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六产科门诊就诊患者3 794例,系统病因学筛查排除具有诊断明确的解剖、凝血、遗传异常及感染因素的患者后,选取孕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302例,再排除其中孕前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2.5 mIU/L的患者62例,最终纳入240例。本研究将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定义为妊娠13周+6天前2.5 mIU/L<TSH<妊娠特异参考值上限。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甲减患者84例,未发生者156例。分析2组患者病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边缘性亚甲减的高危因素,并进行共线性诊断、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受孕方式、孕前TSH水平、抗核抗体(ANA)阳性、狼疮抗凝物(LAC)阳性、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阳性为潜在高危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前TSH水平>1.5 mIU/L(OR=5.241,95%CI 2.659~10.330)、ANA阳性(OR=3.614,95%CI 1.866~7.000)、抗β2GP1抗体阳性(OR=3.415,95%CI 1.176~9.917)、LAC阳性(OR=2.785,95%CI 1.024~7.573)与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有关(P<0.05或P<0.01)。共线性诊断未发现各因素间存在明显共线性关系。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余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甲状腺自身抗体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孕前TSH水平、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甲状腺 妊娠 妊娠免疫 边缘性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5%脑电边缘频率(SEF)值在反映接受改良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麻醉深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5例,三组患者在接受MECT前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麻醉,A组(丙泊酚1.5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B组(丙泊酚2.0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C组(丙泊酚2.5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比较各组治疗前清醒时(T1)、睫毛反射消失(T2)、电刺激开始(T3)、电刺激结束后3 min(T4)、完全苏醒(T5)时的95%SEF值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观察治疗后第1天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50±0.87)Hz、(21.49±0.91)Hz、(21.99±0.92)Hz、(28.42±1.29)Hz、(28.40±1.15)Hz,B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34±0.91)Hz、(18.93±0.86)Hz、(19.05±0.83)Hz、(27.54±0.73)Hz、(28.42±1.21)Hz,C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26±0.90)Hz、(16.41±0.75)Hz、(16.36±0.75)Hz、(26.58±0.64)Hz、(28.48±1.19)Hz,B组和C组T2时95%SEF(t=24.49、48.60,均P < 0.05)、T3时95%SEF(t=28.47、54.51,均P < 0.05)及T4时95%SEF(t=7.61、15.91,均P < 0.05)均显著降低;C组T2时95%SEF(t=24.11,P < 0.05)、T3时95%SEF(t=26.04,P < 0.05)及T4时95%SEF(t=8.30,P < 0.05)均显著低于B组;A组T1~T5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分别为(94.16±2.07)、(55.34±1.93)、(56.61±1.84)、(76.29±1.94)、(93.84±2.39),B组T1~T5时BIS分别为(94.51±2.25)、(52.39±1.58)、(52.45±1.94)、(73.58±2.19)、(93.28±2.52),C组T1~T5时BIS分别为(93.97±2.16)、(50.57±1.96)、(51.60±2.03)、(69.51±2.12)、(93.57±2.66);B组和C组T2时BIS(t=24.49、48.60,均P < 0.05)、T3时BIS(t=28.34、54.28,均P < 0.05)及T4时BIS(t=7.61、15.91,均P < 0.05)均显著低于A组;C组T2时BIS(t=24.11,P < 0.05)、T3时BIS(t=25.93,P < 0.05)及T4时BIS(t=8.30,P < 0.05)均显著低于B组;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T2(r=0.65,P < 0.05)、T3(r=0.68,P < 0.05)及T4(r=0.49,P < 0.05)时的95%SEF值与相应时间的BIS值呈正相关;三组患者电刺激发作时间[(61.25±4.32)s、(45.19±3.68)s、(27.54±2.54)s](F=1 434.14,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87.68±5.82)%、(81.59±5.35)%、(75.27±4.87)%](F=87.09,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5 668.38±1 264.01)μV²、(4 555.61±1 058.96)μV²、(3 642.25±792.68)μV²](F=59.9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电刺激发作时间(t=36.07、75.71,均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t=9.15、18.66,均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t=8.49、15.46,均P < 0.05)均显著低于A组,C组的电刺激发作时间,发作后抑制指数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t=39.64、9.50、6.97,均P < 0.05);BIS与电刺激发作时间(r=0.68,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r=0.55,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r=0.42,P < 0.05)呈正相关;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头痛、肌痛、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95%SEF值与麻醉深度指标BIS呈正相关,其T2时的BIS与MECT发作效果呈正相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电休克 麻醉 脑电边缘频率 脑电双频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运用乳晕边缘切口术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病例数为7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放切口术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乳晕边缘小切口术式。