9.8%(491/547)比85.5%(430/503),RD=-0.04,95%CI:-0.08~0,P=0.04;87.0%(1 109/1 274)比82.3%(1 054/1 278),OR=1.45,95%CI:1.15~1.80,P<0.05];美罗培南与ceftolozane-tazobactam+甲硝唑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腹腔感染的细菌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全:美罗培南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肺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济评价: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olozane-tazobactam和亚胺培南治疗腹腔感染、肺炎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均较美罗培南有更好的成本-效果优势。结论美罗培南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腹腔感染有良好的疗效,安全与其他抗生素无明显差异,但无经济优势。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感染 Meta分析 经济学 药学 卫生技术评估 美罗培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NFAIP3基因多态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就诊的11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与观察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老年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采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进行分析TNFAIP3基因上rs10499194和rs13207033位点的基因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外周血中的TNFAIP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s10499194、rs13207033基因型分布和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rs10499194位点,相较于野生型CC基因型携带者,CT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大[OR=3.25(1.22~8.65),P=0.014];显性模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对于rs13207033位点,相较于野生型GG基因携带者,GA基因携带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大[OR=3.78(1.19~11.95),P=0.016];显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rs13207033位点AA+GA组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GG组(P=0.006)。观察组TNFAIP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41±0.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表达水平(2.07±0.12)(t=6.69,P<0.001)。rs10499194位点TT+CT组患者的TNFAIP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35±0.11),显著低于CC组的表达水平(1.43±0.13)(t=2.82,P=0.007)。结论TNFAIP3基因多态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及骨代谢指标有关,并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 TNFAIP3 单核苷酸多态性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代谢相关脂肪肝病(MAFLD)患者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缺氧对MAFLD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青海省西宁地区1 458名和浙江省湖州地区1 633名MAFLD体检人群的肝功能指标、无创纤维化指标、代谢指标、血常规等。对两地总人群间进行比较分析;以血红蛋白180 g/L为界,将西宁人群分层为高、低血红蛋白组进行比较分析;两地人群按年龄分层分为5组(≤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多因素调整后,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高、低血红蛋白组两地人群及MAFLD特征。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宁地区人群观测指标检测值高于湖州人群的有:纤维化指数(FIB4,1.08±0.02比1.19±0.02)、红细胞计数(5.14±0.13比5.30±0.13)、血红蛋白(156.82±0.37比164.19±0.39)、丙氨酸转氨酶(ALT,33.70±0.66比43.68±0.70),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4.34±0.28比29.23±0.30)、γ-谷氨酰转移酶(42.40±1.02比51.82±1.53)、碱性磷酸酶(77.92±0.56比84.63±0.85)、甘油三酯(TG,2.07±0.04比2.74±0.05)、尿酸(UA,383.42±2.15比406.44±2.36),湖州人群高于西宁人群的观测指标检测值有:血小板计数(220.54±1.32比181.62±1.40),总胆固醇(TC,5.10±0.02比5.04±0.03)、空腹血糖(FBG)值(5.67±0.04比5.29±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西宁人群高血红蛋白组UA、体质量指数高于低血红蛋白组,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宁人群按年龄分组后发现FIB4在31~40岁和51~60岁年龄段、ALT在>61岁年龄段、AST及UA在31~40岁年龄段高、低血红蛋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AFLD患者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易出现纤维化、肝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等,且严重程度与年龄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提示慢性缺氧可加速MAFLD进展。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性 回顾性研究 高海拔 慢性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肥胖与RA患者疾病活动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18例RA患者和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详细记录RA患者疾病相关指标。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和体脂百分率(PBF),并由PBF和肌少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肥胖、肌少症、肌少症肥胖组)。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RA患者PBF明显高于对照组(Z=1.993,P=0.046),2组间不同肌少症肥胖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75,P<0.01)。②不同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疾病活动度、中疾病活动度和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组间肌少症肥胖分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57,P=0.144)。③不同肌少症肥胖分组中,RA患者ESR、DAS28和HAQ水平明显不同(P<0.05),以肌少症和肌少症肥胖组更高;RA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标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肌少症肥胖分组中,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不同(P<0.01),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不同(P<0.01),以肌少症及肌少症肥胖组更高。⑤不同肌少症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正常组[Ⅰ期(28.6%,24/84);Ⅱ期(23.8%,20/84);Ⅲ期(32.1%,27/84);Ⅳ期(15.5%,13/84)];肥胖组[Ⅰ期(27.2%,28/103);Ⅱ期(13.6%,14/103);Ⅲ期(35.0%,36/103);Ⅳ期(24.3%,25/103)];肌少症组[Ⅰ期(16.7%,12/72);Ⅱ期(15.3%,11/72);Ⅱ期(36.1%,26/72)Ⅳ期(31.9%,23/72)];肌少症肥胖组[Ⅰ期(9.7%,14/144);Ⅱ期(21.5%,31/144);Ⅱ期(34.0%,49/144);Ⅳ期(34.7%,50/144)]。不同肌少症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2,P=0.002)。不同肌少症肥胖组间Sharp评分:正常组[10.00(2.00,47.00)];肥胖组[14.00(2.00,71.00)];肌少症组[48.00(12.00,111.00)];肌少症肥胖组[55.00(7.00,130.0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9.240,P<0.01),且Sharp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⑥相关分析显示:PBF与RA患者关节功能(r=0.124,P=0.007)、X线分期(r=0.192,P<0.01)及Sharp评分(r=0.179,P<0.01)均呈正直线相关,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P<0.01)。⑦二元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和肌少症肥胖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RA患者中肌少症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RA患者疾病活动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质疏松 肌少症性肥胖 疾病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