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尽管国际上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起源于近十年前缔结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WPPT),但是当2001年10月我国《著作权法》赋予该项权利法律地位的时候,档案界对其仍然感到非常的陌生。然而。今天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应该是很熟悉的了,因为在2006年5月18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国务院第468号令颁布之前,

  • 标签: 信息网络传播权 保护条例 立法保护 档案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著作权法》
  • 简介:梅光迪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张文学改良应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是必要的,但不可全盘替代本国文化。他与胡适都赞同文学革命,但区别在于,胡适以白话文为突破口,意在掀起思想界的改革,而梅光迪对思想的全盘革新不能完全认同。梅光迪的文学改良思路是面向知识精英的,改革的是文学本身,而胡适则以白话文作为革新思想之工具,面向平民阶层,意在超越文学范畴。

  • 标签: 梅光迪 文学改良 文学革命 文化保守主义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与数学建模等方法,综合应用传播学领域的媒介丰裕度理论,提出了图博档机构社交媒体对外传播丰裕度指标体系,分别就图书馆、博物馆及档案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应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丰裕度进行测算,并与传统的网站对外传播丰裕度进行对比,发现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应用某一媒体工具开展服务时,应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对外传播媒介丰裕度最高,而传统网站的对外传播丰裕度最低,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获取图博档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信息的社交媒体工具。

  • 标签: 社交媒体 媒介丰裕度 图书馆 博物馆 档案馆
  • 简介:巴金是我国现代、当代著名作家,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巨匠。在他近70年文坛辛勤耕耘中写下了600万字的文学作品,对推动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创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晚年的巴金,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对倡议和支持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文学档案资料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胡乔木同志在1985年3月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馆 当代著名作家 档案工作 档案资料 胡乔木同志 中国作家协会
  • 简介:作为中医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对外交流等活动中产生大量具有中医特色的资料,其中重要的部分以档案的形式留存。中医院校的档案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价值,在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传播中医文化方面任重而道远。鉴于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档案的中医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促进中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标签: 中医文化 传播策略 传播受众 教学研究 文化传播 对外交流
  • 简介:绵延1500多年的古"丝绸之路"是链接中西交流的大动脉,它全程约七千多公里,其中中国段有一千七百多公里。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频繁,我国境内的中原和西域两地各族人民借助丝绸古道,传播器物和动植物、交流科学与技术,这种相互交融和对话,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标签: 丝绸之路 中原 西域 科学技术 传播交流
  • 简介:晚唐五代时期词的传播有何变化,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何地位,而晚唐五代词的传播、发展的巨大变化的深刻原因何在,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诗、词两种文学体裁本身的嬗变。文章以相关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前人学者研究和传播学知识,以求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去透析其深层次原因——晚唐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阶级变迁的社会存在发生巨大变动,是导致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代诗而兴,并从伶工之好变为士大夫之好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晚唐 五代 传播
  • 简介:在“互联网+”思维下,需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与手段传播档案文化。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档案重构、跨界融合与互动是达到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在实践中合理运用。

  • 标签: “互联网+” 档案文化 重构 跨界融合 互动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与30年代初期,潮籍华侨曾圣提、曾华丁、曾玉羊兄弟三人,是当时南洋文学的拓荒者,他们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作出了卓著贡献,享受盛誉,当时被称为“南洋文坛三杰”。

  • 标签: 曾圣提 曾华丁 曾玉羊 马华文学 作品编目
  • 简介: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 标签: 郑振铎 “新文学” 文学史 《诗经》
  • 简介:张翠平:王教授您好!欢迎做客《名家访谈》栏目。现在是学校期末考的阶段,您应该在忙于批改试卷吧,衷心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这次采访。王茂跃:谢谢!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互动!

  • 标签: 安徽师范大学 教授 文学院 交流互动 栏目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新闻、出版、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一位来自贵州山乡,始终爱国、正直、勤勉的知名作家、名教授——谢六逸先生,为之付出过不少心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谢六逸,原名谢光棠,字六追,笔名宏徒、鲁愚等等。1898年8月12日,出生在贵阳市一个书香仕宦人家。良好的家庭还胄使得少年谢六遍能写一手好诗文,并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推许。毕业贵阳模范中学后,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人早稻田大学研习文科。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关心和参加国内的新文学运动。早在1920年,他任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向国人介绍和引进外间的新思潮.学成归国后,他历任复旦、暨南、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新闻教育 谢六逸 日本文学 贵州省 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