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关于《系辞》思想及其对文学影响翟江月《周易》之“经”与“传”产生于不同时代。《易经》为周初产物,卜辞记载了商后期故事以及大量西周初年故事,没有西周后期故事,就是明证;《易传》7种10篇则是战国时产物,其大部分产生于战国中期或更晚。《...

  • 标签: 《系辞》 《老子》 《易经》 文学批评 《周易》 儒家思想
  • 简介:任何经典文本解读实质上皆基于个体诠释再创造,一部蔚然大观易学史亦即一部易学诠释史。本文从易学史演变入手,以诠释学角度去剖析易学在不同时代解读中所呈现出特点,并用转意、演绎、得意、生意及复意做一粗线条概括和梳理,以期对易学发展史有一个较为清晰认识。

  • 标签: 易经 诠释学 易学史 转意 演绎 得意
  • 简介:卡尔·拉纳在《圣言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基础》把自己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和此在之在生存论关联,拉纳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圣言必然倾听者。在本质乃是在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在先把握是抽象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根据,同时是此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自由中向此在发出可能来临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上帝面前,在自己历史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形而上学以完全未知者形像出现上帝可能发出启示。上帝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历史并作为历史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在必然在自己历史倾听着可能以人言辞形式来临历史性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倾听者,此在在自由实现着自己先验本质。

  • 标签: 毕竟在 此在 在先把握 自由 人的历史性言辞形式 圣言的倾听者
  • 简介:天理概念是朱子哲学核心概念。历来研究对此多有论述和阐发。对诸如理与气、形上与形下等概念梳理和诠释,使我们对朱子哲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路有了较为明确理解。然而,天理内涵到底是什么,换言之,对于什么是天理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给出足够说服力回答。本文将以此为目标,通过对朱子相关论述细致哲学分析,以求对天理内涵给出具体而明确界说。

  • 标签: 朱子哲学 天理 内涵 整体框架 哲学分析 概念
  • 简介:清代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儒家“命”观念认为在人生历程和结局,存在着某种非人力所能左右、超越客观必然性。这是儒家思想超越理论层面上终极关怀理念。儒学在其历史发展,对“命”观念不断作出洋溢着人文精神诠释:认为“命”之超越性就内在于人气禀和德性之中;“命”之必然性实际上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性和在终点显现一次不可逆性;按照伦理、物理地生活——“尽人事”,就是“命”实现。凡此皆显示,儒家的人生终极关怀充盈着理性自觉。

  • 标签: 儒家 终极关怀 理性自觉
  • 简介:《鬼谷子》作为先秦纵横家唯一一部子书,许多教育思想在其中鲜活地存在。研究《鬼谷子》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重视,这既是服务教育学研究中国性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育生命自觉”之人。其育“生命自觉”之“圣人”教育目标、育“生命自觉”教育内容、育“生命自觉”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关系”生命自觉、《鬼谷子》教育思想核心:生命自觉价值取向、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正当需求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鬼谷子 教育 生命自觉
  • 简介:真实记录 可贵探索──评《吴仁宝评传》孙宅巍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撰著《吴仁宝评传》(以下简称《吴传》)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我们已经读到过冯治同志所写《史来贺评传》、《果都春秋》两部反映农民代表和农村风貌著作。吴仁宝是全国著名...

  • 标签: 吴仁宝 共同富裕 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城市化 中国农村 华西村
  • 简介:<正>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兼并竞争。齐国作为一个受分封东方大国,在此时期曾充分显示出繁荣强盛国势,并且称霸于一时。齐国强盛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决不可忽视,这就是在攻伐

  • 标签: 齐国 武技 管子 管仲 孟尝君 齐人
  • 简介:《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不同两个部分。《易经》产生,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是辩证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转化,“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周易 卜筮 义理易 变易观 太和
  • 简介:行动者做他所做理由是什么?这样理由是行动者实际上据以作出某个行动理由,即驱动性理由,以下简称行动理由。自戴维森以来流行看法是,行动理由是作为行动者心理状态欲念和信念。这个观点又被称作心理主义。

  • 标签: 行动者 心理状态 心理主义 驱动性 戴维森 信念
  • 简介:<正>齐国始祖是吕望。吕望在翦商定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于西周初以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东方,小国林立,齐国始封之地只有方圆百里。此后数百年间,齐国由小到大,到齐宣王时代,“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战国策·齐策》)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得以富强

  • 标签: 渔业生产 齐国 渔业区 营丘 淡水渔业 发展
  • 简介:<正>我认为程颐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形成。他《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世界观和(《易传》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书。《易》在它卦爻辞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事例或其它事例

  • 标签: 易传 程颐 封建社会末期 易经 思想影响 世界观
  • 简介:齐国盐业吕世忠研究齐国史,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然而以往论者较少。现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指正。一、西周时期齐国盐业齐地在夏、商二代属青州。《史记·夏本纪》称:“海岱维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纟希,海物维错。”明文规定...

  • 标签: 齐国 战国时期 盐业生产 春秋时期 姜太公 胶东半岛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学问,即人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阐释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胜利之最为极端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创造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制定上具有独特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西思想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