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瘢痕以及哺乳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瘢痕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哺乳情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良性肿瘤患者实施乳晕边缘小切口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瘢痕情况,同时不会对术后生育哺乳造成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良性肿瘤 乳腺 哺乳 乳晕边缘切口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中心区和边缘区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以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肿瘤中心区淋巴管密度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以了解结直肠癌不同区域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同时分析肿瘤不同区域淋巴管密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与肿瘤边缘区淋巴管相比,肿瘤中心区淋巴管通常表现为体积更小的闭塞状和不规则状。结直肠癌肿瘤中心区淋巴管密度与肿瘤大小(t=2.673,P=0.009)、组织学分级(t=-2.296,P=0.023)及患者的预后(χ2=4.386, P=0.036)均有关,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t=-4.053,P<0.001)、肿瘤分期(t=4.740,P=0.004)及患者的预后(χ2=5.806, P=0.016)均有关。结论肿瘤边缘区淋巴管生成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中心区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肿瘤生长及分化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区和中心区淋巴管生成对于结直肠癌的发展及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使用银杏叶片与六味地黄丸联合治疗,对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是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使用平行对照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再给予银杏叶片与六味地黄丸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新增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5.64%,进展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缓解率为28.21%高于对照组的5.13%。组间有明显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给予银杏叶片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对早期视网膜病变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银杏叶片与六味地黄丸联合 糖尿病 早期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六味地黄丸联合银杏叶片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六味地黄丸以及银杏叶片,对照组患者给予相应的安慰剂,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水平以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BG以及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B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R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IL-8以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银杏叶片可有效降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六味地黄丸 银杏叶片 早期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银杏叶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设置研究目标:本院100例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选取研究时间:2018.1-2021.1,研究分组方法,双盲分组法,对比小组名称:联合组(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银杏叶片治疗)、普通组(银杏叶片治疗),分析比较指标:治疗前后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与普通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优势于普通组(P<0.05)。结论: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银杏叶片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盐酸多奈哌齐片 血管性认知障碍 疗效 银杏叶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胰腺的淋巴瘤(primarypancreaticlymphoma,PPL)是非常罕见的胰腺肿瘤,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marginalzoneBcell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尽管可以发生在任何结外部位,但截止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发生在胰腺,且没有任何病理描述。本文报道1例胰腺原发的MALT,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和病理医师参考。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结外边缘区 胰腺肿瘤 文献复习 黏膜相 LYMPHOMA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脉期边缘强化的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以期在术前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材料与方法共纳入了经病理证实的cHCC-CCA患者70例和ICC患者74例,所有患者的MRI增强检查均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回顾性分析cHCC-CCA和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特征,比较cHCC-CCA和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RI特征的差异。结果边缘强化的cHCC-CCA的肿瘤内出血(25.7%与9.5%,P=0.010)、非周边廓清(51.4%与9.5%,P<0.001)、强化包膜(60.0%与14.9%,P<0.001)、结中结征(7.1%与0%,P=0.025)及马赛克征(51.4%与2.7%,P<0.001)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CC;相反,DWI序列的靶征(25.7%与52.7%,P=0.001)、延迟中央强化(38.6%与82.4%,P<0.001)及肝包膜回缩(31.4%与55.4%,P=0.004)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ICC。结论非周边廓清、强化包膜及结中结征、马赛克征等磁共振成像特征,结合AFP升高,将有助于鉴别动脉期边缘强化的cHCC-CCA和ICC。

