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言本质中一个重要东西是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使得它有了一个相对独立品格,要求人们尊重它。在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时候我们应当重视同语言保持和谐关系。在当前,我们对于汉语应当看得更全面一些,对于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可以宽容一些。汉语规范化工作内容是丰富,不仅仅是一味地指责语病。

  • 标签: 语言规范化 自我调节 规范化问题 汉语词汇 汉语规范化 语言学家
  • 简介:一、修辞学定义对修辞学这一学科本质深入发掘.必然会对其定义重新认识。首先必须分清“修辞活动、修辞、修辞学”三个不同概念。修辞活动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交际活动,由正偏离和负偏离两个方面构成。修辞指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加工。

  • 标签: 修辞学 定义 语言表达效果 再认 修辞活动 重新认识
  • 简介:摘要高考改革这么多年,仍未改掉分数定学生终生弊病。各省迫于高考压力,都一致采取了“统一选修”方式来实施选修课程,这本身在大方向上就忽视了选修课宗旨和开设意图,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对各高中学校而言,高考成绩仍是检验其办学效益唯一指标。

  • 标签: 高中 选修课程 问题 改进 办法
  • 简介:莫里斯符号观核心,是将符号过程视为介于一个“载体”和两个“它者”间联系行为:“符号载体”指涉“意指”;“符号载体”引起“解释项”.这个符号观两个“它者”范围太小,不能涵括很多符号现象;“符号载体”和“解释项”间其实并不是简单引起关系;“意指”和“解释项”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符号过程中.莫里斯符号观,受皮尔斯三元关系符号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足所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莫里斯 行为主义符号论 意指 解释项 符号载体
  • 简介: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但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多关注是“如何上好作文课”,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形成不能光靠作文课,必须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生内外因发挥积极作用“组合拳”。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等要求,探索了让学生易于写、写具体、表真情、乐于写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

  • 标签: 习作 能力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讨论了胡塞尔对作为意向行为表象与判断,以及作为其表达名称与陈述分析。根据胡塞尔,前者区分乃是后者之区分基础。一个表象乃是对一个对象直接把握,而在一个判断中,能够被表象构建之物则被包含在命题句法结构之中,成为一个不自足句法成分。在此,命题乃判断意向对象,而判断则构建了命题意向行为。相比于对它们表述,判断和表象都是更为充实意向。而根据胡塞尔后期思想,对某物判断,亦扎根于对某物直接把握。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符号现象学 逻辑
  • 简介:<正>作为修辞学爱好者,在藏期间,我们曾拜藏族兄弟为师,与翻身农奴交谈,开语言调查会;我们深深感到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藏族人民爽朗健谈,妙语如珠。作为思想外衣语言,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们精湛思想见解,丰富想象能力,强烈创造精神。藏族劳动人民口语,很出色,很有光彩,富有形象表现力,朴素自然,准确、鲜明、生动,既明快晓畅,一目了然,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他们口语个性特色,用当地的话来说,是象酥油一样鲜美滋润,象糌粑一样香甜可口。其所以能如此,是跟他们注重修辞手法运用分不开。细细品味藏族兄弟口语

  • 标签: 修辞特点 口语修辞 藏族口语
  • 简介:“即使……也”句式实际包含4个小句,其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A,B;即使C,也D(A—B蕴涵关系,A—C让步关系,B—D类同关系,C—D转折关系)。其中A、B可以明说,也可以分别由“即使C”、“也D”预设。蕴涵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表现为否定或偏离。转折关系是隐含,来自对基于蕴涵关系预期背离。该句式逻辑意义为:无论A还是C(=~A),都D(=B)。其中,D是语义焦点。“即使……也”还广泛用来连接主语与谓语或状语与中心语,其语义结构都一样。

  • 标签: 即使……也 语义结构 预设 蕴涵 让步 类同
  • 简介:文章首先介绍了豫北晋语卷舌儿化与平舌儿化分布情况及安阳、汤阴儿尾与儿化共存现象。接着描写了济源、武陟、凤泉、淇县等13个方言点基本韵母与儿化韵母对应关系,总结出豫北晋语区儿化韵母地域分布特征。着力讨论了豫北晋语中伴随儿化发生四种变音:儿化引起声调变化,儿化引起声母变化,儿化增生闪音t和儿化引起介音变化。最后对淇县、卫辉等地儿化韵母较入声韵基本韵母所表现出滞后/超前层次进行分析。

