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 标签: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 中国 文学评论 政治文化环境 社会关系
  • 简介:<正>今年六月二十四日得日本信州大学人文学部松冈俊裕教授来信,询问关于鲁迅祖父周介孚科场案十五姓中之陈姓的家世。现先将松冈先生之来信摘录如下:松冈俊裕一九九○年六月十四日来信:

  • 标签: 科场案 祖父 鲁迅 日本 教授 酱园
  • 简介:本文全面介绍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先生的新著《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先生是著名杜学研究专家、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在杜甫及其诗歌研究领域,颇富创见。对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莫砺锋 杜甫 讲演录
  • 简介:徐希平教授的新著《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通过李杜与多元文化关系的个案解剖展现中华文化发展演变规律。资料丰富,条分缕析,论从史出。不囿陈见,勇于创获。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 标签: 李白 杜甫 诗学 民族文化
  • 简介:在我的记忆中,施蛰存三个字,应当是“历史”,是一种遥远的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及八十年代初,由于先师夏承焘教授的缘故,有幸于现实中与结忘年交好,对于施蛰存其名其人,又觉得何等亲近。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有信必复,有问必答,获益良多;但相对其四窗著述及整个艺文世界,乃高山仰止,依然那么遥远。

  • 标签: 施蛰存 “历史”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 夏承焘 著述
  • 简介:本文认为九十年代依然延续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其作用机制变得更隐蔽、更间接、更有效,因此,九十年代并不是个体文化时代,而是过渡性的“准个体时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也不具备个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它在外部形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属性,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反个人化的潜在倾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准个人化写作”,其根本意义在于曲折地展示了在当今时代成长为个人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九十年代小说发展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描述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家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旨趣的冲击和改塑,寻绎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的精神指向、题材选择、叙述形态、接受图式、叙事模式、文体风格的渗透性影响,剖析九十年代小说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规避,在文化视阈内立体考察置身于各种冲击的漩流之中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潜在危机与新的生长点。

  • 标签: 《九十年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中国 文学评论 生存方式 审美旨趣
  • 简介:<正>2006年11月6日,初冬的北京迎来了一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亮丽的阳光被北风一吹,透出耀眼的灿烂。这一天,对本文的主人公来说,是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心情。因为,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性中医药抗癌学术盛会——“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学术大会”在京东宾馆隆重举行,而他,便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也是大会的执行主席。

  • 标签: 周宜强 大医精诚 中华中医药学会 分会主任委员 肿瘤病 北京医科大学
  • 简介:2013年5月29至31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举办的“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TranslationandModernizationinEastAsiainthe19thandEarly20thCenturyConference)在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三至六号演讲厅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 国际研讨会 东亚现代化 二十世纪初 翻译研究 教授
  • 简介:路遥是陕北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英年早逝,给中国当代文坛留下诸多遗憾。然而,他除了给当代文坛奉献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外,他还留下一份人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列。路遥的作品还被翻译成法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读者中产生了共鸣。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先生,是国外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路遥的专家。他为研究路遥及其作品,先后6次访问延安。他把路遥的《人生》、《姐姐》、《月夜静悄悄》等作品翻译成曰文,撰写了《路遥的文学风土——路

  • 标签: 路遥 日本学者 当代文坛 优秀作品 大学教授 陕北
  • 简介:现当代诗词可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争议颇大。通过对现当代诗词在“现代文学性”、“文学经典化”、“语体形式”、“学术压迫”、“不宜提倡”以及是否已经进入“死亡之旅”、是否能够被“替代”等7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观点阐述,与唐搜、钱理群、王富仁、王泽龙、陈国恩等教授进行客观的商榷与讨论,首次提出了对旧诗应该消除“艺术歧视”以期与新诗“和谐共存”的观点,以期为当代的诗人词家们争取到基本的“艺术尊严”。

  • 标签: 钱理群 王富仁 王泽龙 陈国恩 和谐发展 诗词
  • 简介:《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陆学人的台湾文学观》一书从跨地域、跨“雅”“俗”、跨学科的角度对20世纪“现代中华文学”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跨地域的整体研究针对台港澳地区文学在文学史中的缺席而展开;跨“雅”‘俗”的全面研究针对“俗文学”被文学史家的忽视而展开;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则针对以往僵化不变的文学研究方法而展开。三“跨”既彰显了作者“现代中华文学”之论的合理性,又凸显了该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标签: 现代中华文学 跨地域 跨雅俗 跨学科
  • 简介:诸如抄袭之类的不正学风在当前整个学界腐败中只是末流,而学界腐败又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相勾连并以之为根基。故而,仅仅惩治一些学术不端者,对于中国大陆“不正学风”的“改正”,只能是杯水车薪。进而言之,中国大陆要有良好的学术秩序和风气,还须走很长很长的路。林毓生教授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事件的意见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基本精神值得高度肯定。相反,王斑教授、陈晓明教授等先生的看法“负价值”大而“正价值”小。诚然,对作为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以及仓促写成的公开信或短文,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学术论文那样要求它达到论证充分、措词严谨、结构完整的水平。但既然是学术者针对“文艺学学术事件”的言说,其言说就必须首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背离“科学精神”,能遵循学理和相关的规范,不然,便会给学术界添乱。

  • 标签: 学术批评 文艺学学术事件 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 汪晖涉嫌抄袭 国家学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