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口腔颌面部 多间隙感染
  • 简介: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纵隔脓肿多为外伤手术或纵隔感染引起的急性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40%~50%^[2]。纵隔中上段脓肿形成主要是颈部感染下行及中上纵隔感染本身引起,如牙源性感染、咽旁隙及咽后隙感染下行或是上段食管损伤引起纵隔脓肿。下纵隔脓肿形成主要源于下段食管损伤,常并发单侧或是双侧胸腔感染。而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纵隔脓肿非常罕见,且临床上容易忽视。现将成功救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 标签: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纵隔脓肿 急性化脓性炎症 疏松结缔组织 纵隔感染 脓肿形成
  • 简介:目的:研究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综合救治中专科确定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统计4所大型综合医院口腔科病房近20年收治的4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状况和专科手术时机。结果:4869例患者中,面骨骨折3364例,软组织伤1505例。伴发其他部位创伤1524例(占31.3%),其中颅脑伤570例(37.4%),肢体伤545例(35.8%),胸部伤170例(11.2%),眼创伤151例(9.9%),脊柱伤54例(3.3%),腹部伤34例(2.2%)。74%的颅脑伴发伤患者伤后4周内、76.2%的眼伴发伤患者伤后7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而肢体、脊柱、胸腹部伴发伤患者,面骨骨折手术均有不同程度延误。结论:伴发系统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患者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

  • 标签: 颌面伤 多系统创伤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镜定位法对上颌前部骨埋伏生牙的定位效果。方法选取由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头颅骨标本3具;同时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收集的术后离体上颌前部骨埋伏生牙60颗。生牙分别模拟置于上颌前牙区的唇侧、腭侧及牙弓内,应用立体镜定位法及根尖片水平移位法定位,并对二者定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根尖片水平移位法与立体镜定位法对上颌前部骨埋伏生牙的定位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镜定位法与根尖片水平移位法有相近的定位效果,二者可互为补充。

  • 标签: 多生牙 立体镜 立体图 立体显示 平行方法
  • 简介:目的利用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评估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59例患者,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软件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共分为5组(Riskl。Risk5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从Risk1组到Risk5组依次递增。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和牙周基础治疗,检查的指标为所有天然牙的近中颊、颊正中、远中颊和舌正中4个位点的PD和AL。在治疗后3个月、第1年、第2年、第3年时复诊,检查牙周指标,与基线比较并评价牙周炎症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与基线相比得知,3个月时炎症明显改善(P〈0.05)。牙周炎症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恶化,并在治疗后第3年时这种影响比较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3年比较各组的PD和AL发现,Riskl和Risk2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k5组与其他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因此将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结论(1)本研究中危险因素评估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并帮助患者更好的认清危险因素的影响。(2)危险因素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测牙周炎症的预后,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在治疗后第3年就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 标签: 危险因素 慢性牙周炎 Florida探针 预后
  • 简介: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方法,但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并发症可能会影响种植治疗的效果,因此正确的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增加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系统性疾病及不良习惯、上颌窦解剖结构和病变、手术操作和感染、种植修复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上颌窦提升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种植体 上颌窦提升 并发症
  • 简介:近年来纯钛及钛合金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已经成为口腔种植体的主要材料.但是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中,种植体仍可能发生各种腐蚀行为,影响种植体的成败.本文就钛和钛合金在口腔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种植体 腐蚀
  • 简介:目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来评价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SARME)术后的各种变化.如骨块位置变化、切开骨缝处新骨沉积、骨密度方面的区别。材料和方法:研究包括29位患者(18位男性,11位女性).平均年龄29岁(16~44岁).每位患者都施行包含LeFortⅠ型截骨的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在术前和术后6~8周都拍摄高分辨率CT。在术前术后CT数据配准后.我们构建了三维模型并进行重合。切开骨缝中的新骨沉积能通过专为该研究设计的可视化程序观察。骨密度的分析则是先将模型分为不同的勰剖区域,定性比较是通过一种特殊转换功能——直接体绘制程序完成.定量比较是通过各区域术前术后绘制的条形图完成。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证实.所有患者都实现了上颌骨的扩宽。4位患者显示术后发生了明显的上颌不对称。在切开骨缝中新骨沿着骨缝不规则沉积.但通常左右是对称的。切开的骨缝越对称.新骨生成也越对称。除2个病例外,其余病例的术后定性定量分析均显示Hounsfield值明显下降.前庭骨尤甚。结论:切开骨缝中新骨生成上的区别表明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扩弓器的种类对结果有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SARME会导致骨密度下降.以前庭骨尤甚。计算机辅助分析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 标签: 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 上颌 扩弓器 骨密度 新骨生成 医学可视
  • 简介:目的:评价四种根管封闭剂用于根管充填后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选取54颗单根管离体牙,采用冠向下技术根管预备后分为A、B、C、D四组(每组12颗牙齿)和E、F两个对照组(每组3颗牙齿),A组,Cortisomol根管封闭剂;B组,AH-Plus根管封闭剂;C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管封闭剂;D组,Roekoseal根管封闭剂;E组为阳性对照组;F组为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根管封闭剂与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进行根管充填。将实验组牙齿(每组各取10颗)及对照组牙齿(每组各取3颗),根尖1/3浸入印度墨汁,脱矿使牙齿透明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透明牙根尖染料渗入的长度。实验组牙齿(每组各取2颗),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根充材料与根管壁之间的密合情况。结果:A、B、C、D组染料渗入长度分别为(1.18±0.40)mm、(0.89±0.33)mm、(0.97±0.36)mm、(0.43±0.22)mm,阳性对照组染料渗入根管全长,阴性对照组无染料渗入。D组与A、B及C组的染料渗入长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显示,D组根管充填材料与根管壁的结合最为紧密。结论:Roekoseal根管封闭剂与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能够有效减少根尖微渗漏,其根尖封闭性能优于Cortisomol、AH—plus以及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三种根管封闭剂。

