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包括全部77个学科评议组。本届学科评议组口腔医学组专家由9人组成,任期为5年,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下,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咨询、审核、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名单如下:孙宏晨(吉林大学)、边专(武汉大学)、陈谦明(四川大学)、周学东(四川大学)、俞光岩(北京大学)、李铁军(北京大学)、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赵铱民(第四军医大学)、刘洪臣(解放军进修学院)。

  • 标签: 国务院 组成 学位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 简介:本文的目的是针对恢复丧失的生物学宽度这一传统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手术方法。生物学宽度的丧失与患牙的上皮结合和/或结缔组织附着发生破坏有关。常规的骨切除术,包括对存留牙齿表面的改形与保守性切除支持牙槽骨相结合的方法,来产生修复所需要的生物学宽度。这一操作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切除最少的支持骨;(2)消除有害的根面解剖形态,如沟槽、凹面、牙骨质釉质突起等;(3)形成对软组织适应性更好的光滑根面;(4)减少或消除Ⅰ°和Ⅱ°根分歧病变;(5)在牙根过于靠拢的情况下,可改善牙龈外形及修复材料所需的空间。本文叙述牙根改形术的具体步骤作为传统冠延长术的一种变通的选择。

  • 标签: 牙根改形 牙周手术 生物学宽度 手术方法 骨切除术
  • 简介: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加工方法及组成不同的双磷酸钙(biphasiccalciumphosphates,BCP)的骨引导的能力和骨愈合的模式。材料和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每只兔子颅顶有4个8mm环形缺损.每个缺损代表一个组别:对照组.实验组:BCP1.70%HA(羟基磷灰石).30%β-TCP(β-三磷酸钙):BCP2,30%HA,70%p-TCP;BCP3,20%HA.80%D-TCP。兔子在第2周(n=5)或第8周(n=5)在处死后进行组织学及组织计量学分析。结果:在双磷酸钙(BCP)组的骨增量远大于对照组(P〈005)。第2周或第8周新骨形成量无明显差异。在第2周,BCP3组的双磷酸钙的吸收作用远大于BCP1和BCP2组.然而在第8周.BCP2和BCP3的这种差别变得不明显。BCP组问新骨形成的模式和材料的吸收有明显差异。在BCP1组中.新骨在剩余颗粒中呈线性排列,在BCP2组中,可观察到丝状伪足状新骨形成;在BCP3组中.可见分散在剩余颗粒中的胶原蛋白片段及颗粒表面的裂隙状不规则新骨形成。结论:在本研究中.特定的HA、β-TCP比例对新骨形成和空间的保持无明显影响。而组间观察到的骨愈合模式的差别可归因于加工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双磷酸钙(BCPs)的物理化学属性的差异。

  • 标签: 骨再生 骨替代物 双磷酸钙
  • 简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武汉分会口腔正畸学协作研究小组成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武汉分会口腔正畸学组于1996年5月17日在武汉成立。150多位武汉地区口腔界代表及正畸专业人员参加了成立大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领导、武汉分会口腔科学会主委...

  • 标签: 口腔正畸学 口腔科学 中华医学会 协作研究 武汉地区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根向复位瓣术的临床与微生物作用。1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了包括洁治和根面平整的基础治疗(initialpreparationIP),3个月后对牙周袋深度>4mm的位点行根向复位瓣术。受试者在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监测。每个牙6个位点检查菌斑堆积、牙龈充血、溢脓、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取每个牙的近中位点龈下菌斑,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40种龈下微生物的有无和水平。在单纯IP位点和IP加手术位点中,平均袋深、牙龈充血和探诊出血位点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组位点的平均附着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在手术治疗位点增加较多。2组治疗位点的总DNA探针计数均明显降低。手术位点的40种微生物中有19种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而在单纯IP组有16种逐渐明显减少。虽然该组位点IP后微生物平均计数有所降低,但降低主要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尽管单纯IP位点并未接受手术。手术后袋深降低及伴随而来的牙周致病菌储库的减少可能是获得长期牙周稳定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根向复位瓣术 临床指标 龈下微生物 慢性牙周炎 菌斑堆积 牙龈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