  • 标签: 豫北晋语 儿化 变音 超前 滞后
  • 简介:文章主要针对市场上流行各类名言词典,从理论上探讨"名言"内涵,指出"名言"应该具备权威性、通行性、称引性、哲理性、精练性五个基本特征。文章还探讨了"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等之间区别以及"名言"发展变化。

  • 标签: 名言 内涵 基本特征
  • 简介:莲花方言比较句分为平级句、胜过句、不及句、极比句四种类型。本文将莲花方言比较句与普通话比较句作了较详细比较,得出了两者之间一些异同之处。

  • 标签: 莲花方言的比较句 平级句 胜过句 不及句 极比句
  • 简介:大型字书贮存下来大量没有文献用例字,这些字被称为“死字”。“死字”来源有两个领域:一是汉字使用领域,一是汉字贮存领域。来源于使用领域“死字”,随着古籍整理和考古工作开展,有些字会发现直接用例,也有些字能够在传世文献中找到间接用例;来源于贮存领域“死字”,只是字书在传抄编纂过程中产生讹字,这些“死字”其实并没有用来记录过语言,也就谈不上有文献用例。大型字书编纂、修订,应注意“激活”来源于使用领域“死字”,淘汰来源于贮存领域“死字”,并尽量避免产生新“死字”。

  • 标签: 大型字书 死字 来源
  • 简介:<正>【佩】(三)由佩带在身上引申为牢记在心里。《素问·气调顺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新《辞源》)然细加推敲,即可发现本条书证与释义并不相吻合,也就是说证非所释。实际上,“愚者佩之”“佩”

  • 标签: 圣人 释义 书证 本义 词义 愚者
  • 简介:①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洪迈《容斋续笔·诗词改字》)

  • 标签: 修辞理论 宋代 “用” “在” “带” 诗词
  • 简介:偈语中有许多可以称之为“矛盾”语言现象,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张公饮酒李公醉”。“双手相叩出音声,只手音声如何闻?”

  • 标签: 逻辑语言 语言现象 音声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花朵”和“最高官阶”,“最上等物品”等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事物”“最末等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规律.自然语言中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运用和通过信息交际和交流.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表现型.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进化和发展.

  • 标签: 模因论与模因 基因型 表现型 模因与翻译 模因与文化 模因与语言教学
  • 简介:文学作品节奏,可以体现在内容上,如情节发展节奏.情感起伏节奏等;也可以体现在它语言形式上,其中最突出是语音形式。一部卓越文学作品,应该是这二者高度统一、相得益彰。鲁迅《伤逝》就是如此。它情感节奏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有一种激荡读者.令读者情感随着小说主人公涓生感情而起伏力量,这种力量是小说内容本身

  • 标签: 《伤逝》 语言形式 节奏美 情感节奏 文学作品 情节发展
  • 简介:汉语重叠有两类,一是构词重叠,如妈妈、饽饽、蝈蝈儿等;二是句法重叠,如人人、看看、好好等。两类重叠区别在于:前者叠前和叠后意义和句法功能都是一样,其中有的只有重叠式才可以单用;后者基式和重叠式意义和句法功能都很不一样,而且基式都是可以单用。本文只考察句法重叠。文章从所有可重叠词类中归纳出重叠共同语法意义是,使基式意义定量化。定量化又引起了词语句法功能稳固化,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词语-旦重叠,就只能担任本词类角色,不能转换为其它词类;二是重叠式只能出现在某些特定句法位置上。文章从稳固语法意义、确定句法功能作用、严格语音表现形式等几个角度论证,句法重叠是汉语一种典型形态(morphology)。这种形态语音表现形式,是受制于汉语特有的音节结构。文章还从认知角度说明了,重叠范围限制以及数量范畴与形态表征之间关系。

  • 标签: 形容词重叠式 句法功能 语法意义 数量特征 定量化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