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一年后的工作感受,反映开展急诊急救专科培训的效果。方法对某地18名首届急诊急救专科学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及NVivo10.0中文版软件辅助分析资料。结果首届急诊急救学员的工作感受可归纳为3个维度,各维度之间编码权重不同。其中“临床护理”表现为培训后临床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更加扎实、自我效力感增加;“组织影响”表现为专科培训对学员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学员与组织的应答中存在两面性;“教学境脉”下,在来至不同级别医院的学员中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分离现象。结论本地区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提升自身价值感,丰富职业角色。专科培训模式还需结合医院等级及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调整,重视专科护士的合理使用与规范化管理。

  • 标签: 兵团 急诊急救 专科护士 调查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分析2例外源性脂性肺炎(EL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LP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病理学特征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11b、CD45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天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天。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11b和CD45阴性,CD90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精益管理的方法提高护理病理质量。方法在进行精益管理前要通过首席护士质控出院的护理病历,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3月的病历成绩和2016年6月到2017年3月的病历成绩进行对比,然后将病历归档。根据精益管理的要求,主要建立三级的质量监控流程。最后由首席护士在整理终了将病历归档。护理部在每个月都随机选择20份运行护理病历,20份归档护理病历,将进行分析检查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使用精益管理后的病历管理成绩在院病历成绩(91.25±3.06)分,归档病历成绩(92.15±3.18)分要明显由于精益管理前的成绩在院病历成绩(95.93±1.87)分,归档病历成绩(95.81±2.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精益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书写病历、管理病历的能力,提高管理病历的质量。

  • 标签: 精益管理 护理病历 质量改进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由于心脏的电生理性活动均是由各类电解离离子不断进行跨膜运动来完成,若在此过程中,离子跨膜运动障碍或离子浓度出现异常,则会导致心脏电生理性活动出现异常改变,如心脏搏动频率增快、起源部位改变、传导速度增快以及节律减慢等现象。目前,临床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急性左心衰等严重疾病,可诱发心律失常,多给予门冬氨酸钾镁等补充机体离子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就针对电解异常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临床研究。

  • 标签: 电解质异常 心律失常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死者的死亡原因,同时对其进行死因分析。方法对死者进行尸体解剖、病理检验及血生化检查,尤其注意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论低血糖症合并电解紊乱是其致死原因,同时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具有鉴定意义。

  • 标签: 低血糖症 低血糖性昏迷 电解质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29、CD44进行表型鉴定。结果原代分离的间充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及第8代MSCs细胞均不表达CD34、CD45,但表达CD29、CD44,纯度分别为73.8%、91.65%。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间充干细胞,随传代数增加,其纯度增加,且该方法简单、实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透明酸(HA)具有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活力及侵润能力。在腺癌中大量的透明酸蓄积意味着肿瘤呈低分化和较高的侵袭性。透明酸能影响间质细胞的聚集、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上皮至间质转移。此外,HA的降解产物还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血管生成。

  • 标签: 透明质酸肿瘤转移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胸膜引流套件穿刺置入胸腔治疗胸腔积液和(或)积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8例胸腔积液、气胸、气胸患者,均应用胸膜引流套件穿刺置入胸腔,置管后接无菌水封瓶或无菌引流袋。结果治愈178例,好转33例,无效7例,治愈好转率96.7%,并发症发生3例。结论采用胸膜引流套件置入胸腔治疗胸腔积液、积气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方便、病人痛苦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闭式引流 胸膜引流套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烧伤休克患者应用延迟复苏补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54例在我院接受烧伤休克治疗的患者,依照补公式为所有患者进行复苏补治疗,第一个24h复苏补量为体重×烧伤面积×1.5ml+2000ml5%葡萄糖,晶胶体比例为11或者21,确保成年患者每小时尿量保持为80ml,小儿尿量为1ml/(kg·h)。第二个24h复苏补量减半,采用电解、水、胶体、碳酸氢钠以及利尿剂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患者复苏补治疗效果以及延迟复苏治疗烧伤后不同时间患者预后情况。结果51例患者复苏成功,成功率为94.44%,3例患者复苏失败,失败率为5.56%。痛通过对复苏补治疗时间分析延迟复苏治疗继烧伤后≤6h患者复苏时间<24h比率高于继烧伤时间>6h患者,感染率以及病死率明显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补量>3000ml比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复苏治疗继烧伤时间越短越能够使患者病死率以及感染率得到明显降低,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烧伤休克 延迟复苏补液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度烧伤病人补过程中的护理,总结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康复痊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烧伤科2011-2012年50例重度烧伤病人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分析多方面护理因素所带来的促进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及尽快恢复的方法。结果50例重度烧伤病人除1例高龄患者因最终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外,其余均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康复出院。结论尽早的、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体液及生命体征的监护,及时纠正重度烧伤患者体内水电解平衡的紊乱及严密而细致的控制补的出入量,都是保证患者安全度过休克期,促进早日痊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重度烧伤 补液治疗 护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综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及门诊慢性胃炎(CG)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慢性胃炎的一般治疗,并给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每次10mg,每日1次,早晨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150mg,一日4次,餐前1小时及睡前服用。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溶液200ml+血塞通注射400mg,qd,2w为一个疗程。两组全部病例治疗观察期间不用其它任何药物。二组患者都以2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进行电子胃镜、胃黏膜病理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及胃镜像改变疗效总有效38(86.36%),对照组为25(59.52%),P<0.01;两组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35(79.54%),对照组总有效22(52.38)。结论血塞通注射对慢性胃炎效果显着。

  • 标签: 血塞通 慢性胃炎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紫云黑豆裂解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紫云黑豆裂解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及溶血素生成的影响。结果紫云黑豆裂解明显增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和溶血素抗体生成。结论紫云黑豆裂解明显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皮肤溃疡治疗中康复新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收治慢性皮肤溃疡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常规组(n=40)。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康复新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0%(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20.6±3.7)天,显著短于常规组的(32.2±5.5)天(P<0.05)。结论在慢性皮肤溃疡治疗中应用康复新效果显著,可促进创面更快愈合,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皮肤溃疡 康复新液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小儿急性腹泻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5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蒙脱石和金双歧及口服补盐治疗,治疗组加用康复新灌肠,2次/d;治疗3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处理,二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康复新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目前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灌肠使用康复新湿敷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是有效、安全、方便、经济的。

  • 标签: 小儿急性腹泻病 康复新液 灌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板蓝根口服,并进行定量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板蓝根口服,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腺苷在4.14~33.12mg/ml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6%,RSD为0.46%。结论所建立的定量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简便、准确,可以作为板蓝根口服中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标签: 板蓝根口服液 质量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成药参麦注射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检索2009年-2014年国内医学周刊中关于参麦注射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文献,并对其进行研读和数据统计,总结其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在参麦注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多于年轻人,不良反应的发病时间一般在用药后的半小时之内,主要表现为各种过敏反应。结论在临床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参麦注射的不良反应的关注,进而促进用药的合理化的发展。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乌拉地尔注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检验方法,用鲎试剂对乌拉地尔注射进行干扰实验,确立乌拉地尔注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乌拉地尔注射稀释浓度至0.2mg•ml-1后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用标示灵敏度0.5EU•mL-1的鲎试剂检查实验有效。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检查乌拉地尔注射中的内毒素。

  • 标签: 乌拉地尔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 干扰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栓通注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不同药物治疗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能够有效治疗脑梗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栓通注射液 脑梗塞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