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对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选取了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13.34±5.2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亚低温 依达拉奉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躯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分析32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证实患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3.2)岁。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发病前均无躯体疼痛,主要症状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11例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偏瘫14例,失语7例,其他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复视、眩晕、构音障碍、单眼黑朦等。外周血D-二聚体增高20例,CA-l25增高22例,CA-l99增高2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20例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12例累及双侧前循环。病灶累及小脑半球2例,大脑半球脑叶皮层下14例;大脑半球深部7例,基底节、丘脑、内囊各2例,脑干3例。心脏彩超均无发现异常,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7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27例头部DWI出现2个以上同一颅内不同动脉供血区的分散小病灶。肿瘤类型按部位,肺癌最多见,按病理类型分腺癌多见。恶性肿瘤确诊时间多为脑梗死发生后3-14d,确诊时14例已发远处转移。脑梗死后30d,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19例,死亡1例。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高凝状态均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安全性尚待研究,临床目前偏向于接受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躯体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纤溶酶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同时联合纤溶酶注射液,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为78.0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NIHSS分数以及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上述得分均有所改善,就改善情况来看,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纤溶酶注射液进行治疗,安全性强,有效性高,其能够全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纤溶酶注射液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我科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起止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5月,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患者PCT水平和NIHSS评分关系以及预后关系。结果:(1)PCT和NIHSS评分之间关系中,大面积梗死组患者PCT水平高NIHSS评分高;中等面积梗死组患者PCT水平中等,NIHSS评分中等;小面积梗死组患者PCT水平低,NIHSS评分低。(P

  • 标签: PCT 脑梗死 NIHS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科接诊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n=10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50人,前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低(P<0.05)。关于NIHSS评分,干预结束时:试验组数据(4.53±0.74)分,和对照组数据(8.05±0.93)分相比更低(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用康复护理干预,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血糖降低更为迅速。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价值 2型糖尿病 康复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控制血糖,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及对症治疗。有脑水肿表现者给予脱水剂。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除积极控制血糖,还要降低血压,同时予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脑梗死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策略,进行病情改善和并发症控制,提升护理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灯盏细辛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灯盏细辛每天13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治疗128例脑梗死患者并与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136例进行对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30天,6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记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5天、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记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后6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记分及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灯盏细辛能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期和恢复期的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缩短康复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灯盏细辛 中药制剂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丹参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络泰治疗脑梗死疗效。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络泰和应用消栓灵治疗疗效进行比较,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建议采用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痊愈29例,占48.3%;显著进步20例,占33.3%;进步8例,占13.1%;无变化3例,占5%。无1例恶化、死亡。结论:应用络泰治疗脑梗死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 标签: 络泰 脑梗塞 对比研究 消栓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2例,时间自2022.01开始,结束于2022.12。分组执行抽签法,两组各36例。参照组、试验组分别应用常规急诊护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案。检验2组急救效果。结果:试验组急救指标、抢救效果均更加优异,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流程 抢救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治疗方法予以辛伐他汀、阿斯匹林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4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4天后对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s,NIHSS)评分,并测定hs-CRP、MMP-2水平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MP-2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MMP-2及hs-CR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NIHS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hs-CRP水平并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目的:观察评价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医院神内科收治ACI患者中随机选取出10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单一氯吡格雷治疗和依达拉奉、氯吡格雷复合治疗,评价两组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对照组(13.88±2.70)分,研究组(7.41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对照组74.07%,研究组9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氯吡格雷协同治疗ACI疗效较优,安全性好,值得应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评价以下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NO及ET-1水平;(2)依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3)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4)统计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O及ET-1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N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中均未见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内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法舒地尔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IL-6、IL-8和TNF-α水平[(158.4±25.8)ng/L、(168.3±18.8)ng/L、(2.9±1.0)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68.8±5.8)ng/L、(62.3±7.5)ng/L、(0.8±0.2)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依次逐级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IL-6、IL-8和TNF-α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脑梗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五E”模式多方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五E”模式多方位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P

  • 标签: “五E”模式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科接诊急性脑梗死病人(n=263)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133人用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130人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疗效: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联用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病人的疗效更高,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疗效 抗血小板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对其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56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病症,乙组64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症,对患者入院就诊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入院就诊阶段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指标均显著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其左室射血分数55.3%明显高于乙组47.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伴随梗死前心绞痛的患者其心肌梗死指标较为轻缓,同时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较低,在临床治疗中起参考作用。

  • 标签: 梗死前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