  • 标签: 混合型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边缘强化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单颗固定种植修复后其功能及结构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治疗的牙缺失需进行后牙单颗牙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慢性牙周炎(稳定期),将患者分成牙周炎组(40例,合并慢性局部牙周炎)和牙周健康组(93例,牙周健康)。随访6个月,比较在种植修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种植体探诊深度(PD)、牙龈厚度、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边缘骨吸收变化等参数,考察两组的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两组种植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3/93)比95.0%(38/40),χ2=1.94,P=0.163];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0.0%(0/93)比2.5%(1/40),χ2=0.19,P=0.663]。牙周炎组术后3个月、6个月PD与术后1个月比较,参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4.30,P=0.020、< 0.001)。牙周炎组术后6个月mSBI(t=1.97,P=0.048)、牙周健康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mSBI(t=3.64、4.50,均P < 0.001)与相应组术后1个月相对应参数比较均降低。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PD、PIS、mSBI相关参数同一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间PD、mSBI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13,P=0.041、0.035)。种植修复术后6个月,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其术后呈升高趋势,牙周炎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64、0.63,P=0.100、0.524),牙周健康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70、1.18,P=0.088、0.236),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0.99、0.49,P=0.321、0.620),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t=0.87、1.36,P=0.379、0.1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在相同时间点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0.39、0.54、0.77、0.55、0.38,P=0.623、0.693、0.590、0.439、0.580、0.699)。结论单颗固定种植修复术可用于治疗牙缺失合并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对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较牙周健康者具有较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 标签: 牙缺失 慢性牙周炎 牙种植 牙种植体,单牙 牙周指数 牙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唇边缘弧形术联合新月形切除术治疗小阴唇肥大合并阴蒂包皮过长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入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小阴唇肥大合并阴蒂包皮过长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与常规组(29例),常规组采取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阴唇边缘弧形术联合新月形切除术治疗。观察小阴唇肥大合并阴蒂包皮过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常规组(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口Ⅰ期、Ⅱ期、Ⅱ期愈合率(96.77%、90.32%、93.64%)均高于常规组术后伤口Ⅰ期、Ⅱ期、Ⅱ期愈合率(75.86%、68.96%、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3.22%)优于常规组(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6.77%)高于常规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阴唇边缘弧形术联合新月形切除术治疗小阴唇肥大合并阴蒂包皮过长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伤口早期愈合,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小阴唇肥大 阴蒂包皮过长 阴唇边缘弧形术 新月形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菌保护膜封铺巾边缘对于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无菌保护膜封铺巾边缘的无缝隙护理,观察两组骨折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均能提高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折患者手术部位实施护理时,无菌保护膜封铺巾边缘对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影响较大,能显著降低感染率,有较高使用价值。

  • 标签: 无菌保护膜 骨折患者 无缝隙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在西药降糖降压的基础上用中药六味地黄软胶囊,银杏叶片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对中药干预组与翠纯西药组各143例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8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变化,并用成本一效果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中药干预组18个月后生理功能维度积分及生存质量总积分改善优于翠纯西药组(P〈0.05),且中药干预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率高于单纯西药组(25.86%VS1416%)。中药干预组生存质量量表总积分明显改善率每上升1%所需成本比单纯西药组低18.23%。结论:2型糖尿病早期中药干预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尽管这种干预增加短期成本,但成本效果比优于单纯西药组。

  • 标签: 2型糖尿病 六味地黄软胶囊 银杏叶片 生存质量 药物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二氧化锆修复体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及对提升边缘密合性的价值。方法:入选时限:2019年4月-2020年4月,观察对象:100例口腔修复治疗病例样本,以奇偶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组,50例记作对比组(钴铬合金)、50例记作研究组(二氧化锆)比较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修复体外形(8.53±0.66)、边缘密合度(8.39±0.58)、颜色匹配(8.33±0.57)、龈缘着色(8.41±0.54)等均较对比组更佳(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较对比组16.00%更低(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应用二氧化锆修复体,可优化和提升修复体外形、边缘密合度等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二氧化锆可作为推荐修复体在未来口腔修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二氧化锆 边缘密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 标签: 牙种植 牙槽骨质丢失 队列研究 随访研究 引导骨再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它拥有所有通俗好莱坞恐怖片的场景:一个飘乎不定的杀手掠过全球,身后留下数百万的尸体,而整个医学界却无法阻止这场屠杀,对于电影剧本这是个模糊浅显的概念,但在1918年末,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及1919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它却真实的展现出来.10个月里,流感病毒袭击了整个世界,500多万人被感染,并至少夺去了20至40万人的生命,这个数字超过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人数的两倍.很多流行病学家相信类似的场景将再次发生,而且将更加严重.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传染病 流行病学 禽流感 A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