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AVO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含气砂岩储层的勘探,如在得克萨斯湾岸、北海和西非等地区,但成功用于碳酸盐岩勘探的例子则不多见。

  • 标签: AVO技术 含气性 白云岩 勘探 灰岩 探测
  • 简介:台北凹陷前侏罗系是目前吐哈盆地获取新增储量最有利的接替区,但因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层位难以识别和追踪而无法确定源岩分布及生烃规模.通过对鲁克沁构造带稠油的油源分析,证实了台北凹陷深层不仅存在叠系生油岩,而且生烃潜力及资源规模巨大,并已发生过多期油气生成、聚集.

  • 标签: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上二叠统 生烃潜力 油源对比 源岩
  • 简介:1.CAWS600自动站简单故障排除故障现象:在CAWS600自动站所采集的数据文件“Z”文件中,地温0-20厘米有时出现不连续的、或单个要素负值的不正常记录。这些负值数字常显示为“-245”或“-255”。

  • 标签: 故障排除 自动站 数据处理 报表 数据文件 不正常记录
  • 简介:就合肥市马鞍山路南段路面基层(灰碎石)的施工中,试验路段施工时使用生石灰粉的情况,谈谈该类混合料在材料特性、室内试验、施工工艺上的特殊性.

  • 标签: 路基 材料试验 生石灰粉 试验路
  • 简介:生态地质学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有:a研究岩石圈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功能及它们形成的规律和发展动力;b从岩石团生态功能更替的观点,研究岩石团近地表部分对人为影响稳定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c为了保护和改进岩石圈近表地层的生态功能,需要努力研究控制这些地层状态和性质的理论和方法;d研究利用工业废物和处置废物场地选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e发展工程保护的地质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生态地质学 科学问题 实用问题 逻辑结构 地质学 环境保护
  • 简介: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系统总结了影响微型构造精度的主要因素、微型构造研究的方法及合理工作程序.以河流动力学理论等为依据,以孤岛油田中中区380口井的测井资料及取心资料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馆陶组上段3~5砂层组各小层的微型构造类型及特征,认为微型构造主要与河道侵蚀下切、古地形、差异压实作用等非构造作用因素有关.探讨了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或控制作用.

  • 标签: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油层微型构造 剩余油分布 古地形 差异压实作用
  • 简介:本文通过数值计算,在线弹性范围内初步分析了土层地震反应随不同侧向人工边界、有限土域取值范围、土介质的阻尼系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滞后阻尼假定,探讨了在土层时域分析中如何由滞后阻尼系数形成阻尼矩阵,给出了一个阻尼系数转换频率取值的经验公式。在此研究基础上编制了维有限元SR2D计算程序。

  • 标签: 人工边界 阻尼系数 非线性 行波输入 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6210矿田小斑状云母花岗岩为产铀花岗岩。经研究属地壳重熔型花岗岩。钾长石和石英呈斑晶出现,具纺锤状、眼球状,呈定向分布。云母花岗岩乃是一种白云母化的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上部是云母花岗岩,至700—1000m深部逐渐过渡为白云母化极弱的黑云母花岗岩。云母花岗岩的氧化硅比黑云母花岗岩略高。石英及钾长石含量较多,斜长石号码偏

  • 标签: 二云母花岗岩 白云母 黑云母花岗岩 矿田 斑晶 化极
  • 简介: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各类地质报告逐年增加,国家对地质报告的制印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氨熏、兰晒图复制的地质报告,资料部门已明文规定不得提交,因此各地质系统都先后建立或正在筹建制印厂。目前胶印制版工艺复杂、设备多、材料消耗大、

  • 标签: 地质报告 胶印版 复制 制版法 照相 纸基
  • 简介:通过瞬变电磁测深方法在公婆泉地区寻找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以视电阻率断面特征的定性分析,结合孔旁测深、正演拟合、反演计算,划出了4个大的地层界面。根据地层的隆起、凹陷特征分析了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探讨了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环境。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砂岩型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瞬变电磁测深
  • 简介:阿尔派恩油田位于阿拉斯加北坡上,在普鲁德霍湾油田以西48km处。该油田目前全部采用水平井开发,用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驱油,与原来的开发方案相比,采用目前的新开发方案,预计增加可采储量1034万m^3,提高采收率6.5%。

  • 标签: 水平井 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法 采收率 驱油机理 开发方案 油藏描述
  • 简介:瞬变电磁测深方法是目前众多电测深方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以其独到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沉积盆地的电性层划分,在近几年的砂岩型铀矿找矿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所有新方法类似,该方法也存在着应用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解释成果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瞬变电磁测深技术运用于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 标签: 瞬变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砂岩型铀矿
  • 简介:干酪根是石油的原料,在原油形成之前可能经历漫长的改造和成岩期。一种普遍的假设是:排出油的总成分反映了这种渐进改造的诸多信息,而最初固定碳的原始生物信息大多损失掉了。但在大多数早期原油有机物中仅占一小部分的微量组分即生物标志化合物例外。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中大量原油和岩石提取物的烷烃和环异戊烯烃馏分分析表明,作为大多数原油的主要组分的这类馏分是生物残体液化的直接产物,这些生物残体在生油点以前基本保存完好。因此,这类馏分的原始生物成分在原油馏分中保存下来了。采用有机地化中一种新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上一中古生界推定烃源岩中的242个油样以及83个岩石抽提物样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325个正构烷烃和环异戊烯烃(总共24种)的分布可以用6个分别归因于特定生物供给源的端元组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6个中有4个是主要的生油源(高等植物的蜡质、蓝藻细菌、微藻类和粘球形藻属微生物)。这些端元占了我们样品中正构烷烃和环异戊烯烃的大部分。其余两种代表了储层中沉积和低水平生物蚀变期间原始有机物的次生物蚀变(生物降解)的产物。每一个端元都由一个分析物谱所组成,其丰度以固定的比率和其它端元彼此相关。我们推测,每一种原始的端元都代表了一种耐久的生物聚合物的降解,这种生物聚合物为某类生物的细胞壁和隔膜。正构烷烃和环异戊烯烃反映了它们的各种前体(即原始有机物源)的加权特征。如果大多数原油都是少数化学结构简单的生物聚合物的产物,那么就要对我们关于总有机碳重要性和油窗特性的许多假设重新进行审查。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原油 烷烃 异戊二烯烃 蓝藻细菌 干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