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儿科住院病人大小便标本送检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提高住院患儿大小便标本送检率”为活动主题,收集了本科室2016-4-1至2016-4-14的查检数据,分析患儿大小便留取率偏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患者的大小便标本送检率由69.37%提高到90.83%,护士团队凝聚力及运用品管圈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结论实践品管圈的活动能够提高临床送检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大小便标本 送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先调查分析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桡动脉穿刺情况,再分析2016年1月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效果,比较活动前后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明显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科 桡动脉 穿刺 品管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在儿科阿奇霉素使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纳入的100例儿科使用阿奇霉素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双盲分组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不含塑化剂输液器,观察组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血管疼痛发生率为38.00%(19/50),低于对照组的60.00%(30/50),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10.00%(5/50),低于对照组的28.00%(14/50),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阿奇霉素使用患儿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降低血管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 标签: 阿奇霉素 精密过滤输液器 血管疼痛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网络游戏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以32例网瘾儿童为例,分析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儿童网络游戏沉迷形成的影响,探讨网络游戏过度、成迷、成瘾等不同程度对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的危害,提出破解的建议意见。

  • 标签: 儿科 儿童 网络游戏 负面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定期接受医师保健指导的与非定期指导的小儿贫血差异,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方法来自我院儿保门诊出生在2015—2017年小儿,随机抽取定期保健指导组和非定期组各126例样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定期保健指导的小儿患贫血率比非定期指导的患病率低。结论防治小儿贫血的措施,主要是做好宣传教指导,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小儿贫血的危害性。儿保门诊定期的保健能有效地降低贫血的发生率,便于早期干预,所以婴儿定期保健指导在预防小儿贫血方面是有效的,可行的。

  • 标签: 婴幼儿 科学喂养 定期保健指导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共9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0例患儿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则实施循证护理,对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SDS评分和SAS评分。结果对照组常规护理前SDS评分(61.5±7.5),SAS评分(62.6±6.8),常规护理后SDS评分(58.5±5.5),SAS评分(58.2±5.2);实验组循证护理前SDS评分(62.1±7.0),SAS评分(61.9±7.2),循证护理后SDS评分(41.2±3.9),SAS评分(40.5±3.6)。护理前,两组患儿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下降,其中实验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下降明显,心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效果,患儿的心理健康程度较高,且护理满意度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循证护理 儿科 心理护理 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方法于2016年选取本学校两个护理本科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各30人。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一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过改良的PBL教学法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LBL教学法教学,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从考试结果上看,实验组学生在总分以及理解题、综合应用题上面的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学生对改良PBL教学法普遍持肯定的态度。结论改良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改良PBL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 教学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患儿根据感染情况分为病毒感染组(50例)和细菌感染组(50例)。所有的患儿接受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比阳性率。结果通过对比检验结果可以明确,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结果的阳性率相比较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明显提高,病毒组的C反应蛋白值较细菌感染组明显低一些。两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细菌性感染中,采用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病情诊断效率要明显高于单项检测,而且还能够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小儿细菌性感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院2018年7月—12月儿科门急诊超说明书处方进行分析,促进儿科门急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儿科门急诊的1000张处方作为分析对象,依据药品提供的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最新版药品说明书,分析儿科门急诊超说明书处方情况。结果1000张处方中,超说明书处方率为21.5%;超说明书处方类型前3位分别为无儿童用药信息(36.28%)、超给药频次(18.14%)、超适应症用药(16.74%);超说明书药物品种前3位分别为抗菌药物(26.05%)、抗病毒药物(19.53%)、呼吸系统用药(18.14%);各年龄阶段前3位为幼儿期(40.47%)、学龄前期(29.30%)、学龄期(15.35%)。结论儿科门急诊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影响医疗安全,需提高警惕。

  • 标签: 儿科 门急诊 超说明书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急救护理中动态急救护理模式以及常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得到观察者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动态急救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根据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的比较,得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更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儿科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可使患儿的救治更加及时,并使患儿的治疗更加有效,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动态急救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 儿科急救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儿科病房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后对健康教育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儿科患者中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0月—2018年3月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取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常规护理,将2018年4月—2018年10月的48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实施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的健康教育效果、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效果显著(P<0.05)。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在儿科病房中可有效的改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科病房 持续质量改进 健康教育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留置针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科临床中的护理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科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护理中,对照组采用普通钢针,观察组采用美国BDlnsyte-W-0.7×19mm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法神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液体渗透率、静脉炎发生率、皮下血肿率以及导管堵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钢针比较,美国BDlnsyte-W-0.7×19mm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能够降低新生儿并发生的发生。

  • 标签: 留置针 新生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感染性疾病患儿共166例,将患儿按照感染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全部为细菌性感染,对照组患儿全部为病毒性感染,结合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计数和阳性率的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患儿的全血C反应蛋白和常规中白细胞都显示出了升高状态,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另外观察组全血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C反映蛋白的检测方法方便且快速,加上血常规白细胞联合检验,对于儿科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全血C反映蛋白 血常规 儿科 感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减少儿科输液室输液相关投诉中的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输液室输液患儿中随机抽取50例展开研讨,分为观察组,对患儿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抽取同期50例未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的输液患儿,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投诉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情况。结果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输液相关投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知识知晓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临床在儿科输液室输液中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输液相关投诉,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儿科 输液 相关投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儿科工作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依从性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49/50),与对照组80.0%(40/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为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之后效果显著,且能显著提高小儿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个性化护理 儿科护理工作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分析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对儿科诊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就诊后立即静脉采血,观察组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对照组仅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并对观察组患儿的WBC数据和CRP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7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和CRP相关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在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血常规检查,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联合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细菌病原学、病原菌抗原以及血清抗体检查作为金标准,分别对比单纯血常规检验、单纯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以及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单纯血常规检验、单纯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结论针对儿科细菌性感染,采用血常规联合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能够显著提升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 血常规 细菌性感染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检测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指标的诊断结果。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72例细菌性感染性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血常规检查诊断,研究组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检出情况、敏感度、特异性、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对白细胞计数与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显示,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与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性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越高全血C反应蛋白浓度越高。结论在研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作用诊断细菌性感染的常规手段。

  • 标签: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 儿科细菌性感染性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常规检查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诊断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在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开展血常规检查、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方法联合检验,比较三种检验诊断结果的阳性率。结果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中,135例患儿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阳性率61.1%;血常规检查中,140例患儿检测结果为阳性,诊断阳性率是63.3%;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儿197例,诊断阳性率是89.1%,显著高于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进行单一检验的阳性率,差异显著(χ2=6.277,8.0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查和全血C反应蛋白共同检验用于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细菌感染性疾病 全血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观察使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儿科治疗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共60例。治疗时间均为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经过患儿家属同意后,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3组。其中一组患儿单独进行血常规检验(甲组),一组患儿单独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乙组),一组患儿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丙组)。对比三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甲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63.33%,乙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66.67%,丙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丙组显著优于甲组与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在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进行检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全血c反应蛋白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验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