  • 标签: 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微渗漏
  • 简介:目的:通过与粘接系统粘接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粘接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粘接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 标签: 纤维桩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 自粘接粘结系统
  • 简介: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翼基底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对101例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病例分为A、B2组,A组为69例未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鼻畸形患者,B组为32例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就INM、LPA、IPA、Gbase、Gsup、Glat、Sbal等反应梨状孔周围骨性结构的鼻翼基底部软组织标志点的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2组资料中的左右侧成对测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其到各个标准平面的距离有无显著差异。结果:健-患侧的对称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侧LPA,IPA点较健侧偏后、下、外侧,4对软组织标志点在患侧均较健侧偏后。B组患侧的LPA、IPA点较健侧偏下,仅LPA点较健侧偏后,患侧的Glat较健侧偏后、下,Sbal点偏后。结论:三维CT测量结果提示,未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患者在梨状孔中下份的骨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裂隙侧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较健侧明显偏移。而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其梨状孔结构的对称性也低于预期。

  • 标签: 鼻畸形 单侧唇腭裂 三维CT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经羟基磷灰石(HA)涂层处理后多孔镍钛(NiTi)合金的溶血率及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附着、增殖及分化情况,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测定经HA涂层处理的圆盘状多孔NiTi合金(NiTi—HA组;直径10mm。厚2mm)的生物相容性,未经涂层处理的多孔NiTi合金(NiTi组)及致密纯钛(Ti组)试样设为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其溶血性能:将成骨细胞接种于试样表面,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成骨细胞黏附形态,MTS法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检测细胞附着、增殖情况及ALP活性,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NiTi-HA组、NiTi组及Ti组试样的溶血率分别为(0.30±0.11)%、(0.51±0.07)%及(0.27±0.06)%,均低于国家标准(YY/T0127.1)规定的5%。SEM观察显示.NiTi—HA组及NiTi组试样细胞黏附形态良好。NiTi—HA组试样表面细胞附着及增殖数量均高于NiTi组试样(P值分别为0.000与0.001)。NiTi-HA组及NiTi组试样表面细胞ALP活性无差异(P=1).但均高于Ti组试样(P值分别为0.001与0.0004)。结论NiTi-HA组、NiTi组及Ti组试样均无溶血作用:NiTi-HA组较NiTi组更有利于成骨细胞附着和增殖.且ALP活性均高于纯钛。

  • 标签: 多孔NITI合金 表面涂层 羟基磷灰石 血液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 简介:义齿树脂基托是全口义齿及局部义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吸水性和溶解性,加之释放一些残留单体,影响了材料的综合性能,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并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就义齿树脂基托的吸水性和溶解性机制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树脂基托 吸水性及溶解性 残留单体 综合性能
  • 简介:目的探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组织特征的头影测量敏感指标。方法选择65例正常[牙合]、4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选择6种唇部软组织侧貌分析法的14个头影测量项目对145个样本进行测量,各测量指标进行因素逐步判别分析,并对判别结果进行ROC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获得判断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特征的敏感指标。结果因素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4个测量项目中LLSnFH、UL-B线、Lip-Diff及H角对Ⅲ类错[牙合]侧貌的判断更有意义。进一步研究中,ROC曲线结果显示,在这四个有较好诊断意义的测量项目里,LL-SnFH更适合诊断凹面型,其AUC值(areaunderthecurve,曲线下面积)为0.970,Lip-Diff及H角更适合评价Ⅲ类错[牙合]侧貌的治疗效果,其AUC值分别为1.000和0.919。此时三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结论Lip-Diff是骨性Ⅲ类错[牙合]侧貌评价的一个较理想的指标,相对于其他传统侧貌测量参考线,能兼顾到较好的诊断能力和评价治疗效果的能力,使用上更加方便直接。

  • 标签: 软组织参考线 | 头影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