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随着杀虫剂阿维菌素广泛应用,靶标生物对其抗性问题日益严重。以往研究显示,细胞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可能与抗药性有关。但在昆虫对阿维菌素抗性研究中,由于目前市场上缺少专门针对昆虫商业化抗体,使得这一研究受限。为此,本研究尝试应用其他物种抗体开展P糖蛋白检测。[方法]以果蝇为测试昆虫,以阿维菌素作为测试药物,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用鼠抗人P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阿维菌素敏感品系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果蝇中P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检测出果蝇体内P糖蛋白特异性表达,且无明显非特异性条带;与敏感品系果蝇相比,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果蝇P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用针对人及其他脊椎动物P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果蝇P糖蛋白表达可行,且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可能与P糖蛋白表达升高有关。

  • 标签: P糖蛋白 蛋白质印迹 果蝇 抗药性
  •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应用是绿色防控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 标签: 生物杀虫剂 天敌昆虫 安全性评价 致死率
  • 简介:【目的】印度尼西亚与我国有着多元素农产品贸易往来,通过统计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所携带有害生物,分析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影响,能为应对印度尼西亚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思路,并为我国农产品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方法】经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统计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所携带有害生物类别、截获途径及截获地区。【结果】我国在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中检出有害生物共计2512种96958批,鉴定至种且检出超过1000批次有害生物共计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72种5286批。昆虫类有害生物占比达78.5%,检疫性昆虫达65.2%。【结论】在首要做好木材类有害生物检疫同时,也需警惕一些非检疫性仓储害虫,保持并加强南方各省份港口有害生物查验力度,加强印度尼西亚输华货物检疫。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有害生物 植物产品 检疫
  • 简介:【目的】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是我国危害较严重3种菊科人侵植物.了解3种菊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可以为研究其人侵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中试基地开展同质园实验,比较分析了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3种菊科人侵植物在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结果】3种外来菊科植物生长时期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3种外来植物人侵域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随生长时期变化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旺盛生长期达到最大值.人侵域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与狗尾草明显不同.3种外来植物人侵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结论】3种外来菊科植物的人侵改变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创造出更有利于自身生长和繁殖条件,以利于其进一步扩张.

  • 标签: 黄顶菊 三叶鬼针草 豚草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 简介:[背景[白僵菌是一种应用最广泛虫生真菌,已被用于工厂化大量生产,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方法]试验设置17、21、25、29和33℃5个温度水平,采用喷雾法,将浓度为1×105和1×108个·mL-1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分别感染红火蚁工蚁,以测试不同温度下白僵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致病力。[结果]当浓度为1×108个·mL-1时,在21、25和29℃条件下,红火蚁工蚁在15d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在17和33℃下分别为99.36%和98.74%。当浓度为1×105个·mL-1时,在21、25、29和33℃下,红火蚁工蚁在15d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9.42%、36.18%、33.17%和27.21%,显著高于17℃累计死亡率。2个浓度处理在17~25℃时,白僵菌对红火蚁工蚁致死中时(LT50)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29和33℃时,红火蚁LT50不减少反而增加。25℃时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LT50最短,死亡速度最快,致病力最强。[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可为制定田间利用白僵菌防治红火蚁最佳时期奠定基础。

