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MPR、SSD、MIP及VRT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PR及3DCT可发现及多方位观察骨病变。结论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病变 螺旋CT 重建
  • 简介:摘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类新型技术手段,其不仅仅能够在口腔种植领域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同样也能够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表现出较强的应用效果,本文就重点针对口腔正畸领域中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讨。

  • 标签: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口腔正畸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产生机制,采用相应手术方法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8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侧鼻翼软骨充分松解后与健侧鼻软骨缝合悬吊固定,在同侧鼻前庭黏膜皱褶处采用“Z”成形术,在鼻小柱基部及患侧鼻翼外侧基部的皮下及肌层悬吊固定。纠正鼻翼塌陷、鼻尖过低、鼻小柱偏斜等畸形。

  • 标签: 单侧唇裂 鼻畸形 矫正技术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69-01
  • 简介: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对移植前胚胎进行染色体遗传学筛查,建立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方法。方法对冷冻囊胚、对照质控品先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然后再继续aCGH检测。结果4个冷冻囊胚中1个染色体正常,另外3个染色体异常,对照质控全部检测出。结论应用全基因组扩增以及aCGH技术,对囊胚成功进行了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能够全面评估胚胎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情况,为复发流产患者提高生殖成功率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全基因组扩增 比较基因组杂交 非整倍体 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DSA确诊为烟雾病11例患者的MSCTA影像资料。结果MSCTA在诊断脑烟雾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方面与DSA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MSCTA诊断颅底烟雾状血管符合率为90.9%(10/1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烟雾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烟雾病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 标签: MSCTA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成像 烟雾病
  • 简介:计算在当前医院医疗技术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深度仍显不够,尤其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势在必行。本文将对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各个方面管理工作中应用,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 标签: 医院管理 信息化技术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胶片引流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提供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62例(62足)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选择负压封闭引流32例(32足)(VSD组)和常规胶片引流30例(30足)(胶片组),总结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坏死、伤口感染、术后肿胀程度、术后疼痛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负压引流组有2例发生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胶片引流组有9例发生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负压引流组有1例发生伤口感染,胶片引流组有7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第1、2、3天胶片引流组患足的肿胀程度较负压引流组严重。术后第1、2天,胶片引流组患足的疼痛程度较负压引流组明显。结论负压引流技术在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减少术后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肿胀程度及患者的疼痛程度。

  • 标签: 负压引流 胶片引流 跟骨骨折 手术 伤口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DWI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诊治的75例早期脑梗塞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和DWI扫描,对比DWI与T2WI病灶检出情况以及ADC与rADC值变化情况。结果参照金标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DWI病灶检出率97.82%显著高于T2WI68.48%(P<0.05);92个梗死病灶ADC与rADC值均显著下降,梗死病灶ADC平均值显著低于对侧相应位置(P<0.05)。结论颅脑DWI成像技术在断早期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DWI成像技术 诊断 早期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拔牙技术在阻生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阻生齿拔除患者,根据患者拔除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拔除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进行拔除,对两种方法下患者拔牙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患者拔牙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阻生齿拔除中采用微创拔牙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拔牙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拔牙技术 阻生齿拔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气管旋切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所接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分成不同临床疗法组,并于围术期后评定疾病效果。结果研究组疾病患者临床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将气管旋切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疾病患者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值得学习。

  • 标签: 气管旋切技术 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超声清洗技术作为现阶段的重要医疗清洗技术,对医疗器械消毒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部分专家提出利用超声清洗技术,实现医疗器械的进一步消毒,在缩短消毒时间的情况下,保证消毒器械的清洁性,并且实现医疗技术的更大进步。

  • 标签: 超声波 医疗器械 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BE)随诊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100例B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氩等离子凝固术(APC)与6个月的随访,并在随访中先后给予其内镜与NBI检查,并将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诊,4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64.44%与88.89%,特异性分别为70.91%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复诊,3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敏感性分别为68.42%与92.11%,特异性分别为72.58%与8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BI检查病理分型中,Ⅰ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BE患者,同常规内镜检查相比,NBI检查确诊率更高。而且在随访中若经NBI诊断为Ⅱ级或Ⅲ级,则表示未愈,需继续接受治疗;若诊断为Ⅰ级,则需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

  • 标签: BE NBI 随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名骨科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封闭引流,观察组实施负压封闭引流,对比分析两组更换引流管次数、创面恢复、伤口感染复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结果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观察组患者更换引流管次数、创面恢复、伤口感染复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对比均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骨科 常规封闭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自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标签: 血液替代制品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术 白细胞滤除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为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疟疾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提取血液样品120份,每例2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技术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恶性疟疾原虫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恶性疟疾原虫密度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灵敏度为71.7%,对照组为6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性检测都为100.00%,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疾原虫密度区间为10-100、101-1000、1001-10000和10001-100000等,观察组检测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恶性疟疾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很好的检测出恶性疟疾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筛选出感染恶性疟疾的患者,适应于恶性疟疾的快速检测。

  • 标签: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 恶性疟疾 快速检测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