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我院收治的沙眼性干眼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抗炎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沙眼性干眼病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而值得我们日后临床借鉴和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滴眼液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早期镇痛效果及对减轻术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诊治的100例(11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均常规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观察组加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比较两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和角膜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0.96 ± 0.13)分比(2.21 ± 0.07)分、(0.90 ± 0.05)分比(1.71 ± 0.30)分、(0.71 ± 0.07)分比(1.54 ± 0.09)分、(0.51 ± 0.04)分比(1.31 ± 0.10)分、(0.21 ± 0.02)分比(0.80 ± 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3 d角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角膜愈合率均为100.0%(57/57、55/5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 标签: 翼状胬肉 眼水 疼痛 溴芬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抗炎药对沙眼性干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入的沙眼性干眼病患者60例(120眼),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60眼),对照组进行抗炎药治疗;研究组进行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抗炎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33%(53/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40/60)(P<0.05);观察组治疗后Sit、BUT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53眼(88.33%)结膜和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点数显著降低,对照组有40例(66.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3/6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11/6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9.259,P<0.05)。讨论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抗炎药物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安全高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透明质酸钠凝胶 抗炎药 沙眼性干眼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良好的术后镇痛十分重要,能缓解病人的痛苦,阻断不良应激,促使早期活动,减少心血管、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下肢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发生,也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了围手术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术后镇痛 非甾体类药 阿片类药 联合用 围手术期病人 下肢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将我院2010年应用的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消耗数据作系统的统计,采用金额排序法、用药频率(DDDs)分析法、日均用药金额(DDDc)分析法、处方数等指标,了解我院门诊非甾体类消炎药使用情况并做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甾体类消炎药 DDD
  • 简介:摘要软组织疼痛,是指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身疾病病理等导致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局部疼痛。本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据统计,临床患者2/3有疼痛,疼痛是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共有症状,软组织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已经被WHO列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癌症、心脑血管病、慢性软组织损伤)之一。而理疗联合非甾体外用药依托芬那酯凝胶在治疗软组织疼痛方面有显著地疗效。

  • 标签: 软组织疼痛 理疗 依托芬那酯凝胶
  • 简介:摘要对吴茱萸汁炮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以及苦寒药性的影响因素,核心目的是在相关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影响因素的整合,以便提高吴茱萸汁炮制的机制性,为药物的使用提供有效支持。

  • 标签: 吴茱萸汁炮制 黄连抗炎药效 苦寒药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与术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对黄斑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术前3d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B组术前3d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C组术后开始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术前术后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术后A、B、C三组均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D组仅给予典必殊滴眼液。分别于术后3d,1、2、4、6、10周随访,观察各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水肿发生率和黄斑中央区厚度。结果术后3d、1、2周各组间黄斑水肿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和10周,A、B、C、D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依次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期,四组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可更好减少黄斑水肿的发生,且口服的效果比局部用滴眼液的效果要好。

  • 标签: 非甾体类药物 白内障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甾体消炎药在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分析72例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术后急性疼痛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非甾体消炎药组采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临床用药效果;急性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出院时间;用药安全性;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非甾体消炎药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临床用药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非甾体消炎药组急性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非甾体消炎药组1例胃肠道反应、1例心血管反应、1例肝功能损害和1例肾功能损害,发生率11.11%;对照组1例胃肠道反应、1例心血管反应、2例肝功能损害和1例肾功能损害,发生率13.89%,P>0.05。干预前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非甾体消炎药组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术后急性疼痛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高,可缓解临床症状和加速出院,减轻疼痛,无明显副作用。

  • 标签: 非甾体消炎药 术后急性疼痛 合理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SCI,CINAHL,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手工检索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随机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并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05年3月30日.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83例患者,均为高质量研究.对治疗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仅在第1、2周疗效优于安慰剂,疼痛减轻的效应量分别是0.41[95%CI(0.16,0.660)]和0.40[95%CI(0.15,0.65)],而第3、4周疗效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仅有短期(<4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仅在第1、2周优于安慰剂,2周后其疗效与安慰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证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骨关节炎超过2周仍然有效.

  • 标签: 骨关节炎治疗 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以及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观察Hp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随访1年后选出136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根除H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法莫替丁)和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各68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696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589例为Hp阳性,其中137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23.26%;107例为Hp阴性,其中9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41%。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P<0.05)。观察组2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2.94%,对照组中8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11.76%。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Hp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可根据患者病情替换使用法莫替丁可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 Hp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临床疗效来探析抗炎药物、人工周期疗法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炎的可行性。方法依据治疗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抗炎药物联合人工周期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7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抗炎药物联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子宫内膜炎 抗炎药物 人工周期疗法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非甾体类和肌注复方吡唑酮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对139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发热患者的退热处理及效果,根据处理方案不同,将样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口服非甾体类药物,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代表,共72例;B组为复方吡唑酮类药物,以复方氨林巴比妥为代表,共67例,比较两组退热治疗事件的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A组93.1%、B组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8,P=0.032)。平均退热时间A组(2.93±1.34)h、B组(3.57±2.1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P=0.045)。A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B组6例。结论相比肌注吡唑酮类药物而言,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热的疗效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非甾体类和吡唑酮类 发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上对上消化道溃疡致病作用。方法选取纳入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非消化溃疡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HP和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服用NSAIDs的发病率与Hp感染率对比(P<0.05),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与十二指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OR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NSAIDs可造成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但长期、短期与偶尔服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NSAIDs药物合并Hp感染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服用NSAIDs药物可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尤其是胃溃疡。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 标签: 非甾体消炎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上消化道溃疡 致病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致相关性溃疡,效果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国产泮托拉唑 非甾体消炎药 相关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致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