  • 标签: 白僵菌Bb04菌株 红火蚁 温度 致病力
  • 简介:【背景】鬼针草属白花鬼针草和三叶鬼针草原产于热带美洲,入侵我国后给生态环境、农业经济等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目前,关于它们研究主要针对单个物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2种外来鬼针草入侵能力和入侵机制,本文开展了这2种入侵种与近缘本地种之间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低肥和高肥2个养分水平,测量和计算2种外来鬼针草与近缘本地种金盏银盘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下形态和生长参数、生物量及其分配、繁殖持续期、单株种子产量以及表型可塑性指数等。【结果】在低肥条件下,除了繁殖持续期和种子产量外,2种外来种和本地种大多数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高肥条件下,外来种白花鬼针草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叶面积比、繁殖持续期和种子产量明显高于本地种,而三叶鬼针草总叶面积、比叶面积、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却显著低于本地种。在对土壤养分可塑性方面,白花鬼针草在株高、总叶面积、比叶面积、总生物量、叶面积比、相对生长速率、平均叶面积比和种子产量方面的可塑性均高于其他2种植物;三叶鬼针草与金盏银盘相比,大多数参数可塑性指数较接近。【结论与意义】白花鬼针草是一种入侵能力很强外来种。长繁殖持续期和高种子产量是白花鬼针草和三叶鬼针草有别于本地种金盏银盘重要入侵性状。本研究可为揭示三叶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入侵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依据,并为入侵预测和控制提供基本资料。

  • 标签: 白花鬼针草 三叶鬼针草 金盏银盘 生长特征 可塑性 入侵性
  • 简介:[背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是农业上常用杀虫剂。[方法]在室内测定了0.25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和0.01%噻虫嗪胶饵对红火蚁毒力。[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红火蚁有良好触杀作用,触杀时间短,致死量大,具备毒力传导作用;噻虫嗪胶饵能通过虫体间交哺传导毒力,室内防治整巢红火蚁效果可达93.50%以上。[结论与意义]这2种药剂都具有有效防治红火蚁潜力。

  • 标签: 红火蚁 高效氯氟氰菊酯 噻虫嗪 毒力测定
  • 简介:【背景】螺旋粉虱是新入侵海南省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毒力。【结果】在供试9种植物性杀虫剂中,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螺旋粉虱成虫毒力最强,24hLC50分别为2.56和34.15mg·L-1;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毒力次之,LC50分别为158.36和311.02mg·L-1。除虫菊素对螺旋粉虱若虫和卵也有一定触杀作用,LC50分别为61.42和77.39mg·L-1。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分别与除虫菊素以1:1比例混合,对螺旋粉虱成虫毒力表现出明显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93.11和224.35。【结论与意义】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均具有较强毒性;印楝素或鱼藤酮与除虫菊素(1:1)混合物不仅能增强触杀效果,而且能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

  • 标签: 除虫菊素 印楝素 鱼藤酮 螺旋粉虱 杀虫活性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其潜在环境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转基因作物收获后,大部分残留物会重返土壤,可能对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田间秸秆降解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表面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FDC)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影响。【结果】平板计数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但差异不显著。FDC结果表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细菌总数差异不显著。DGGE指纹图谱显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样品之间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并未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 秸秆降解 细菌数量 细菌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占20.00%,云南省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对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全球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大多表达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活性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由于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如斑蝶、家蚕等与靶标害虫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幼虫可能同样对这类杀虫蛋白敏感。因此,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鳞翅目害虫潜在影响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蝶类和蚕类昆虫潜在影响,获得以下结论:虽然蚕类和蝶类昆虫对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类非靶标昆虫暴露于Cry杀虫蛋白水平很低,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作物种植不可能显著影响田间蝶类昆虫种群密度,也不会给我国蚕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转基因抗虫作物 鳞翅目 蝶类 家蚕 非靶标影响
  • 简介:经室内侵染力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侵染力存在显著差异。3株白僵菌中,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d校正死亡率在58.3%-100%之间;LT50分别为9.36d,6.26d,3.89d、2.54d.2.10d;LC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中,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50分别为11.47d、6.89d、4.36d、2.68d、2.13d;LC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FIT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一步防治试验。

  • 标签: 白僵菌 绿僵菌 丽长角巢蛾 侵染力 雷公藤
  • 简介: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8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病、虫、草害及不良气候等逆境因子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转基因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为水稻抗性育种提供了新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研发,目前已经培育出大量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带来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已有报道证明,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异交向非转基因品种和野生近缘种漂流。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抗除草剂基因有0.05%-0.53%逃逸可能,其向不育系最大漂移频率可达4.518%。抗虫基因向相邻非转基因水稻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因此,本文对水稻与其近缘野生种杂交情况,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野生非近缘种漂流和渐渗及其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转基因水稻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水稻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基因漂流 近缘种群 生物安全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生物入侵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农林生产、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和国际贸易等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含50余种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全球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生物。

