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祖籍余姚.青年时随父迁家至山阴(今绍兴),后在离越城10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系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 标签: 明代 王阳明 姚江王氏 浙江
  • 简介:民国初年,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南方画家客居北京,给因循守旧的北京画界带来一股新风.其中华和陈师曾并称“陈”,被公认为北京画坛领袖.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影响,密切配合,并肩奋斗,在绘画创作、艺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为中国画的复兴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民初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

  • 标签: 民初 北京画坛 姚陈 双子星座
  • 简介: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凡一万余篇,二百年来被誉为治学的“良师”,影响一直很大。《提要》具有明显的表扬汉学、贬抑宋学倾向,已被学界公认。但作为官修书,从《提要》经部总叙来看,仍是摆出在汉末之间不偏不倚的姿态。

  • 标签: 四库提要 提要稿 姚鼐 惜抱轩书录 异同 学术主张
  • 简介:义先生近年陆续出版了《折枝集》、《呼唤集》两本文集和一册名为《行吟集》的诗集。作为一名从教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这些诗文中洋溢着他对国家的爱、对事业的爱,以及对同学、对同事的爱。正如他平日与人谈话时总是满面笑容一样,他也总是以笑容面对人生,

  • 标签: 先生 教育工作者 出版 同学 谈话 笑容
  • 简介:在经历了一个历代相承的累积过程之后,至明末清初,麻溪氏已成为桐城一地具有典型意义的家族,呈现出繁荣的文化面貌。麻溪氏家族文化的兴盛与家风、家学、教育等内在家族因素密不可分。诗歌作为氏最为主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在明末清初的龙眠诗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桐城诗歌发展关系密切。氏家族文化及其诗学贡献的梳理,对于解读明清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明末清初 麻溪姚氏 文化 诗歌
  • 简介:<正>淮军宿将刘铭传,因在中法战争中坚守台湾,力挫法寇而名垂青史。但在十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这个一代名将却没有什么表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永森在所著《刘铭传传》一书中,试图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据书中所载:中日战争开始后,早已休致在家的刘铭传亟盼朝廷能宣召他,让他重新驰骋战场。随着朝鲜战事的爆发和日益危急,京中一班有识之士,上书清廷,请颁诏任命刘铭传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但翁同和拒不同意,只由朝廷寄一道圣旨给李鸿章,由李鸿章写信给刘铭传,问刘氏是否愿意出山?刘立即回复:如果朝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他将练兵四十万,以二十

  • 标签: 刘铭传 李鸿章 甲午战争 清政府 翁同和 朝鲜
  • 简介:鼐在乾隆年间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所撰提要拟稿后经刊行成《惜抱轩书录》。长久以来,学界都是通过此书来研究鼐与四库提要之间的关系。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在篇数、字句等方面都与《惜抱轩书录》有所差别,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可以为认识鼐在四库馆时的思想和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

  • 标签: 姚鼐 《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宋代出现的年谱这种体裁,是按年月专门记载某一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在年谱中,被记述的人,称为谱主,一般是政治家、学者或其他知名人士。撰写年谱的人,则大多是著名的学者,或是对谱主生平行事很熟悉的弟子或后学。他们主要记述谱主的生平行

  • 标签: 年谱 生平事迹 记述 学者 政治家 胡适
  • 简介:桐城文派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逐渐衰微,在曾国藩时曾演变成'湘乡派'。桐城派与湘乡派与其与阳湖派的关系不同,阳湖派是桐城派生出的一支,但没有取代桐城派之意,湘乡派竭力推崇桐城派,其影响所及,连桐城吴汝纶先生也向风景从,变成了湘乡派,张(裕钊)、吴(汝纶)门人遍及南北以及日本,而桐城竟似'在祧列'。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到处讲桐城派,其

  • 标签: 人品文品 先生人品 姚先生
  • 简介:文化生态是指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构,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荡里姚 傩神会 村落 宗族 砌末道具
  • 简介:伯夷、叔齐何许人也?您不是听过京韵大鼓吗,当年“鼓界大王”刘宝全唱的《百山图》,唱词中有这么一句“伯夷、叔齐不吃周家饭,弟兄们饿死在那首阳山”,说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伯夷、叔齐是亲手足,兄弟二人系孤竹君之子。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曾在军前拦住武王马头,力谏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灭商立周,伯夷、叔齐二人跑到首阳山“不食周粟”,把首阳山的野草都吃光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那是商、周时的事了。

  • 标签: 20世纪 抗日战争 梅兰芳 武王伐纣 京韵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