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T后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是胆道术后少见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除外胆漏并发症之外,还有T困难的情况发生。本次研究将此二种胆道术后并发症称为T意外。20年间T意外发生率为3.80%。本次研究对其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作一分析讨论。

  • 标签: 胆道术后并发症 T管拔管 临床分析 拔T管后胆漏 少见并发症 胆汁性腹膜炎
  • 简介:本组258例病人术后14~18d常规T224例,应用大网膜围绕T周围的方法来预防T后胆汁性腹膜炎,T瘘道形成不完整或缺如是导致T后胆汁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包裹预防 拔管胆 管状网膜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T引流术早期的可行性和腹腔粘连的预防。方法自2003年2月至2010年6月,对67例胆道手术患者采取经肝圆韧带内走行T引流,避免了T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窦道的过程,消除人为的腹腔粘连,并改变常规时间,施行早期。结果67例患者中术后8d22例,11d16例,无胆瘘发生,早期占手术例数的56.7%(38/67),随访62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7年,无腹腔粘连症状。结论经肝圆韧带内走行胆道T引流,在避免后胆瘘的基础上提前了常规的时间,缩短了疗程,有效避免了术后腹腔粘连,减小了再次手术难度。

  • 标签: 胆道外科手术 引流术 胆瘘 粘连
  • 简介:腹腔镜胆道术后期(术后55天)"T"排除后出现了胆瘘,现报告如下:1病案摘要患者女,35岁,因慢性胆囊炎、胆囊内多发结石于1999-07-01接受了经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胆囊造影证实胆总管内也有多发结石,随即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探查取除结石,并置入"T"形引流管。术后7天带着"T"形出院。术后第55天(1999-08-24)来

  • 标签: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T”引流管 胆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尿拔出方法。方法将86例留置尿需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实验组采用先用空针抽出气囊内全部灭菌水,再向其注入0.5ml灭菌水后拔出尿,比较两组患者时的不适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时不适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抽完起囊内灭菌水后再向内注入0.5ml灭菌水后拔出尿优于直接抽完后拔出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与随机的效果。方法实验组238例选择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对照组155例无特殊选择随机地拔除留置导尿。结果实验组中继发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可有效地预防继发性尿潴留。

  • 标签: 尿潴溜 膀胱充盈 留置导尿管 护理
  • 简介:摘要气管是全身麻醉中的关键环节,管过程发生意外往往造成死亡或脑损伤等严重后果。随着各种先进管工具和流程的更新,方案变得更加多样和完善。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单独一种绝对可靠的预测方法和策略可以应用于所有困难气管。麻醉医师仍须全面而仔细地评估患者后按照流程个体化。文章总结近年困难气管的预测因素及策略的研究进展,包括气道评估、高危评估、其他工具和方法的评估来预测困难,介绍相关流程和各种管工具、药物等。

  • 标签: 气管拔管 拔管困难 危险因素 拔管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安全的时机和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60例(2016.5.12-2017.5.12),其中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对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护理依从性分别为96.67%与80.00%,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与13.33%,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等到其病情稳定后,应掌握合适的时机,便于提高安全性,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拔管 气管切开 安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基层医院T致胆汁性腹膜炎的预防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T致胆汁性腹膜炎20例患者的资料。结果20例患者经积极正确处理均痊愈。结论T致腹膜炎应从术前检查,术中操作等方面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积极正确处理,基层医院应以手术引流为主。

  • 标签: T型管 胆汁性腹膜炎 胆漏 手术
  • 简介:摘要T拔除并发胆汁性腹膜炎临床发生率约1%,本文收集T拔除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15例临床资料,就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讨论。1临床

  • 标签:
  • 简介:弗雷氏气囊导尿以其优良的材质、固定性能好.可避免因滑脱造成重复插管增加感染的机会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使用不当或操作时的疏忽,也可能引起尿道损伤等并发症,将加重病人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增加病人住院时间及费用。

  • 标签: 气囊导尿管 拔管 使用不当 尿道损伤 病人心理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气囊导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41例留置气囊尿困难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回顾性分析。结果留置气囊尿困难的原因是尿质量问题至气囊液无法抽出,尿牵拉变形尿结形成,尿与尿道粘膜粘连等因素。结论对困难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留置气囊尿的护理,避免和减少留置气囊尿困难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留置气囊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不需外固定,不易脱出外阴部易清洁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气囊导尿管有着特殊的结构,如果对其性能和结构了解不清,插管长度不合适或时违反操作规程可出现困难而造成尿道损伤,现将留置气囊尿出现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

  • 标签: 气囊尿管 拔管困难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压和负压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后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压组(53例)和负压组(52例)。时所有患者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内分泌物。负压组断开呼吸机,将吸痰插入气管导管并越过远端开口,行气管内持续负压吸引,同时抽空气管导管气囊后,将吸痰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拔出;正压组不断开呼吸机,在原有SBT模式下,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当患者达到吸气高峰时,抽空气囊后拔除气管导管;后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记录两组患者后5 min及1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两组患者后30 min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严重呛咳、气道高反应、肺炎)。结果后5 min,正压组患者PaO2明显高于负压组〔mmHg(1 mmHg≈0.133 kPa):123.4±30.2比111.0±21.1,P<0.05〕,pH值和PaCO2略低于负压组〔pH值:7.411±0.042比7.419±0.040,PaCO2(mmHg):39.7±4.7比40.5±5.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1 h,正压组患者pH值、PaO2、PaCO2均略低于负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30 min内,正压组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负压组〔呼吸急促:9.4%(5/53)比28.8%(15/52),心动过速:15.1%(8/53)比32.7%(17/52),血压升高:11.3%(6/53)比30.8%(16/52),血氧饱和度下降:7.5%(4/53)比34.6%(18/52),均P<0.05〕,严重呛咳发生率亦明显低于负压组〔9.4%(5/53)比30.8%(16/52),P<0.05〕,但两组间气道高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53)比5.8%(3/52),P>0.05〕。两组患者均未在后48 h内发生肺炎。结论正压能保证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得到充分氧合,避免低氧,还能降低严重呛咳发生率,有利于生命体征的稳定。

  • 标签: 正压拔管 负压拔管 低氧血症 气道高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组(A组)和传统气管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时、后30min、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气囊导尿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易滑脱、易于会阴清洁、固定简单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中有时会出现气囊不能抽空而导致困难。本文通过对气囊导尿困难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案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 标签: 气囊扩张术 拔管困难 问题解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1例留置导尿术后尿拔出困难的病例,探讨留置导尿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护患纠纷、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 标签: 留置导尿术 拔管困难 护理 体会