  • 标签: 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 生物学特性 研发计划 生态环境 农林生产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和梨等蔷薇科果实世界性重要蛀果害虫之一,目前已侵入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7省市,正在向苹果主产区扩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欧美国家田间应用证明,CypoGV是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最佳生防制剂。研究开发本土CypoGV商业化制剂,对保证我国苹果业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方法]用室内和田间生测方法,在半人工饲料中添加被紫外线处理过氧化铁和CypoGV-ZY混合悬液,其中氧化铁添加浓度分别为3、5、7、10、12mg·mL~(-1),并完成其对苹果蠹蛾初孵幼虫生物测定。[结果]在病毒悬液中添加7mg·mL~(-1)氧化铁能显著提高CypoGV在田间活性和持久性,与未添加氧化铁处理相比较,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3.88%和96.64%。[结论与意义]添加低剂量氧化铁,显著增强了CypoGV对田间强日光、强紫外线适应性,提高了该病毒在田间活性和持久性,说明氧化铁可作为商业化CypoGV制剂助剂,提高田间CypoGV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本研究为我国CypoGV制剂生产过程中添加助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氧化铁 UV 生物测定 存活率 增效剂
  • 简介:基于199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在这期间,生物入侵领域得到资助项目数和经费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资助项目从1999年3个增加到2010年69个,资助经费从1999年9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38万元。得到资助项目数在不同学科分布不均匀,其中,植物保护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123个,生态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82个,这2个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占总项目数67.9%,得到资助经费占总经费66.3%。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22种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26种入侵动物和24种入侵植物,从中可以透视本领域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区域分布格局与我国入侵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生物入侵领域各项工作资助,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 标签: 生物入侵 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情况
  • 简介:【背景】黄顶菊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可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进而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方法】选取黄顶菊入侵域4种伴生植物益母草、苘麻、马唐、反枝苋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入侵植物黄顶菊与这4种植物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特性,并研究施肥对不同植物与黄顶菊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影响。【结果】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净光合速率影响与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施肥促进了黄顶菊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显著抑制了益母草、马唐和反枝苋净光合速率,促进了苘麻净光合速率,施肥增强了这4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对益母草和苘麻蒸腾速率影响显著,而对其他2种植物影响较小;与苘麻、益母草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施肥显著降低了单种处理中黄顶菊蒸腾速率。与益母草、苘麻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施肥处理对黄顶菊CO2利用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施肥影响黄顶菊光合特性,与不同本地植物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光合特性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黄顶菊入侵机制及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侵生物 黄顶菊 光合特性 施肥 竞争生长
  • 简介:【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对周氏啮小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和北京地理种群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差异。【方法】设置不同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小蜂,统计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个地理种群周氏啮小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营养对两个地理种群雌雄比、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和8.53d。营养和地理种群交互作用对周氏啮小蜂雄蜂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小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对寄生蜂繁育和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周氏啮小蜂 椰子织蛾 营养 地理种群 生物学
  • 简介:采用灯下诱集和田间调查方法,研究了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种类、发生数量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有双叉犀金龟、华北大黑腮金龟、暗黑腮金龟、铜绿异丽金龟、深铜绿异丽金龟、四纹丽金龟、斑喙丽金龟、毛黄腮金龟等8种。发生量较大,对葡萄危害较重有铜绿异丽金龟和双叉犀金龟,并比较了这两种金龟子发生规律和危害高峰期。文中还讨论了金龟子对葡萄危害和防治方法。

  • 标签: 双叉犀金龟 铜绿异丽金龟 危害 发生规律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